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學清,李丹丹,黃忠威
茯苓(Tuckahoe)為多孔科臥孔菌屬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是常用中藥。茯苓藥用價值在我國古代早有應用和記載,在國內外享有盛名。茯苓味甘、淡,性平,歸心、肺、脾、腎經,有利尿滲濕、健脾寧心之功效,主要用于水腫尿少、痰飲眩暈、脾虛食少、便溏泄瀉、心神不安、驚悸失眠等癥[1]。茯苓主要成分有茯苓多糖、茯苓素等。現代藥理學研究茯苓具有利尿、免疫調節、保肝、抗腫瘤、抗氧化、抗炎、抗病毒等多種藥理作用。近年來隨著醫藥科學的發展,許多醫藥學者對其有效成分、藥理作用及機制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重
大進展,茯苓的作用及臨床適應證更為廣泛,以茯苓為原料的成品藥也不斷開發,呈現出良好的應用前景。
茯苓可用于治療寒熱虛實各種水腫,而以脾虛飲停最佳。研究表明,茯苓水煎劑0.5~1 g/mL灌胃對于鹽水負荷大鼠、小鼠模型均有較顯著的利尿作用,且不受體內酸堿平衡變化的影響。茯苓的K+排出量較對照組顯著升高,Na+/ K+較對照組降低,可能原因為茯苓促進Na+排泄與其中含Na+量無關(因其Na+含量極低),而增加K+排泄與其所含大量鉀鹽有關。與袢利尿藥呋塞米相比,茯苓的利尿作用較持久,由電解質紊亂所引起的乏力、心律失常、腸蠕動紊亂、倦怠、嗜睡、煩躁甚至昏迷等不良反應較少[2]。可見茯苓的利尿作用較西藥緩和,其作用持久,較為安全,是尋找更好利尿藥的主要探索方向。研究發現茯苓利尿消腫的主要有效成分為茯苓素,茯苓素具有和醛固酮及其拮抗劑相似的結構,體外可競爭醛固酮受體,體內逆轉醛固酮效應而不影響醛固酮的合成,因茯苓素能激活細胞膜上的Na+、K+-ATP酶和細胞中總ATP酶,進而促進機體的水鹽代謝功能[3]。
2.1茯苓多糖對正常小鼠免疫功能的增強作用茯苓多糖200 mg/(kg·d)連續2 d灌胃給予小鼠,在第14天腹腔注射100 mg/kg的環磷酰胺誘導免疫抑制模型,24 h后處死小鼠分別取派氏結(PPS)、腸系膜淋巴結(MLNs)和脾臟(SP)細胞,進行CD3+、CD19+雙色免疫熒光標記,上流式細胞儀檢測。結果顯示口服茯苓多糖可顯著對抗環磷酰胺所引起的CD3+細胞比例上升、CD19+細胞的比例下降,且對PPS、MLNs中CD3+、CD19+細胞比例變化的作用較明顯,對SP中CD3+、CD19+細胞比例變化的作用較弱,顯示茯苓多糖對機體免疫功能有增強作用,且對腸道免疫系統的作用強于外周免疫系統的作用,其機制可能是茯苓多糖口服到達腸腔后可以大分子的形式直接接觸到腸道黏膜免疫系統的免疫細胞,與外周免疫系統相比作用直接而快捷[4]。還有研究證明CMP可顯著提高IFN-γ水平,降低IL-10含量,從而糾正Th1細胞到Th2細胞的漂移,提高機體免疫力[5]。
2.2羥甲基茯苓多糖對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增強作用研究發現羥甲基茯苓多糖(CMP)能明顯增強荷瘤小鼠腹腔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小鼠脾抗體分泌細胞數(PFC)以及特異的抗原結合細胞數(SRFC)和小鼠對牛血清白蛋白(BSA)誘導的遲發型超敏反應(DTH),同時誘發Tc細胞和NK細胞的活性,明顯促進小鼠脾T細胞分泌白細胞介素-2(IL-2)。體外實驗CMP對小鼠脾混合淋巴細胞的增殖有促進作用。體內外實驗均證明,CMP能明顯促進小鼠腹腔巨噬細胞分泌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6]。
3.1羥甲基茯苓多糖對白血病小鼠癌細胞的凋亡作用體內研究羥甲基茯苓多糖(CMP)對P388小鼠白血病的抗癌效果表明,CMP可下調bcl-2mRNA和bcl-2蛋白的表達來誘導癌細胞的凋亡,但凋亡作用比化療藥物環磷酰胺(CTX)作用弱,且CMP與CTX聯合應用后可加強下調bcl-2基因誘導癌細胞的凋亡作用,從而延長荷瘤小鼠的生長時間[7]。茯苓素體外對小鼠白血病L1210細胞的DNA合成有明顯的不可逆抑制作用,可顯著抑制L1210細胞的核苷轉運,抑制L1210DNA合成的補償途徑的各個環節,對胸苷激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茯苓素對抗癌藥有一定的增效作用[8]。
3.2羥甲基茯苓多糖對荷瘤小鼠生長的抑制作用羥甲基茯苓多糖(CMP)25~500 mg/(kg·d)連續腹腔注射10 d對腫瘤U-14的抑制率為75.5%~92.7%,25 mg/(kg·d) 連續腹腔注射10 d對小鼠Lewis肺癌的抑制率為32.0%,且與氯化鈉注射液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CMP 50~200 mg/kg隔日灌胃或50~100 mg/kg隔日靜脈注射,12 d后觀察可見小鼠S-180肉瘤細胞及小鼠H22肝癌細胞生長的有顯著抑制作用。并且CMP 0.1~50 μg/mL對體外培養的小鼠S-180肉瘤細胞與H22肝癌細胞的增殖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9]。CMP的抗腫瘤作用可能與增強機體免疫力、抑制腫瘤細胞DNA、RNA的合成,實現其對腫瘤細胞的直接損傷作用以及清除自由基作用有關。
3.3茯苓復方對荷瘤小鼠的影響桂枝茯苓丸可通過抑制突變型P53表達,影響腫瘤細胞增殖周期而發揮抑瘤作用,同時可抑制細胞黏附分子CD44的表達或活性,影響腫瘤細胞黏附、降解和遷移的過程而發揮抑瘤作用[10]。小半夏加茯苓湯可顯著抑制小鼠H22實體瘤和S180肉瘤細胞的生長,并可通過提高T淋巴細胞的增殖活化能力及增加血清中TNF-α的含量發揮機體的抗腫瘤能力,可見小半夏加茯苓湯在抑制腫瘤生長的同時顯示出顯著的免疫調節作用[11-12]。
羥甲基茯苓多糖(CMP)能減輕四氯化碳對鼠肝臟的損傷,使肝組織病理損傷減輕,血清谷丙轉氨酶活性下降,還能使肝臟部分切除的大鼠的肝再生能力提高,再生肝重和體重之比增加[13]。CMP注射液能顯著提高慢性肝炎患者血清IgA水平,降低IgG、IgM含量,并可使HBsAg滴度下降。CMP具有體外抗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作用,且臨床用于慢性乙型肝炎(CHB)和肝硬化的治療取得一定的療效。CMP能顯著減輕四氯化碳所引起的肝纖維化大鼠的損傷程度。研究顯示,CMP可減弱肝纖維化大鼠肝臟轉化因子β(TGF-β)的表達,而減弱TGF-β對肝星狀細胞(HSC)的活化作用及對膠原蛋白基因表達的促進作用。Smads蛋白家族為TGF-β膜受體的特異性底物,據其功能可分為膜受體激活的Smad(R-Smad)、通用型Smad(Co-Smad)和抑制性Smad(I-Smad)。CMP可顯著抑制Smad-3(是傳導TGF-β信號的主要信息分子,屬于R-Smad類)的表達,從而減弱其對HSC的活化和對膠原合成的促進作用。CMP還能上調Smad-7(屬于I-Smad類)的表達,抑制R-Smad磷酸化,可見,CMP可調節TGF-β-Samd信號通路減弱此通路的激活,降低肝纖維化、肝硬化甚至肝細胞癌的發生,但CMP的保肝機制尚不是很清楚,有待進一步的研究[14]。
茯苓皮三萜甲醇液對超氧陰離子自由基、羥自由基和過氧化氫(H2O2)等多種氧自由基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隨其質量濃度的增加,抑制能力也隨之增強,表現出一定的劑量依賴關系。茯苓皮三萜可抑制血細胞自氧化溶血及H2O2所致的雞血紅細胞的氧化損傷,保護紅細胞膜,防止細胞內容物外流。茯苓皮三萜可抑制小鼠肝勻漿自發性脂質過氧化及Fe-H2O2引起的肝勻漿脂質過氧化中丙二醛(MDA)的生成,且粗三萜對MDA的抑制率隨三萜質量濃度的增加而提高,而增加趨勢并不明顯[15]。茯苓總三萜灌胃給藥對二甲苯誘導的小鼠耳廓腫脹,冰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細血管滲出等急性炎癥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對角叉菜膠誘導的大鼠足爪腫脹以及棉球所引起的大鼠肉芽腫亞急性炎癥也有較強的抑制作用[16]。羥甲基茯苓多糖(CMP)可抑制HIV-1IIIB誘導感染C8166細胞培養上清HIV-1的P24抗原分泌,對體外HIV致感染MT4細胞死亡有顯著的保護作用[17]。羥甲基茯苓多糖鈉注射液體外抗單純皰疹病毒I型(HSV-I)及因感染HSV-I而引起的豬腎傳代細胞病毒的實驗表明,2.0 g/L的羥甲基茯苓多糖鈉對HSV-I致豬腎傳代細胞的細胞病變具有抑制作用,表明CMP在體外有抗HSV-I的作用[18]。
茯苓作為一種常用藥用真菌,具有多種生物活性和藥理作用。近年來通過現代醫學和藥理學研究,對茯苓有效成分及功效加以更廣闊的開發利用,為其臨床應用提供了理論依據,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 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S].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166.
[2] 李森,謝人明,孫文基.茯苓、豬苓、黃芪利尿作用的比較[J].中藥材,2010,33(2):264-267.
[3] 金琦,曹靜,王淑華.大劑量茯苓的藥理作用及臨床應用概況[J].浙江中醫雜志,2003,38(9):410-411.
[4] 王靜,胡明華,董燕,等.茯苓多糖對免疫抑制小鼠黏膜淋巴組織及脾臟中CD3+和CD19+細胞變化的影響[J].中國免疫學雜志,2011,27:228-231.
[5] 劉媛媛,陳友香,侯安繼.羥甲基茯苓多糖對小鼠T淋巴細胞分泌細胞因子的影響[J].中藥藥理與臨床, 2006,22(3、4):71-72.
[6] 徐春霞.羥甲基茯苓多糖對小鼠免疫功能的影響[J].食用菌,2002,4:39-40.
[7] 楊勇,楊宏新,閆曉紅.茯苓多糖抗小鼠白血病凋亡藥理學研究[J].腫瘤研究與臨床,2005,17(2):83-84.
[8] 周立,張瑋,藺惠顏,等.茯苓素誘生腫瘤壞死因子的作用[J].中國抗生素雜志,1994,19(5):376-380.
[9] 陳春霞,趙大明,張秀軍,等.羥甲基茯苓多糖的抗腫瘤實驗[J].福建中醫藥,2002.28(3):38-40.
[10] 張淑芬,王海嬌,周明瑤,等. 桂枝茯苓丸對荷瘤P53及CD44的影響[J]. 中醫藥信息,2011,(3):60-62.
[11] 蔡琨,馮泳,何前松,等.小半夏加茯苓湯抗S180肉瘤及免疫調節的研究[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1,33(4):4-6.
[12] 蔡琨,馮泳,何前松,等.小半夏加茯苓湯對H22荷瘤小鼠的抑瘤及免疫調節作用[J].實用醫學雜志,2011,27(7):1290-1292.
[13] 陳春霞.羥甲基茯苓多糖的保肝和催眠作用[J].食用菌,2003,(增刊):46-47.
[14] 周維,胡艷,張衛紅.羥甲基茯苓多糖對肝纖維化大鼠TGFβ-Samd信號轉導的影響[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09,20:16-18.
[15] 程小明,桂元,沈思,等.茯苓皮三萜類物質抗氧化活性研究[J].食品科學,2011,9:27-30.
[16] 汪電雷,陳衛東,徐先祥.茯苓總三萜的抗炎作用研究[J].安徽醫藥,2009,13(9):1021-1022.
[17] 強華貴,楊占秋.羥甲基茯苓多糖體外抗艾滋病毒作用研究[J].醫學導報,2008,10(27):1156-1158.
[18] 張信岳,楊根元,梁麗堅,等.羥甲基茯苓多糖鈉體外抗單純皰疹病毒I型的作用[J].中國新藥與臨床藥理,2003,14(3):16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