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教育局實驗教學裝備管理中心 劉艷莉
要素分析法在教育項目成本評估中的應用
鄭州市教育局實驗教學裝備管理中心 劉艷莉
每個項目的實施都需要利用一定的資源,而這些資源本可以用于其他項目,如果將這些資源用于此,而非彼,我們也就放棄了將它們用于其他項目而產生的收益。這些放棄了的收益,就是該項目的成本。某一具體教育項目的成本,即該項目所利用的全部資源所能產生的最高價值,用經濟學的術語說,就是該項教育項目的機會成本。決策者在進行教育項目成本分析時,頭腦中應時刻存有機會成本的概念,采用合適的方法對教育項目成本進行評估,以發揮教育資源的最大效益。
1.預算常不能涵蓋用于實施政策措施的所有資源要素的成本信息。如,受捐贈的資金、設備和其他一些不計報酬的投入,常常不在教育項目預算之內。
2.如果資源成本已經由其他部門支付或者已進入其他部門的預算,這些成本就很難在教育項目預算中表現出來。如,若某個非教育政府機構給某個學校提供了一座建筑物,建設這座建筑物的花費在該學校的預算中就無法表現出來。
3.標準化的預算管理可能會扭曲某個要素的實際成本。典型的費用預算說明書中只列出成本發生時的資金流動情況。如,某學校更換供暖系統或屋頂,新供暖系統或屋頂可能有30年的使用壽命,該項目成本本應在受用周期內平均分布,而實際上,其項目支出只能在維修當年的預算中反映出來。這種預算會高估項目實施當年的真實成本,而低估該項目的后續運行成本。
4.大型教育工程預算說明書中的任何一項具體措施都會產生成本,這些成本可能會疊合分布,讓人難以厘清。大多數教育預算實際都是按照“功能”和“對象”來對費用進行列項式分類的,“功能”主要包括管理、教學和維修,而“對象”主要包括教師、后勤人員和行政管理人員等,很難把預算清單和某些具體的活動或措施對應起來,而且從中極難準確確定某一學校或涉及面較廣的教育項目的具體成本。因此,筆者認為,雖然預算文件或者費用說明書是評估人員進行成本分析的重要數據來源和信息來源,但不能完全依賴這些文件來確定特定教育項目的成本。
要素分析法是一種直接估計項目成本的方法,其實質就是通過對每項政策措施所使用的具有價值或成本的要素的分析,把這些要素區分開來,并確定它們的成本,進而估算出這項政策措施的總成本、單位成本所產生的單位效益或單位效用所需要的成本。其具體步驟如下。
1.識別要素。應用要素分析法的第一步就是識別項目使用的要素。在具體實施教育項目時,為了獲得可以觀察到的效果,執行項目的每一步都需要一定的資源要素。在估算中,要記錄各項措施的效果、每項措施所需要的要素,并且必須把所有的要素識別出來,不能有遺漏。從根本上來講,我們注重識別所有用來產生可識別效果的資源。顯然,按照要素分析法,即使預算性費用中并未包括受捐獻或捐贈的資源,項目實施的效果也難免受其影響,所以也應該將其納入要素的范疇。
2.明確政策措施的范圍。為了識別成本估計所必需的要素,明確政策措施的范圍十分重要。一個教育項目一般包含各種政策措施,有時,很難把某項具體政策措施的成本要素從一般性項目要素中區分出來。例如,某地區正在考慮兩個降低輟學率的項目,第一個項目側重于為有輟學傾向的學生提供更多的老師,再由老師對其提供幫助;第二個項目側重于由其他學生為有輟學傾向的學生提供幫助,并充實課程以激發這些學生繼續學習的興趣。這產生了一個問題,即是把學校的所有資源都包括在分析之中,還是只包括項目實施所需要的資源要素。在這種情況下,明確政策措施的范圍,就應選擇使成本分析所評價的要素只包括項目實施中新增的那部分資源以及因此而產生的成本。
3.歸類要素。把項目所使用的要素按是否具有相似特征分為幾個類別,會使對要素的識別和統計工作變得很容易。一個典型的要素歸類應該包括人員類、設施類、器材類、項目的其他投入類幾項。
(1)人員類要素。人員類要素是指實施教育項目所需的所有人力資源,不僅包括專職人員,而且包括顧問和志愿者等兼職人員。應將所有人員按照其作用、資格條件和時間投入等指標羅列出來。人員的作用是指其承擔的工作,如管理、協調、教學、教師培訓、課程設計等;資格條件是指人員培訓經歷以及是否具有崗位所需要的專業技能;時間投入是指每個人在教育項目中所投入的時間。估算時間投入要素時,考慮到一些顧問和志愿者等兼職人員只是將一周中的部分工作時間投入到該項目中,可以用專職崗位時間的百分比來表示。
(2)設施類要素。設施類要素是指政策實施所需要的空間資源,包括教室、辦公室、倉庫以及其他建筑物設施。不論這些設施是否由該項目支付成本,都應該歸為一類,按照它們的尺寸和特征羅列出來,并且對于識別這些要素價值的其他重要信息,也應一并列出來。對于任何與其他項目共同使用的設施,都應該將分配給該項目使用的比例(可以按照時間上的、空間上的比例)記錄清楚。
(3)器材類要素。器材類要素是指用于該項目的家具、教學儀器以及其他設施。對于這些器材,不論是其他單位捐贈的還是涵括在教育項目經費預算中的,都應詳細列出來,尤其不能忘記記錄計算機、視聽器材、科學儀器、書籍和其他辦公設備。無論是將各類器材分配給該項目獨立使用,還是和其他活動共同使用,都應該加以注明。
(4)其他投入類要素。其他投入類要素是指那些不符合以上各類要素特征的所有其他要素。如,因實施某一教育項目而產生的債務、利息和保險,以及因該項目而產生的水、電、氣、取暖、通訊費用等。在實踐中,應明確說明這些費用的具體用途。
針對教育項目的成本評估,首先要盡可能準確識別該項目所利用的資源要素,以便將成本準確地分攤在要素中。為了增強要素分析法對教育項目成本評估的準確性,通常通過以下3種方式了解教育項目所利用要素的準確成本。
1.查看項目文件。熟悉項目的基本途徑就是檢查項目文件資料。這些資料包括項目一般性說明、經費預算書、相關網站、可行性研究報告、會議記錄以及其他信息。要正確評估項目成本,必須盡可能多地搜集這些資料,從中找出可能有用的信息。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從這些資料中得出的信息僅僅可作為參考,不能直接將其看成是項目所使用的實際要素的真實反映;評估人員要對這些資料和信息加以甄別,合理利用,并在之后與項目人員的接觸和對項目的直接觀測中加以驗證。
2.與項目相關人員面談。這里所講的相關人員包括教育項目的設計人員、管理人員,也包括其他校方人員和學生家長等。在某些情況下,如果項目參與者是成年人或大齡兒童,直接與其面談也是十分必要的。在進行接觸性面談的過程中,評估人員應設法驗證項目文件材料所反映的信息是否真實準確。如,一個教育項目是否真的使用了3位專職教師,這些專職教師在該項目花費的實際時間是否符合標準,定期培訓是否如期舉行,舉辦的頻率是否與預算書上表述的一致等。在任何情況下,都應該尤其注意識別在項目中實際利用到的要素,而不是文件中那些在理想狀態下花費的成本。
3.對項目的直接觀察。在閱覽文件和面談之后,評估人員仍有必要對項目進行直接的觀察或考察。如,對于某個讀書項目,評估人員可以到某些實施該項目的班級進行實地的觀察,以確認該項目實際利用了哪些資源要素,以及這些要素在項目實施中所起的作用。假如項目設計中要求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應獨立使用一臺計算機,那么,評估人員需要觀察的就是在項目實施時學生是否能夠獨立使用一臺計算機。
總體來看,在查看項目文件、與相關人員面談和對項目直接觀察的過程中,檢查不同信息源之間的一致性十分重要。理想狀態下,從3種渠道所獲得的信息應該能夠互相驗證,互相支持;即使同一項目在不同地方重復實施,項目成本也應基本一致。如果從3種信息源所獲得的同一項目的信息不能相互驗證,或者同一項目在不同地方實施的成本差別較大,評估人員就應仔細查找原因,研究是何種因素影響了項目的成本,以便更好地控制項目和項目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