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 群 李海鷗
(山東師范大學 音樂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搖滾樂(Rock&Roll)是20世紀50年代興起于美國的一種流行音樂風格?!癛ock&Roll”一詞被認為是在電臺DJ艾倫弗萊德(Alan Freed)播放美國早期布魯斯音樂的女音樂家Trixie Smith(1895-1943)于1922年制作的歌曲《My Baby Rocks Me with a Steady Roll》①時最先使用的,這種音樂風格融合了50年代美國鄉村音樂、民謠、節奏布魯斯等多種音樂的元素而逐漸形成。搖滾樂的產生遠遠超過了本身單純的音樂形式和意義,它反映出音樂以外的社會、經濟、歷史等方面的多重意義。
第二次世界大戰深刻地改變了美國社會。戰爭迫使美國政府擴大其債務,為造船、航空等軍工提供巨額款項。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和蘇聯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敵意轉變成為一個激烈的競爭關系。在外部政治舞臺,兩國采取了一個沒有戰火紛飛的戰爭——冷戰的形式進行較量。事實上,兩個新帝國成為各自盟國的系統中心,開展了一場爭取軍事優勢的曠日持久的競爭。核武器、核潛艇、遠程轟炸機和洲際彈道導彈都是這一軍備競賽的產物。不僅限于軍備的競爭,東西方國家在經濟、文化、信仰、政治立場和意識形態等方面都存在嚴重的對立。
二戰結束后,經濟加速增長,工業產業采用更先進的技術和組織方法,資本主義得到迅速的擴張和空前的發展,美國迎來了一個相對繁榮和穩定的時期。這些變化也影響了美國人民的工作和生活,在40年代后期到50年代初美國出現了大規模的逆城市化現象。收入的提高讓許多人實現了自己擁有花園別墅的夢想,中產階層遷往郊區甚至是農村。工業化進程的推進,使城市生活環境不斷惡化,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選擇到郊區生活,與此同時大量的非洲裔美國人從南方的鄉村涌入了城市的貧民窟。
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經濟,社會和政治轉變對其文化發展也產生深遠影響。隨著城市環境的日益惡化和犯罪率的上升,人們的焦慮和不安情緒更加凸顯出來。包括大多數知識分子在內,似乎很多人都迫切想找回自己過去的避風港。搖滾樂是現實社會的產物,是現實社會的一種客觀反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社會條件迅速改變之時,搖滾樂逐漸形成。它的出現讓人們沖破了種族困擾的羈絆,通過音樂來體現不同種族、不同膚色的人類相互溝通、和睦相處的人性觀念,用音樂作為人們向往和平的吶喊。因此,搖滾樂的產生與當時社會所處的歷史政治背景緊密相關。
新技術應用與市場渠道拓展在搖滾樂的產生和傳播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中,音樂制作技術的創新和大眾傳媒的變革為日后搖滾樂的流行搭建了市場平臺。在音樂產業化的過程中,有兩個科技創新產品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黑膠唱片的使用取代了原來的78轉唱片;留聲機的發明促進了唱片的流行。1948,哥倫比亞公司推出了第一款12英寸33-1/3轉密紋唱片,每面可以記錄23分鐘。一年后,勝利唱片①[法]呂西安·馬爾松,嚴璐:《爵士樂簡明史》,馮壽農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33-35頁。公司推出了7英寸45轉密紋唱片,使得每張唱片可以錄制的音樂時間大大加長。這些技術的變化使唱片公司在音樂產業中占據了主導地位,銷量的提高吸引了更多人加入到唱片的制作和宣傳中來。在利益的驅動下,唱片公司不僅僅從事錄制音樂的工作,也開始主動去發掘音樂人才,并為他們提供一系列的包裝和銷售服務,搖滾樂的產業化進程也隨之開始。
與此同時,廣播業的結構也正在發生變化。1938年,美國聯邦政府對廣播行業采取反壟斷措施,打破了全國廣播網絡的壟斷,更有利于區域性的廣播電臺的發展。1960大約建立起三千四百個AM廣播電臺,這個數字比1950年增長了1.5倍。但是廣播電臺的發展遠不及另外一個重要科技創新產品——電視的發展速度。電視臺的數量在這十年間,由最初的100家左右迅速增長到1960年的600多家。②鐘子林:《搖滾樂的歷史與風格》,人民音樂出版社1998年版,第22頁。電視取代廣播成為家庭娛樂的主要形式,給觀眾展現了更加具有震撼效果和真實生動的現場音樂畫面,從而為日后搖滾樂的流行提供了一種更加具有感染力的傳播途徑。
雖然,電視的發明沉重地打擊了廣播市場的發展,但是廣播電臺為了增加收益,比以往播放了更多的流行音樂來吸引聽眾,因而,從某種程度上說,廣播比電視對搖滾樂早期傳播的影響力更加巨大。電視的成功意味著廣播電臺的廣告收入降低了,因此廣播項目的投資也隨之減少。廣播市場的爭奪變得越發激烈,那些在競爭中的勝利者使用了一種低成本的、仍然能夠吸引聽眾的方式——播放當時最新潮的唱片。通過這種方式,廣播電臺和唱片公司就不可避免的聯合在一起。而且小廣播電臺往往更注重面向特定的群體制定更專業化的節目,通過每天分時段地播放他們喜愛的流行歌曲,將那些有時間收聽廣播的家庭主婦和青少年變成為了主要的聽眾。此外,廣播電臺較之電視臺的經營成本低廉,可以通過雇傭為數不多的DJ來完成節目的播送,加之他們擁有一定數量的特定收聽群體,所以廣播電臺成為了唱片公司推廣新歌曲的最主要、最直接、最廉價的途徑,當消費者開始對這種全新的音樂風格感興趣的時候,廣播和電視作為一種最直接有效的推銷渠道,將搖滾樂迅速展現在消費者的面前。
搖滾樂不單純是個別藝術家的創造性活動,每一個音樂或藝術作品都是由藝術家和所有相關人員共同制作的社會產物。搖滾樂的性質和內容取決于這些參與者的行為,比如他們的意圖、他們之間存在怎樣的互相影響等等。在現代社會,藝術家和聽眾并不是直接連結在一起,兩者之間有一個復雜的傳遞過程,包括唱片公司、演唱會的組織者、廣播電臺等進行音樂的生產和銷售的工作人員。所以搖滾樂不僅僅是音樂本身,也是一種組織形式。
在這個復雜的組織形式中,任何的一個環節的變化都會影響搖滾樂的流行。簡單來說,有助于一個新音樂流派形成的條件包括:藝術家有創作搖滾樂的靈感和動力;唱片公司和電臺等中間環節有制作和播放新音樂的經濟資本。事實上,我們可以看出,這些環節最終都和消費者連結在一起,也就是說需要有聽眾喜歡搖滾樂并且愿意為搖滾樂買單。有足夠經濟效益的音樂產品才可能給藝術家、音樂制作人等這些環節帶來推動力,從而推動整個相關產業的發展。
每個音樂流派都是通過一個服務于特定聽眾的經濟實體建立起來的,通過滿足聽眾的音樂偏好,成為這個特定聽眾群的風格象征。無論是歌手還是制作人,整個和音樂產業相關的一切參與和組織者都需要時刻迎合消費者的需求。消費者需求的變化就成為了音樂發展的內在動力。受歡迎的新音樂人可能會進入這一領域,經濟情況、音樂技術、大眾的審美、科技的發展、新的文化信仰都可能會改變消費者對待原有音樂的態度,這些會促進或制約音樂流派的形成,決定音樂風格的變化和發展方向。搖滾樂,像其他流行音樂流派一樣,發展成為了一個獨立的的流行音樂流派。這種新流派的建立同樣需要詞曲創作者,歌手、樂手、制作人,其他在音樂產業建立和銷售過程中積極的參與者,以及非常重要的——愿意接受搖滾樂的聽眾。
在當時最先愿意接受搖滾樂的聽眾——青少年群體的需求,就充當了搖滾樂的流行進程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戰后的經濟繁榮使得美國人越來越富裕,也帶動了美國國內消費的大幅增加。美國生產力的提高和規模經濟效益的增長刺激了消費結構的變化。經濟發展和技術變革擴大了就業的需求,大批的青少年加入到勞動大軍。這樣一個新的社會群體就建立起來:一類不再是孩子,但也不屬于成人的群體。青少年的新定位意味著他們既不擁有成年人的價值觀、責任和身份,也不完全適用于兒童的類別定位,因此12-18歲的青少年群體的定位變得模棱兩可。并且這些青少年的家長會讓他們充分參與社會活動,所以這些青少年有錢花——這使他們擁有了唯一能和成年人站在同一立場上的能力,即消費。就像任何其他社會群體一樣,這些青少年也希望能夠表現出自己的文化特質、生活方式和身份。但當時他們并沒有屬于自己群體的標志音樂,衣著風格和可以供他們活動的俱樂部,每個環節都必須與成年人分享。因此他們急需一個新的、與眾不同的方式來彰顯自己的特性,于是他們“發現”了搖滾樂。
當然,一種音樂流行的含義并不能只進行社會學和經濟學的解釋,音樂本身需要有其存在的意義。所有的音樂形式都有其與眾不同的、內在的、固有的特性,在某一種或某幾種類型的聽眾中引發共鳴。也就是說,不同的群體對同樣聲音的感受是不一樣的,因此音樂的流行范圍也是不一樣的,搖滾樂也同樣只能在特定的人群中被接受。正如我們上段所提到的,青少年需要有一些方式,來表達和交流他們在生活和成長中遇到的共同問題。因此他們選擇用搖滾樂彰顯自己的“叛逆”和與眾不同。通過吉他、鋼琴、鼓、薩克斯等樂器伴奏,搖滾樂以亢奮喧鬧的旋律,極富動力感的強烈節奏,內容簡單而不斷重復的樂句,迎合了當時青少年的欣賞要求。這種喧鬧的、節奏性的、歌詞簡單直接的音樂風格給青少年帶來的不僅僅是聽覺的快感,他們還可以從瘋狂的演奏和有節奏的扭動中釋放壓力和不滿。
從一開始,搖滾樂就被賦予了一些更廣泛的意義,搖滾樂和與其相關的文化元素使青少年形成了與成年人的“區別”。購買搖滾樂唱片、收聽音樂電臺、聚集在投幣式自動點唱機的周圍、在高中舞會跳舞、參加搖滾音樂會等等這一系列的行為都打上了象征著青少年的標記。作為一種特殊的音樂文化潮流,搖滾樂在青少年中喚起的狂熱浪潮是歷史上任何一種音樂形式都無法比擬的,它影響了整整幾代年輕人的文化生活,這種對青少年的號召力,也確立了搖滾樂在流行音樂中的不可替代的地位。更進一步說,搖滾樂除了給青少年提供了一種身份標記和生活方式,還能夠給予和滿足年青少年更多的需求,比如,通過歌詞表達青少年在生活中迫切的追求和他們的經驗感受。音樂家在他們的歌詞中加入了這些感覺,通過搖滾樂歌詞的表達,青少年許多不被成年人在意的感情和性壓抑得到緩解。因此,搖滾樂顯然成為了青少年闡明自己的感情和態度的代言者。一種新的音樂風格以及舞蹈和服飾設計,在這些有時間和金錢來盡情享受樂趣的青少年中瘋狂地流行起來,作為搖滾樂及其相關產品的消費主體,青少年成為了整個搖滾音樂產業的資金收入來源。
總之,從以上這些方面看,搖滾樂的產生和發展與社會轉型、科技與經濟發展,以及消費者的態度、喜好和消費能力有關。搖滾樂是適應了社會發展需求的產物,它為青少年提供了一條情感表達和宣泄途徑、成為這個群體的符號象征,同時,正是因為有這一消費群體的支持和追捧,搖滾樂占據了音樂產業大部分的市場份額,獲得了巨額的經濟利益,從而反過來推進了自身的不斷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