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浩慧
(駐馬店市農機推廣站,河南 駐馬店 463000)
“十一五”期間,駐馬店市農機推廣工作有了長足發展。全市先后推廣了機械深耕深松、化肥深施、小麥精少量播種、玉米直播、節水灌溉、小麥玉米聯合收獲、農作物秸稈資源化綜合利用、設施農業工程,保護性耕作等10余項農機新技術。農機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有效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成本,增加了收入,為全市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村繁榮做出了重要貢獻。
(1)農機推廣機構不健全,專業技術人員少。雖然市、縣兩級都設有農機推廣站,但真正從事農機技術推廣的專業技術人員較少,技術力量和推廣能力不能滿足農機發展需要。鄉鎮在形式上存有農機站,甚至一些鄉鎮還沒有正式的農機化技術推廣機構,這給示范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2)基層領導對農機化技術推廣工作認識不夠。一些領導對農機化技術推廣工作沒有足夠的重視,誤認為農機化技術推廣機構可有可無。一些領導對基層農機化技術推廣工作沒有深刻的認識,存在著“重機具存量,輕技術推廣;重機具管理,輕技術服務”的觀念,認為農機化技術推廣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忽視了農機技術對農機事業發展的能動作用,淡化了農機化技術推廣工作對農業生產的主導作用。
(3)農機推廣資金投入不足。目前,市、縣、鄉三級農機推廣機構除維持人員工資和正常辦公經費以外,幾乎沒有多余的經費用于發展推廣事業。由于資金的約束,許多好的農機技術因難以在短時間內推廣普及而喪失了良好時機。
(4)傳統推廣體制與經濟發展不同步。過去,按照引進試驗、示范推廣的程序,以各級農機化技術推廣部門為主體,全面實施,這對發展糧食生產為主體的全程機械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這種推廣機制由農機部門單獨操作,對農機部門的依賴性較大,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滿足當前農業和農村發展的速度和需要。推廣工作沒有隨著農業產業機構調整而調整,推廣觀念沒有完全轉變,沒有打破原來的體制框架。
(1)明確農機推廣的總體定位。必須提高對基層農機化技術推廣工作的認識,農機化技術推廣不僅包括農業機械技術,而且還包括農藝技術,是農業工程技術與生物技術的融合。因此,農機化技術推廣既是“化”的具體體現,也是“化”的重要保障。建設現代農業,破解制約農機化發展的難題,促進農機農藝結合,主要靠推廣的途徑來實現。因此,必須充分認識農機化技術推廣在農業機械化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把農機化技術推廣作為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全面提高勞動者素質的一件大事來抓。
(2)加強農機推廣機構建設。農機推廣機構建設是農機推廣工作的組織保障,是搞好農機推廣工作的關鍵所在。沒有穩定的機構,沒有精干的專業技術人員,難以完成艱巨的農機推廣任務。應建立健全市、縣、鄉三級農機推廣機構。對市、縣兩級,①要明確機構編制,擴充農機專業技術人員,提升技術力量。②要提供必備的推廣條件,配備推廣示范用動力機械和新型配套機具,裝備必要的交通和通訊工具,保障推廣工作順利開展。③建立和完善鄉鎮農機推廣機構,原來存續和近期建立的獨立的農機推廣機構要確保正常運轉高效工作,合并于鄉鎮農業綜合推廣機構的應保證有 1~2人專職從事農機工作。
(3)增加農機推廣資金投入:①各級政府應加大對農機推廣事業經費的投入,保證各項推廣工作的正常開展。②調節使用農機購置補貼資金。建議從市和各縣區政府投入的農機專項資金中拿出10%~20%,分別用于市和各縣區農機推廣機構試驗用農業動力機械和新型配套機具的購置、技術人員培訓、推廣現場會召開等支出,增強推廣機構的綜合實力。③各級農機推廣機構要多渠道多方面爭取農機科技項目,利用項目資金促進推廣工作的開展。④積極引導其他主體尤其是農業種植大戶和農機服務大戶對農機推廣的投入,鼓勵他們積極引進新型農機技術和農機具,形成農機推廣多元化投入機制,促進農機推廣事業快速發展。
(4)創新農機推廣機制。①建立市、縣兩級農機推廣示范基地。依靠基地進行新型農機技術和農機具的試驗示范,依靠基地召開推廣現場會,依靠基地對技術人員進行實地技術培訓,依靠基地將先進實用的農機新技術迅速向外擴展。②培養農機推廣示范戶。如果說示范基地是農機推廣的“試驗田”,那么示范戶則是農機推廣的“樣板田”。示范基地試驗證實的適應駐馬店市的農機新技術、新機具,首先在示范戶推廣應用,通過示范戶的“輻射”和“傳播”效應,可迅速推廣普及到周圍農戶村莊。③成立農機推廣服務專業合作社。成立由種植戶、有機戶和農機推廣技術人員參加的農機推廣服務專業合作社。依托合作社的經濟和人才優勢引進先進農機技術和農機具,開展農機作業服務。
(5)健全農機化技術推廣信息網絡。要以各鄉鎮為單位,在農業示范園區、生產基地、龍頭企業、農機專業戶等各農業產業中建立農機化技術推廣示范點,收集各產業對農機的需求情況。建立農機行業協會,獲取農機需求情況和作業信息。建立與農業各種協會的聯系制度,在互聯網上收集各農機企業的信息,以保持與農機企業的聯系,獲取企業信息的最新動態。另外,通過多元化的信息平臺,讓農機化技術推廣部門、用戶、生產企業、科研單位互相融為一體,及時快速地獲取各種所需的信息。
(6)主動適應農業戰略性結構調整的新要求。在農機化技術推廣中,要主動適應農業戰略性結構調整的新要求,營造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優勢,開拓農民增收的新渠道,幫助農民實現小康。要堅持面向發展新興主導產業,面向農業標準化生產和農業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