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瑋紅,李萬云
在疼痛科門診,L3橫突綜合征是一種常見病,常用的治療方法有按摩、紅外線理療、封閉和小針刀等治療。很多學者曾對此做過探討[1-2],這些治療方法都有一定的療效,但也有局限性。2009年10月~2011年11月,筆者運用封閉配合針刀治療L3橫突綜合征42例,取得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本組42例中,男16例,女26例;年齡19~50歲,平均36歲;病程3個月~4 a;單側25例,雙側17例。全部病例經腰椎X線攝片證實,其中除部分L3橫突肥大,未發現其他特殊病變。臨床以單側或雙側的腰痛為主,疼痛呈持續性,腰部變換姿勢時加重。多數患者訴有腰部外傷、勞損史或長期彎腰工作史。部分患者腰痛放射到臀腿部,口服消炎止痛類藥物治療效果欠佳。
1.2治療方法患者取俯臥位,醫者在L3橫突尖端觸及壓痛點及緊張的包塊或條索狀物,體表用甲紫作標記,常規消毒、鋪洞巾、戴無菌手套,探及壓痛點最敏感的部位,刀口線與脊柱縱軸平行,針刀體于皮膚表面垂直刺人,當藥刀刀口接觸骨面時,橫行剝離骨膜2~3次,并向兩側橫行挑撥1~2次,以松解黏連,固定藥刀頭部,在藥刀尾部連接注射器并注入復合藥物:0.2%利多卡因5 mL,曲安奈德1.5 mL(15 mg),加0.9%生理鹽水至10 mL。注射時抽吸無回血方可注入。術畢以消毒紗布壓迫針孔片刻以防出血,局部創可貼外敷。經1次治療疼痛無明顯改善者l周后行第2次治療,治療次數不超過3次。
1.3結果本組42例,經過1~3次治療后,隨訪0.5~2 a。功能活動正常36例,占86%;癥狀和體征基本消失,功能活動明顯改善4例,占9%;腰痛減輕,功能活動有所改善,勞累后仍覺疼痛不適2例,占5%。
由于L3橫突最長,彎度大、活動多,所受杠桿作用最大,受到的拉應力也最大,其上附著的肌肉、韌帶、筋膜承受的拉力亦大,損傷機會也較多。急、慢性損傷后,可引起橫突周圍瘢痕黏連、筋膜增厚和肌腱攣縮,使穿過肌筋膜的血管神經束受到卡壓[3-4],引起腰、臀部疼痛,形成第3腰椎橫突綜合征。 現代研究表明,機體慢性軟組織損傷形成的黏連瘢痕結構,不能通過自身機制或常規治療方法消除和吸收。傳統針刀治療能起到松解、切割、鏟磨的作用。藥刀治療L3橫突綜合征是中西醫結合微創治療慢性軟組織疼痛性疾病的典范。應用刀體有效的切割鏟磨以減張減壓,消除肌肉緊張痙攣造成的皮神經卡壓引起的疼痛,并恢復機體內在平衡的作用;通過向病灶部位精確地注射小劑量利多卡因,既能達到止痛效果,又不影響運動功能;醋酸曲安奈德能抑制組織炎性反應,減少炎性滲出,抑制和破壞結締組織及毛細血管增生,避免松解術后局部再次發生黏連并改善局部代謝環境。筆者認為治療前病灶定位的準確性決定治療的效果,尤其肥胖患者不易觸及L3橫突尖端,根據臨床經驗,L3橫突尖大致位于L2~L3棘突間中點的水平線旁,開3.5~4 cm,藥刀進入機體深度及注射深度根據患者胖瘦而異,不宜超過橫突,以防進入腹腔。藥刀治療L3橫突綜合征,刀體松解黏連治本,藥物注射治標。同時筆者也注意到術后指導患者進行正確的腰背肌功能鍛煉的重要性,以減少復發率。
參考文獻:
[1] 樸昌杰.小針刀配合點穴治療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78例[J].2008,8(1):60.
[2] 葉炳霖,李盛華.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治療進展[J].甘肅中醫,2007,20(6):6.
[3] 葉應陵.腰腿痛的診斷與治療[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9:259-260.
[4] 安徽醫學院附屬醫院運動醫學科.推拿療法與醫療練功[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18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