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潮
(省直工委黨校公共教研室,湖北武漢430070)
世界文化大潮中的儒學存在與繼承創新
張潮
(省直工委黨校公共教研室,湖北武漢430070)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事關民族復興大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進行文化創造,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形成與我國國際地位相對稱的文化軟實力。從提高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角度,分析論證了儒學在全球文化競爭環境下的生存、發展與貢獻。在建設繁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偉大歷史工程中,必須繼承創新民族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旗幟和標志,新的儒學文化一定能極大的提升中華民族文化的國際競爭力,為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新的巨大貢獻。
儒學文化;生存變遷;發展貢獻
作為中華民族的主要文化理念體系之一,應該說儒學是誕生較早的。其體系之完備、影響之巨大、流傳之深廣是我們民族歷史上任何其他的文化理念體系所不能比擬的。世界其他文化觀念體系下的民族稱我國是儒教統治或影響下的國家。在幾千年漫長的封建社會里,皇親國戚達官貴胄也好,秀才士子平民百姓也罷,人人以其經典為圣樹立道德,個個以其律條為戒規范言行。縱然是當今社會,在遍布全球的華人社會中,上至高官學者,下到市民俗子,工農商學兵,三百六十行,每個炎黃后裔的心靈深處都留有儒學的深刻烙印,其人生旅程中或自覺或不自覺,或多一點或少一點地在按儒學理念做事為人。“推陳出新,古為今用”,要建設好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我們就必須從儒學這一寶貴文化遺產中挖掘出更多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并以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理論性參照與基礎性資源。
歷史悠久,疆域廣闊,民族眾多,是中華文化從發端時就呈現出多樣性和多層次性的最主要原因。令人稱奇的是,儒學文化作為不是宗教的“宗教”卻能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建立并長期保持了其文化上的一元化正統地位,時至今日世界上不少人仍然將中華民族視為“儒教”民族,將中華傳統文化視為“儒教”文化。
戰國時代,孔子創立了“原生態”儒學,其后儒學被孟子所繼承并加以擴充和完善。這時的儒學是純粹的“學術”之儒,以研究心性為主。秦以后,社會上層流行道法思想、陰陽五行思想,先秦儒學在與其他學術思想交流交鋒中受到了沖擊和改造,在董仲舒手上一變而成為融合了道家、法家、陰陽五行家思想的漢代儒學。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將孔孟的醇儒強變為政治上的“王道”,從此儒學在政治上成為統治者施展權謀、駕馭臣民的主要工具。其本身也完成了在發展演變過程中的第一次重大更新與改造。宋明時代,儒學迎來了它的又一段復興輝煌時期,以朱熹、二陳為代表的一批學者思想家在借鑒吸收道家、釋家的一些思想觀念后,創立了陳朱理學即宋明儒學,這是儒學在歷史上的第二次重大的更新與改造,其作為中國封建社會后期統治階級需要的主要意識形態也更加適應更加完備。鴉片戰爭以后,伴隨著“西學東漸”,儒學大廈與封建社會的解體一道分崩離析、轟然倒下。
現當代儒學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末維新運動,當時康有為這些人就試圖建立一個新的儒家思想,要綜合看待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他們提出了一個“不中不西,亦中亦西”的新文化,代表作品是譚嗣同的《仁學》和康有為的《孔子改制考》、《大同書》,這是儒家文化的近代轉化。
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中國人對儒學和中國傳統文化做了全面的反省和批判,當時的潮流是提倡“民主”“科學”,一些人是批判傳統文化的,他們的口號是“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再后來還有一些人甚至要把孔夫子和儒家文化也一并打倒。但也有一些堅持儒家思想的人,他們反思儒家文化,認為儒家要走向現代就必須進行改造,加以重新詮釋,這就是新儒學。在文化界也稱之為“儒學復興論”。一些守舊的文化人士如其代表辜鴻銘等提出“中國文明即使在今日也沒有完全失敗,相反它倒是一個奇妙的成功”。他還說“半部《論語》振興中國”。更有甚者,一些鼓吹“儒學復興”的舊文化人在為中國傳統儒學聲辯時,連纏足、納妾、八股文等都統統成其需要與儒學一起捍衛復興的對象,這樣的觀念當然是被一些有識之士視為癡人說夢,開歷史倒車。20世紀80年代,東亞國家,社會變革,經濟騰飛,“儒學復興論”在海外一時甚囂塵上。以杜維明、余英時等為代表的一批海外學者,認為東亞社會經濟發生的巨變,有儒學觀念價值體系的功勞,并證明儒學的主要精神與現代化社會是可以并行不悖的。有必要全盤重新考量中國傳統文化,再次復興儒學,并以其為旗幟建立東方文化的高地,在文化體系上既規避西方與其他文化的弊端,又可與之相抗衡相競爭。
今天,傳統儒學賴以存在與生長的社會土壤已不復存在,儒學的傳承渠道、存在形態、社會地位早已江河日下、面目全非。當年中國文化體系中儒學所占據的“王道”地位也早已蕩然無存。歷史以不可逆轉的邏輯宣告,全盤“復興儒學”是開歷史的倒車。歷史也嚴正告誡我們,對儒學的全盤否定,對其文化理念中的精華不繼承不創新也是錯誤的,是民族虛無主義的表現。這也就是為什么時至今日,全球范圍內“孔家店”不但沒有被打倒,而是越來越具有興旺發達趨向的緣故了。
伴隨著改革開放,在我們將儒學作為中華民族最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系統的研究,正確的詮釋、深入的分析、客觀的評價的同時,與經濟的全球化、文化的全球化以及中國的和平崛起一道,“國學”即新儒學的生存環境也是滄海桑田、變化巨大。優秀傳統文化要走出國門已是國家文化重要戰略之一。今天,新儒學呈現出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態勢。
以儒學為主旨成立的協會、組織、研究院、研究中心等遍布全國。其中有些是高等學校的儒學研究院,如山東大學成立了一個儒學高等研究院,院長是全國人大前副委員長許嘉璐先生;北京大學也成立了儒學高等研究院,由著名學者湯一介先生擔任院長。其他更多的是像儒學協會這樣的組織,其中規模最大的是國際儒學聯合會,它成立于上世紀90年代,召開過很多次學術會議和儒學高峰論壇,另外還有上世紀80年代成立的中國孔子基金會以及陸續創建起來的各省的儒學協會。國內外以儒學為主題的學術會議連綿不斷、影響深遠。據統計,從1978年到2008年,三十年來以儒學為主題的學術會議有200多次。各種名目的儒學論壇和國學講壇風起云涌。中央電視臺最著名的文化學術欄目之一的《百家講壇》里面就講了很多儒學,如最近浙大的董平教授就在講王陽明。
儒學與我國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是我們在科學發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實現和諧社會目標的偉大征程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文化資源,其內蘊豐富、涵蓋廣博、形式獨特,是我們實施“東學西漸”文化走出去戰略,積極參與世界文化交流、競爭的光輝旗幟與獨有品牌。我們對儒學的繼承與創新,與封建社會對其進行的補充修改具有本質的不同,我們的目的是為了構建人類嶄新的精神文明和完備的全球通用的道德規范,而從中批判地挖掘出博大精深、充溢著真善美的精神食糧,以造福于全世界。
現在看來,繼承創新儒學,其基本方略應該是包容性地批判,批判性地繼承,繼承性地創新。基本方法是古今對照,取長補短,中外融通,互為借鑒。我們的目標是超越過去,開創未來,樹立民族的、世界的、時代的、煥然一新的民族文化品牌。所謂“包容性地批判”,是指我們尊重歷史,敬重先賢,既不盲目尚古,抱著死人不放,也不全盤否定,數典而忘祖;所謂“批判性地繼承”是指對舊儒學要進行全面深入地分析,從中鑒別出何為優秀的精華,何為過時的糟粕,弘揚其系統中核心理念的有益養分,揚棄其中的有害糟粕;所謂“繼承性地創新”,是指繼承是基礎,創新是目的,繼承的目的全在于創造出嶄新的民族文化品牌,創造出從內容到形式都符合時代需求的新儒學。儒學本身就具有“開放精神”與“兼容精神”,發揚其不朽精神,在學習與吸收過去與當代世界各民族優秀文化的過程中將其有益部分與儒學中今天還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優秀核心理念結合起來,創造出為全人類所適用的新的價值體系,新的倫理規范,新的行為準則,這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更是對傳統文化的集成創新。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指導下,只要我們發揮最大的主觀能動性與創造精神,開拓思路,勇于探索,大膽構想,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創造出適應人類未來的,既具有先進性,又具有普遍性,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世界性的,民主的、科學的、大眾的新型儒學文化體系。
儒學的繼承與創新,難就難在對古今、中外文化的鑒別與取舍。我們在儒學文化建設的中西文化體系參照上要注重處理好以下幾點:一是內修與外為之關系。傳統儒學重內修,倡導以內自省為主的心性道德之學與自律情懷。西學鼓勵外在奮發,誘導人向外開拓與張揚個性,利于自由競爭。二是自律他律結合之關系。儒學嚴格要求道德的自覺與自律,追求獨立人性的自我修煉。西學看重他律與嚴酷的法典,重視依律而為的傳統。三是個體與群體之關系。儒學倡禮儀、重教化、講群體、看重人際和諧,強調集體利益與整體觀念。西學鼓吹個性自由與個人權利,看重自由與隱私,政治上相對具有民主、平等的習慣。四是血緣家族與個人社會協調之關系。儒學視血緣家族為人際間之最重要之關系,這導致儒教文化社會里家長制盛行與人際關系網絡復雜。西學贊賞個體獨立與成人后的個人奮斗,疏于親情或人際關系淡化。五是融通現實與理想之關系。儒學以精神生活為崇高,視人品與人格為做人之本,西學追求欲望與功利,推崇個人智力與本領。六是個人品格與科學追求之關系。儒學高揚人文旗幟,在幾千年的變遷中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建立、完善系統完備的倫理道德規范和與之相關人文科學的發展上,其學說偏重于直覺悟性。西學以追究實證為先,以分科治學為優長,故在近代于科學技術與自然科學方面領先了不少,其學說傳統上注重邏輯思維。[1](p30)
1.天下為公的政治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想生態。從源頭上看,儒學就是一門教人如何做人處世的學問,也是一門探究生命的存在、意義、價值、歸宿的學問,是關于生命的哲學。人的生命有限,但其生命的意義、價值、影響卻可以無限。儒學的核心要義之一就是教誨普通人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去追尋那無限崇高超越人生的價值與意義。要達到那樣的精神高度,人的個體就要具備智、仁、勇的品格。孔子說:“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倘能如此,便可超凡脫俗,超越自我,大徹大悟,心靈凈化,天人合德、天人同體,個體的價值觀念、道德理性得到升華騰飛,自己的身心最終獲得妥善的安頓。這是儒學體系中理想、神圣化的人性在社會中的最高追求和社會對人的最終極關懷。
儒學刻畫的“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理想境界,回歸于人類的實際生活層面,便是《禮記·禮運》提出的“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社會政治追求。這幅美妙圖畫與西方柏拉圖、莫爾等描繪的“理想國”、“烏托邦”等愿景一樣具有幻想性,本質上看,這反映出了人類政治理想的共同性、普遍性。儒學一方面高舉“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政治理想大旗,另一方面也腳踏實地大聲疾呼“為政以德”,反對暴政,規勸仁政。孔子教諭學生“苛政猛如虎”,孟子告誡統治者要“樂以天下,憂以天下”。這些治國謀略,為人之道,對于療救當下社會上大范圍存在的主要社會疾病,諸如信仰缺失,道德淪喪,權錢交易,唯利是圖等,不失為一劑治病的良方。
2.儒學倡導的“忠恕”、“五倫”人際關系準則當代仍然適用。忠恕之道是儒學在人際關系處理上的兩條基本原則。所謂“忠”,是指忠誠于人,忠誠于事,講信譽,為己而先利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所謂“恕”,是指寬厚待人,不強人所難,推己及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衛靈公》)這是儒學“仁者愛人”思想中的對立統一,儒學推行“忠恕之道”,核心是由近及遠、推己及人,以仁愛為根本。這也是儒學對待處理人際關系的總原則和總規范。中國社會人際關系網絡極為復雜,一個組織中往往混雜有不同層面的多種人際關系。因此,孔子在《論語》中又把“忠恕”分類表述為:仁、義、禮、智、圣、恭、寬、信、敏、惠等不同倫理規范。
3.崇尚“三省”,以自律、修德為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在世界各國的倫理學說中,最講道德自覺、自修、自律的是儒學。儒學講“內省”重“修己”,提倡“恭自厚,而薄責于人”,認為道德高尚的人嚴于律己,道德低下的人苛求于人。即所謂“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衛靈公》)孔子的高徒曾參把儒學的內省、自律在日常生活實踐中的表現慨括為“三省”,他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一個忠,一個信,這兩條是儒學自省自修自我塑造的道德標準。
反躬自省是儒學提倡的修身、養性基本方法。此種觀念是以儒學的人性本源“性善論”為理論基礎的。儒學認為人的本性起源于善,而后在接觸大千世界的成長過程中,在各種物欲的引誘下,人的個體也可能由善而變惡。孟子謂:“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天壽不貳,修養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盡心上》)《禮記·大學》篇曾對儒學的修身、養心說做過最系統的理論概括:“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并說:“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這種從個人道德素質提高出發,首正心、次誠意、后修身、達齊家、能治國、終平天下的理論是儒學倫理體系的精髓,它把個人修身養心的重要性提高到了治國安邦平天下的高度。劉少奇《論共產黨員修養》,毛澤東《紀念白求恩》等文章中的主要思想觀念,江澤民的共產黨人要“三講”,胡錦濤提出的“八榮八恥”等倡導,客觀上講,無不是這種儒學理念的繼承和發揚。
4.既有中國特色,又具普世價值的“中庸”與“和為貴”的處事原則。“極高明而道中庸”,“禮之用和為貴”是儒學教誨大眾安身立命、為人處世的智慧與基本謀略。孔子的觀點,“中庸”是君子才有的高尚品德。只有講道德重修養的君子才能做到處事不偏狹而恰到好處。《中庸》謂:“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君子具有高尚品德,所以行為適當,小人品德缺失,所以為人恣意,無所顧忌。儒學提倡做人行事要:“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尊德性”是向內,首先是修養身心,“道問學”是向外,然后是格物致知。修煉好了這兩種功夫,就能讓個體自身修養升華,能“致廣大而盡精微”,認識深遠,智慧高明,做事不偏執,為人無差錯,達到“中庸”的極高境界。這既能讓世界萬物各得其所,也能讓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5.義利雙贏,“以義制利”,辯證統一的價值取向。當代社會,多元文化體系、多元價值觀念共融并存。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間、各種價值觀念的體系之間有交流有沖突、有融合有競爭。人類社會發展的現階段不可能形成統一的世界文化,統一的價值體系,但能夠對某種具有普世價值或普世認同的文化體系取得相當范圍的認同。儒學文化提倡的義利雙贏,“以義制利”,辯證統一的價值取向原則,得到了世界各民族中大多數人的認同與贊許。[2](p25)
商品經濟社會,少數人利欲熏心,道德缺失,人格異化,部分個體不良行為敗壞社會風氣,沖擊社會正常秩序,對人類社會環境造成了嚴重污染。為了人類的整體利益,為了全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了人與環境友好相處,在群眾中弘揚儒學的義利統一、以義制利的優秀人文傳統,是大有裨益的。
6.講孝悌、重親情,以家庭為核心的社會倫理道德體系。中國社會以家庭為本位,由里而外,由小到大搭建社會層級結構。儒學有比較完善的家庭倫理體系,雖然其內容涉及家族家庭的諸多方面,其根基還是以講孝悌、重親情為家庭倫理的核心。由家庭倫理觀念而外擴至社會倫理體系。儒學是仁學,仁學即人學。孔子說:“其為人也孝悌…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欲!”培養孝悌之心,從兒童教起,是其長大做人的根本,更是將來維護社會穩定的習慣。“百善孝為先”,講孝悌不僅是局限于維護家族家庭的安寧和睦,更是確定和維系正常社會秩序的最基本的倫理規范。
[1]趙吉惠.儒學與人類精神文明重建[J].陜西教育學院學報,2002,(6).
[2]劉國新.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J].當代中國史研究,2011,(7).
B222
A
1003-8477(2012)06-0118-03
張潮(1956—),男,省直工委黨校公共教研室副教授。
責任編輯 周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