□魏紅芳 □程文杰(林州市水務局)
林州地處晉、冀、豫三省交界,全市總面積2046km2,轄14鎮2鄉4個街道辦事處,542個行政村,1837個自然村,總人口103.5萬,其中農業人口86.1萬。境內山多坡廣,山地、丘陵占到全市總面積的2/3以上,現有耕地5.82萬hm2。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近五年連續出現冬春連旱,特別是2008年10月至次年2月連續150余天未出現有效降雨,全年降水量僅為433mm,蓄水量不足常年蓄水能力的50%,且覆蓋面積大,致使農作物大面積減產,是近50年來最嚴重的一次的旱災。
自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林州興建了大量的水利設施,特別是紅旗渠——世界第8大奇跡通水之后,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在促進經濟發展,保持社會穩定、保障供水和糧食安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人居環境和生態環境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由于特定的自然條件和氣候特點,水資源條件與耕地、人口及經濟布局不相匹配,加之長期以來人們對抗旱工作的認識仍然不夠、抗旱投入不足、抗旱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相關的基礎工作薄弱,體制和機制不完善,以及投入必要的立法保障等,使得林州市的抗旱工作尚不能滿足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
紅旗渠建成后的20世紀60年代,年引水量達3.7億m3;到20世紀七八十年代,年均引水量下降了1億多m3;1990年到1998年,其年均引水量只有1.4億m3;1998年到2000年的3年間才引了2.1億m3的水,年平均引水量為0.7億m3,僅相當于建成初期的零頭。2001年至現在,引水量在1.3億m3左右。紅旗渠灌區有效灌溉面積3.6萬hm2,是林州市主要的灌溉水源,但隨著紅旗渠引水量的逐年減少,可灌面積也呈逐年下降趨勢。
林州市全市機井1200余眼,大部分始建于20世紀八九十年代,實際使用量在60%~70%之間,持續干旱造成地下水位不斷下降,地下水無源可補,再加上機井養護不及時,致使報廢率逐年攀升,出水量也逐步下降,一旦旱情出現,集中搶澆搶灌,用水矛盾更加突出。
由于紅旗渠建于20世紀60年代,正處于國民經濟困難時期,建設標準低和運行時間長。目前整個灌區工程均存在渠底淤積(渠道所處位置和紅旗渠引自濁漳河水含泥沙量大)、渠墻倒塌和扭曲變形、底部滲漏現象嚴重,尤其是下游末端渠道,個別配套渠系已多年不能通水,農業灌溉受到嚴重制約,灌區無法正常發揮應有效益。
林州市河道、機井等水利設施基本上都始建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報廢、危、險水利設施多,近年來財政只撥付了少量資金對危險水利設施進行了修補,沒有系統地進行重建。特別是在農村兩工取消后,勞力和資金都是處于比較緊張的狀態。
南谷洞水庫流域面積270km2,總庫容5068萬m3,興利庫容3840萬m3,建成至今平均年蓄水量4540萬m3,最少蓄水年份是2009年,蓄水700萬m3,目前蓄水量1700萬m3。馬家巖水庫流域面積332km2,總庫容2795萬m3,興利庫容2101萬m3,目前蓄水300余萬立方米。弓上水庫流域面積605km2,總庫容3191萬m3,興利庫容1600萬m3,建設以來共蓄水15.5億m3,最大蓄水量3191萬m3(1995年),最小蓄水量20萬m3,現蓄水量200萬m3。石門水庫流域面積43km2,總庫容1112萬m3,興利庫容895萬m3,建設以來共蓄水1.69億m3,最大蓄水量1050萬m3,最小蓄水量20萬m3,現蓄水量700萬m3。
要增強人們對抗旱工作的認識,加強從立法、投入、管理體制和協調機制、行政責任到具體措施等方面的重視。長期以來,人們只重視眼前利益忽視長遠利益,只注重經濟效益,忽視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甚至對大自然進行掠奪性地開發,導致在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的作用下,干旱缺水加劇,生態系統不斷惡化,人與自然仍處于不夠協調的狀態。因此,要加強以防為主、增強防旱意識。
加強建立科學規范的管理體系,加快防汛抗旱現代化建設和加強各級防汛抗旱機構的能力建設;進一步健全和完善行政首長負責制為核心的各項防汛抗旱責任體系,著力加強應急管理能力;加強防汛抗旱基礎工作,特別是近幾年政府簽發了洪水調度方案、抗旱預案等,為規范化管理提供了依據。
3.2.1 增強抗旱服務隊建設
林州市抗旱服務隊正式成立于1995年,批準人數為5人(不包括鄉鎮人員),單位性質為自支事業單位,新建了500m2的抗旱物資倉庫,購置了抗旱物資。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員及設備已遠遠不能滿足抗旱需要。近年來林州市加大了抗旱服務辦公條件的改善,進一步充實人員,特別是在去年投資200萬元加強了縣級抗旱服務隊建設,為適應新形勢下的需要,目前市級抗旱服務隊人員已達15人,具有中級職稱的8人,新建抗旱物資倉庫500m2。同時林州市政府新招聘48名技術骨干分赴16個鄉鎮加強了鄉鎮抗旱服務隊的建設,從體系和人員建設上滿足了林州市抗旱服務的需要。
3.2.2 加強林州市抗旱信息監測、報告和預警建設
市防指建立了全市統一的抗旱、信息監測和收集體系,各鄉鎮(街道)及市直有關成員單位有專門人員進行旱災信息的檢測和收集工作,統計內容主要包括:抗旱動態統計;抗旱情況統計;旱災及抗旱效益統計;抗旱力量的組成及其抗旱能力、分布;抗旱水源及工程設計、物資的種類、數量的分布;上級抗旱機構或相鄰地區可用的抗旱水資源等。市防指辦負責抗旱信息監測和收集工作,全市共享常規數據庫。各地出現旱情時,按旱情等級按程序及時匯報和處理。今年林州市又利用上級資金投入200余萬元充實補充各鄉鎮電腦、打印機等硬件系統建設。
通過近十年來對林州市中型水庫南谷洞、弓上、石門水庫的除險加固建設,新建了中型水庫馬家巖水庫,容水能力大大提高,下一步林州市組織實施了投資9.7億元的“珍愛生命線,重修紅旗渠”主題工程3年大會戰,傾心打造民生、生態、和諧“三大水利”,通過3年時間,奮力實現3個目標:全面提升紅旗渠灌區的功能體系,擴大改善灌溉面積1.73萬hm2;建成穩固的城鄉安全供水體系,鄉鎮所在地集中供水率達到100%,解決42萬人的飲水安全;建成人水和諧的生態宜居體系,重點河道、超標排放和重點水土流失地區及山洪災害易發部位得到全面治理和有效控制。
3.3.1 紅旗渠末級渠系配套改造
從2006年開始至2010年6月底,先后對總干渠、二干渠、紅英干渠、紅英南分干渠進行了節水改造,得到了較為徹底的治理。下步利用3年時間將對沒有改造的干渠、分干渠、支渠、末級渠道,51條337km支渠、309條469.62km斗渠、1504條1251.86km農渠節水改造。
3.3.2 小型二類水庫除險加固改造和旱井水窖建設
利用國家大好形勢,3年完成國家重點25座小(2)型水庫除險加固建設;5年完成54座一般小(2)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建設,擴大改善容水能力1600余萬m3。
3.3.3 中型水庫金牛山水庫建設
為長期有效緩解林州市水資源短缺狀況,經充分考察和論證,林州市決定在“十二五”期間重啟金牛山水庫,金牛山水庫壩址位于合澗鎮境內的淅河上游、弓上水庫下游5km處,控制流域面積668km2,壩高85m,總庫容5292萬m3。能提高淅河水資源利用率和下游河道防洪標準,減輕水害威脅,保證林州市中南部鄉鎮八鄉鎮農業灌溉用水量4500萬m3,改善灌溉面積2萬余公頃,大大提高灌溉保證率;解決和改善周邊鄉鎮3萬余人吃水困難。
3.3.4 增強城區供水建設
對在林州城北10km處投資2億多元啟動第四水廠建設,在林州市真正形成南、北、中供水體系,建成后對城區及經濟開發區用水將得到可靠保障。
通過上述幾項措施,力爭經過3年大會戰,使林州市水利基礎設施進入良性運行軌道,從根本上改變林州市供水矛盾,最大限度發揮工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