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來貴
(黃山市黃山區農機技術推廣中心,安徽 黃山 245700)
(1)自然狀況:黃山區位于安徽省南部,黃山、太平湖坐落其中,面積1775 k m2。境內山巒起伏,河流、溪澗穿插其間,典型山區地貌。河流沖田,土壤多為黃棕壤,俗稱“七山一水兩分田”,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季受西北冷氣團的影響,夏季受東南、西南季風控制,形成冬冷、夏熱、冬干、夏濕、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無霜期較長、嚴寒酷暑短的氣候特征。黃山區雨量充沛,河溪縱橫,庫塘密布,徑流量大,地表水豐富。適宜農作物種植,山場寬闊,太平猴魁、黃山毛峰茶葉全國聞名。
(2)人口狀況:2011年底,全區年末總人口16.3萬人,常年農業從業人員主要為中年婦女和老人。
(3)種植狀況:全區耕地面積16667 h m2其中農田7564 h m2,園地 3661 h m2),農田中水田 6700 h m2,旱地 864 h m2,人均占有耕地0.057 h m2,勞均占有耕地0.1 h m2。農作物以糧油茶作物為主,兼有其它經濟作物。全區特產資源豐富,茶葉、板栗被區委區政府作為支柱產業發展,全區茶葉種植面積1707多 h m2,年產茶葉 640 t。
(1)農機化服務體系基本形成,但服務功能脆弱。農機化服務體系經過多年的探索與發展,逐步形成區、鄉、村農機服務組織相互協調,共同服務黃山區“三農”的農機化服務體系。區級農機推廣、技術培訓、安全監理相互配合,共同發展;鄉鎮農技站承上啟下,在服務“三農”中,起到紐帶作用;同時農機大戶、農機作業服務隊、農機專業合作社等直接服務農民。區農機推廣、培訓、監理2個事業單位服務設施和服務手段落后;鄉鎮農技站有農機崗位,但缺乏農機人才;人員老化,技術素質不高。
(2)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較快,但農業基礎設施相對滯后。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實施,使更多的農民加入到農機社會化服務的行列,農機大戶和農機專業合作組織應運而生。黃山區已有各類農機戶2483戶,其中近5年新增385戶,固定資產20萬元以上的農機大戶98戶;建立農機專業合作社5個,農機作業服務組織10個。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必須有相應農業基礎設施配套,但山區區的配套設施相對滯后。主要是山、田、水、林、路的布局與農機作業不配套。
(1)要借農機購置補貼推力,大力提升農機裝備水平。在落實補貼政策時,既要注重農機裝備總量的提升,又要注重農機裝備結構的優化。在發展水稻、小麥等主要作物全程機械化的同時,注重向茶葉、板栗等林特機械化發展傾斜;在補貼對象上,向種糧大戶、農機大戶、林特大戶、養殖大戶和農機專業合作組織傾斜;在補貼機具種類上,向農業生產主要環節急需的關鍵機具傾斜,注重引導發展聯合收割機、插秧機、高性能拖拉機和茶葉、林特加工機械、養殖機械等新型農機裝備。科學地引導山區地區農機裝備由總量增長向優化結構和提升質量轉變。
(2)要抓好技術推廣,強力推進山區特色機械化發展。①結合黃山區支柱產業發展,推廣特色農機新機具新技術。黃山區盛產茶葉等特色農產品。在推進茶葉種植全程機械化作業的同時,積極引進推廣茶園植保、采摘、節水噴灌、機械化加工、包裝等技術,全面推進特色產業農機化發展進程,為黃山區茶葉特色產業生產全程機械化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②創新推廣模式。農機推廣要在創新機制中求突破,在堅持農機與農藝相結合的基礎上,通過召開機具演示現場會、建設示范基地、培育示范大戶等形式,建立用優惠政策引導、行政手段推動、農機管理部門策劃、農機服務組織積極參與的新型推廣服務模式,建立健全適宜于山區地區的農機新技術發展體系,大力引進推廣農業生產需要、農戶急需的先進適用農業機械。③拓展推廣領域。主要是從單純的種植業向農、林、牧、副、漁等整個大農業拓展。
(3)要抓好技術培訓,努力提高農機從業人員技術水平。①繼續依托“陽光工程”,對農民工進行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機手操作水平;②培訓農機用戶,提高其機械理論知識、維修技能、維修質量,使其更好地安全使用農機,保養農機,讓農機裝備更好地服務農業生產;③培訓鄉鎮農技管理人員,讓他們認識農機、宣傳農機,更有效地服務農機;④立足農機化,拓展培訓領域,依托農機行業技術優勢,爭取其它農機技能培訓項目,將農機化技術推廣與技術培訓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培訓,大力提高農機經營戶技術服務水平。
(4)要抓好農機服務組織建設,促進山區地區農機社會化服務優化升級。受自然條件局限,山區地區農機發展相對滯后,農機經營戶處于快速發展階段,農機大戶發展剛剛進入快車道,作為農機大戶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農機專業服務組織方興未艾。抓住機遇,合理規劃,科學引導,強勢推進山區地區農機服務組織建設,在個體農機經營戶自愿的前提下,遵循“自愿聯合、經濟參與、共同擁有、民主管理”和“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發展服務功能齊全,服務模式不同的農機專業合作組織,積極發展山區地區農機大戶,培育農機專業服務合作組織,探索以農機專業合作組織為主體,開展多形式、多途徑的農機服務模式和農田綜合開發整治,促進農村種植結構調整、農村土地合理科學有序流轉、農村勞動力轉移,以滿足現代農業發展需要。重點把握“三點”,①在運作、管理上進行科學引導、規范;②在政策上傾斜、扶持;③在技術上予以援助、指導。
(5)要抓好農機監理工作,切實加強山區地區農機安全生產。安全生產責任重于泰山。山區地區因特殊地貌,農業機械上路、下田作業、田間轉移難度大,技術要求高,考量著農機從業人員和農機安全監督管理人員。近幾年黃山區農機生產未發生重特大事故,農機事故率控制在1‰以內。面對農機發展的新形勢、新情況和新要求,農機安全監理人員需要進一步轉變作風,更新觀念,在服務中求管理,在調整中求安全。從重牌證管理向牌證管理與源頭管理、執法監控、宣傳教育并重轉變;從道路安全監理向田間作業、田間轉移、道路安全并重轉變;從重收費罰款到履行職能、減少事故爭取政府支持轉變。大力提高拖拉機和聯合收割機列管率,提升山區地區農業機械的安全性能和駕駛員的安全生產意識、技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