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蘭
(云南省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勐罕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 云南 景洪 666108)
當前,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中央惠農強農政策的實施,農機購置補貼資金逐年增加,補貼機具種類、品目增多,極大調動農民群眾購機積極性。如何把經濟適用、技術先進、科技含量高的農機具,按照因地制宜,群眾需要原則推廣給民族地區群眾,又好又快發展農業機械化,促進農業現代化進程,已成為農機工作者一項迫切任務。
景洪市是個典型的民族地區,位于云南南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中部,地處瀾滄江下游,全市總面積7133 k m2,轄1個街道、5個鎮、5個鄉(其中2個民族鄉),全市總人口50萬人,有耕地面積25618.467 h m2,其中水田面積16782.73 h m2。
八十年代初,景洪市農業生產基本處于人工牛犁,山區旱地是刀耕火種。隨著農村經濟發展,景洪市農機化發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截止2011年12月,全市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35937.54萬瓦特,擁有拖拉機、耕作機械15789臺,其中大、中型拖拉機1449臺,小型拖拉機22073臺,耕整機12556臺,拖拉機配套農機具25378部,農副產品加工機械3734臺,植保機械4037臺,抽水排灌機械2070臺套。
以拖拉機作業為標志的農業機械,大多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生產的,現基本處于老、舊程度,普遍存在技術狀況差,服役年限長,安全隱患突出,處于更新換代。
民族地區農機化發展,農民群眾一度存在互相攀比,家家購機,作為財富炫耀。而農機使用率不高,經濟效益低下,造成農機資源浪費。
作為糧食生產環節,景洪市基本實現機械化作業,但隨著農業結構的進一步調整,特別是景洪市經濟作物發展,山區養殖業、加工業、經濟作物植保業、抗災防災等方面農業機械需求矛盾越發突出,經濟適用、技術先進、科技含量高農機具迫在眉睫。
民族地區農機使用者,大多是民族群眾,由于文化差異,素質偏低,科技意識淡薄,對其使用農機具,缺乏專業知識,操作技能及保養維修知識等,必然會影響其使用效果,造成效率低下,成本增大。
隨著中央惠農政策進一步增強,農機購機補貼種類范圍擴大,民族地區群眾對農機需求空前高漲,特別是新的發展領域,對先進農機具的需求更是渴望,對開展新機具推廣的愿望越發強烈。目前,農機推廣項目少,新機具引進、現場示范、教育培訓嚴重滯后于群眾需求。推廣體系不夠完善,市、鎮不夠銜接,特別是鎮級農技推廣缺乏有效運行機制和保障,技術人員業務素質偏低,技術力量薄弱,制約了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
2002年機制改革,鎮、鄉農機站合并成立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以來,農機工作受到不同程度影響。各級領導、部門對農機工作認識下降,農機推廣、培訓、安全監理出現許多問題,特別是農機安全監理工作,拖拉機檢審嚴重下滑,拖機機“黑車非駕”、違章操作、違法載人等隱患突出,影響經濟社會和諧和健康發展。
隨著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對農業機械化發展提出了更新、更高、更快的要求。農業機械化持續、健康發展,對促進農業產業化,促進農業結構調整;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提高勞動者素質起著不可替代作用。
農業機械化是指在農業生產中以機械替代人畜力勞動的過程,它包含農業(生產過程),農民(勞動者),農村(工作環境)。農業機械是農村先進生產力和最具有活力的要素。因此,在發展農村經濟活動中,我們要開拓思路,更新觀念,將“三農”范圍拓展到農業機械化發展中來,使農業機械化涵蓋整個“農業工程技術”,包含對農業生產自然條件的改進、改造;農業資源綜合利用、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農產品加工、設施農業、重大病蟲害防治、抗災防災、農業節本增效及農民科技素質提高等。當前,就是要立足大農業,發展大農機,將農機化作業服務滲透到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各個領域,農業機械化作業由傳統的糧食作物向經濟作物、設施農業、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抗災防災等方面發展,向產前、產后延伸,向生態環境保護、村容村貌建設、農田改造、道路修建、生物技術措施等方面拓展,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重點突破,加快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
隨著農村經濟結構進一步調整,合作化、專業化經營已經形成,盡快建立健全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將分散的農機戶統一起來,組建新型農機服務組織,如農機協會、合作社、聯合體、作業公司及中介公司等,形成農機作業功能齊全,服務優良的產業體系,這是市場需要,也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農村經濟發展,專業合作體系形成,必然促進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農業產業化是農業和農村經濟實現根本轉變最佳結合點和切入點,是確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解放農村生產力的重要形式。目前,我市雖有農機化服務戶30000多戶,但都是以個體零星分散經營,沒有真正意義上農機大戶、農機專業戶,更沒有農機合作服務組織,農機具雖多,效益低下,浪費社會資源。因此,在今后一定時期內,組建農機合作服務組織,特別是根據景洪市水稻面積廣,組建農業機械化作業服務專業隊,是十分必要的。
農機推廣是當前農機化發展最重要途徑,過去幾年,農機化發展存在著重管理、輕推廣、重數量、輕效益的思想觀念,致使農機化出現發展不平衡,發展區域狹窄,農機具不均衡,拖拉機較多,其他領域農機化程度較低。中央加大農機購機補貼范圍,對于開展大農業,發展大農機,發展農、林、牧、副、漁、農業工程技術機械化、農業環保工程機械化及防災減災機械化等是個機遇,又是挑戰。當前,要創新農機推廣機制,合理設置基層農機技術推廣機構及人員,加強市級推廣項目,現場示范、教育培訓等工作機制,提高鄉、鎮級農機推廣技術人員的業務能力,知識水平,強化群眾效益意識,將新式農機具與先進技術結合起來發展到新領域,促進農業增長方式轉變,達到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的。
對于使用年限長、陳舊、機件性能差的農業機械,應盡快出臺農業機械淘汰標準和報廢年限,加大農機回收力度,加大更新機具的補貼資金和種類,使農民能根據需要,購買適宜的先進農業機械。當前,一是要做好群眾宣傳工作,抓住購機補貼機遇,動員群眾淘汰處理舊農機,按需要更新換代新產品。二是加強農機培訓工作,多層次、多領域對新式先進農機具操作技能進行培訓,使群眾真正掌握、懂得機具性能、結構和原理及維修保養知識,真正領會新式農機具帶來的方便和效益。三是加強法律法規宣傳,加強安全教育,使群眾認識到國家法律、法規的規定,提高法制意識、安全意識,使農機化有序健康發展,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發展機械化,領導重視是關鍵。開展農機試驗示范推廣、農機安全監理、農機培訓等各項工作,只有政府支持,領導重視,才能做到有計劃、有步驟、有項目、進而有資金。農機部門在開展新機具推廣、技術培訓、安全教育等工作過程中,應重視宣傳力度和工作信息收集和發布,通過廣播、電視、現場會、工作簡報等形式,引起領導重視和了解,以得到各級領導和有關部門的肯定和支持。因此,領導重視不僅在工作開展上,更主要是在政策上,經費保障、優惠措施及扶持發展方面政策的出臺,對農機化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導向作用。
[1]宋來慶,李韶林.農機化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農機使用與維修,2005,(1).
[2]郭海濤.農機化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新農村,2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