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偉,劉江鶴,謝連軍
多種致傷方式的他殺現場重建
Analysis on One Case of Reconstruction Scene of Suicide in Varions Injury-causing Ways
張洪偉,劉江鶴,謝連軍
他殺;機械性窒息;血痕;切頸;死后損傷
2009年1月某日22時許,某刑警大隊接報稱:張某,女,18歲,在出租屋內被人殺死。尸表檢驗:除去捆綁物可見左手腕壓痕。面部紫紺,可見大量點狀出血。左右球瞼結膜點片狀出血。口唇處可見明顯壓痕。頸部有一14.5 cm×5.6 cm的創口,創緣整齊,深達頸椎;左側頸總動脈、頸內靜脈完全橫斷,氣管完全橫斷,食管橫斷1/2;喉結右上方有兩處小條片狀表皮剝脫。左乳內側有2處類圓形皮下出血。右肘關節內上方可見兩處皮下出血。右前臂在19 cm×15 cm范圍內有13處片狀皮下出血。左股部中段外側在11 cm×9 cm的范圍內有5處片狀皮下出血。右股部上段內側、右小腿上段內側有多處皮下出血。雙足底布滿灰塵。解剖檢驗:頂部、后枕部頭皮下出血,左側顳肌出血。顱骨與大腦未見損傷。左側頸部皮下有1.5 cm×1 cm的出血。心臟表面點狀出血明顯,雙肺表面可見點狀出血,左右支氣管內均可見血性泡沫。胃內容約60 m L。DNA檢驗:對現場提取的血跡及死者血樣進行檢驗,現場血跡除死者血跡外還檢出同一男性血跡。對死者陰道拭子檢驗為陰性。
根據死者張某所受損傷形態特征,綜合分析認為其頸部損傷為銳器外力作用所致,其余損傷系鈍性外力作用所致。毒藥物檢驗排除常見安眠藥、有機磷農藥及鼠藥中毒死亡。死者面部紫紺,雙眼球瞼結膜點片狀出血,口唇部有明顯壓痕,解剖所見心臟肺臟表面點狀出血明顯,結合現場情況,綜合分析認為其死亡原因系鈍性外力作用于口鼻部頸部,致其機械性窒息而死亡。死者頸部創口傷及左側頸部頸總動脈、頸總靜脈,氣管完全橫斷,結合現場及解剖情況,分析認為應系死后被銳器切頸所致。根據死者胃內容情況,分析認為其死亡時間距最后一餐3 h以上。結合現場調查情況及尸體現象等分析認為其死亡時間為1月5日下午14:00~17:00之間。
2.1 尸體上的損傷分析尸表損傷多處,可分為口鼻損傷,頸部扼痕及創口以及其他部位損傷。尸體口鼻部損傷以及頸部扼痕,結合尸體解剖心肺表面點狀出血明顯,推斷此損傷生活反應明顯,為生前傷,系致命性損傷。根據頭部以及其他損傷形態特征以及部位推斷認為案犯在對死者行兇時,死者激烈反抗所致,頸部損傷創口應為死后所致。
根據上述情況,可以分析其損傷的發生順序為:頭部以及其他部位的損傷,口鼻損傷與頸部扼痕,頸部銳器創。①作案人數:分析1人可以形成。依據:尸體上除體表損傷較為廣泛外,所有的創口均表現為砍創,創口相對集中,一種工具多次作用可以形成。因此,推斷1個人作案可以形成。②熟人作案:現場門窗完好,沒有撬壓破壞痕跡,結合案發時間為下午,案犯能和平進入現場,說明對現場環境比較熟悉。案犯對死者捂口鼻、扼頸后又多次切頸,說明案犯必置死者于死地的決心;死者尸體上被棉被覆蓋,反映了案犯在殺人后企圖掩蓋殺人罪行,不被人及早發覺的心理,表明案犯與死者可能認識,擔心事情敗露,心存逃避法律制裁的心態,符合熟人作案的特征。③作案動機:所使用的工具胸罩、菜刀都就近取用。結合死者全身赤裸、左乳內側有2處類圓形皮下出血、左股部中段外側以及右股部上段內側處損傷的情況說明案犯的目的有性侵犯的傾向,因受害人劇烈反抗繼而轉變為激情殺人。沒有計劃和預謀的跡象。④作案過程:案犯進入房間發現受害人獨自一人正在休息(家屬反映,受害人有裸睡習慣),案犯遂起歹心,便對受害人實施控制(依據全身赤裸、雙手腕用胸罩捆綁反背于腰部),但遭到死者反抗(死者體表有多處損傷),案犯怕事情敗露進行掩飾對死者進行捂鼻扼頸致個體死亡,因為案犯與死者可能認識,擔心事情敗露,對死者進行多次割砍頸。作案后案犯滿手是血,用衛生紙擦手(衛生紙上留有死者及嫌疑人的混合血跡),而后下樓逃走(逃跑路線上滴落有嫌疑人血跡)。
由于案件現場分析為偵查提供了具有說服力、可靠地偵查方向,很快鎖定嫌疑人張某。經過2 a的努力,終于將張某抓獲,經審訊,張某對犯罪事實供認不諱。案件供認的犯罪事實及作案經過與法醫現場分析要點高度吻合。本案的現場分析之所以成功,除了尸檢及現場勘查的細致準確外,還結合了法醫物證學和現場調查訪問得到的信息,正是綜合了大量的信息后才使得本案的分析結果更加客觀全面,從而為偵查破案指明了正確的方向。
DF795.4
B
1672-688X(2012)04-0284-02
2012-07-28
漯河市公安局,河南漯河462000
張洪偉(1978-),男,河南汝南人,法醫師,從事法醫學檢驗鑒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