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老須,鄭 韜
近年來,隆乳、再造等擴大乳房成形手術的開展日益增多,然而手術后乳頭、乳暈的感覺障礙卻時有發生,為此,我們對乳頭、乳暈的神經配布進行了剖查,為臨床提供參考資料。
利用10具成年女性尸體,左右共20側乳房,進行了剖查,重點用放大鏡探查了乳頭、乳暈的神經來源和配布規律,在肉眼觀察的基礎上還應用解剖放大鏡觀察驗證。
第2~4肋間神經前皮支和第4~6間神經外側皮支均發出分支至乳房。我們在胸骨旁線處在肋間隙內分離出第2~4肋間神經前皮支,并追蹤至乳房。又在腋中線處沿肋間隙分離出第4~6肋間神經外側皮支,并追蹤觀察分布于乳房的情況。
第4肋肋間神經外側皮支的前支,在腋中線平第4肋間隙的高度進入前鋸肌,在其筋膜深側穿約3 mm厚的肌纖維達胸大肌的外側緣,至此繞過肌緣以直角轉向前,經胸大肌下外側緣,距離乳房外側緣1.5~2 cm處,從其基底深面進入乳房,該距離依乳房個體大小差異而很少有變化,其定位參點是胸大肌外側緣和第4肋間隙的交叉點。
尸解觀察所見,第4肋間神經的外側皮支由乳房外側緣進入乳房的位置比較恒定。左側乳房的神經進入點為4點鐘,處即為乳頭垂直線成60°方向。右側乳房為8點鐘處,也是向前上方與乳頭垂線成60°。進入乳房后左,右兩側乳房的神經形成深度一致,行至乳房外側緣與乳頭連線的中點神經則分出表淺分出支,到達乳暈、乳頭。一般分成5支,其中一條中央支到達乳頭,2條上支到乳暈上半,2條下肢到乳暈的下半。最下的一條下支進入乳暈的位置是左側乳房在5點鐘處,右側乳房在7點鐘處,最上的一條上支終止于乳暈的實質內。其他分布于乳房的肋間神經沒有明顯分支進入乳頭和乳暈。
研究乳頭、乳暈神經的走向,應先了解乳房的結構和神經支配,這在乳房的整形手術中尤為重要,特將乳房的結構及神經支配進行闡述。
乳房的基礎是乳房體。乳房體是由乳腺和脂肪組織構成,乳腺被脂肪組織和致密結締組織分為15~20個葉,名為乳房葉;每個乳房葉又分為若干小葉,為乳房小葉;每一葉乳房葉都發出一排泄管,名輸乳管,約15~20條,以乳頭為中心,作輻輳狀排列。輸乳管在乳頭附近略擴大成囊狀,叫輸乳管竇,輸乳管末端又變細小,最后開口于乳頭。乳房內的脂肪組織呈囊狀包于乳腺周圍,名脂肪囊,或叫乳房脂肪體。每人的發育程度有很大差異,脂肪的多少是決定乳房大小的主要因素之一。脂肪囊中有不同走向的結締組織纖維束,由腺體基底部連接于皮膚或胸部淺筋膜和胸肌筋膜,形成分隔乳房葉的隔障和支柱,對乳房位置也有固定作用。
胸神經的前支與后支分離后,沿肋間先后向前外側,繼又轉向前內側行,并發肌支、外側皮支,其末梢支穿至皮下成為前皮支。
第2~6胸神經的前支,各在相應的肋間隙內,沿肋間動脈下側前進。在胸廓后部,位于胸膜及肋間后(內)韌帶之間,然后穿行于肋間內肌與肋間最內肌之間;在前部,跨過胸廓內動脈及胸橫肌,直達胸骨近旁。其末梢叫前皮支,穿肋間內肌,肋間外韌帶、胸大肌、固有筋膜內至淺筋膜,分布于胸前部的皮膚,第2胸神經前支發交通支至第1胸神經前支。
外側皮支,當肋間神經行近肋骨角時分出,與主干伴行,達腋中線,斜穿肋間外肌及前鋸肌至皮下,分為前后兩支(第1及第2肋間神經的外側皮除外)。后支向后分布于肩胛區下部的皮膚,前支經胸大肌下緣轉至其前面,分布于胸部外側的皮膚,并分出乳房外側支至乳房。
前皮支肋間神經于肋間隙前端近胸骨處,橫越胸廓內動脈及胸橫肌的前側,穿肋間內肌、肋間外韌帶及胸大肌,達于皮下,末梢支成為前支,各分布于相應肋間隙的胸前皮膚,在女子第2~4肋間神經前皮支至乳房,稱為乳房內側支。第2肋間神經的前皮支可從頸叢的內側鎖骨上神經結合,第6肋間神經的前皮支,有細支分布于胸骨下角上部的腹壁皮膚。
經調查分布于乳房的神經與第2~6肋間神經有關,但分布于乳頭、乳暈的神經則是第4肋間神經的外側皮支,而且其行程比較恒定,其具體分布情況均分5支。鑒于此,在行擴大乳房成形術時,應避免損傷第4肋間神經,采用切口時,左側者宜在乳暈周緣的10點、11點至5點處,右側者,宜在7點、6點到2點處。從而可避免損傷乳暈、乳頭的神經分布,以期手術之后,其乳頭和乳暈的感覺保持正常良好。
經20例調查結果,發現第4肋間神經外側皮支的定位定態有3個恒定:①第4肋間神經的外側皮支前支一定經過胸大肌外側緣與第4肋間隙的交點處,走向乳房的乳頭的經過線約與乳頭向下垂直線相交成60°角;②至乳房后,經過中分乳淺出支走向乳暈;③淺支再分為5支,中間1支直至乳頭,其余4支支配乳暈,這些本文認為是常規常態。其他的肋間神經的支雖然供應乳房,但不到乳暈、乳頭,這些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