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馬克思法律思想的人文意蘊及其當代啟示

2012-04-12 11:17:07馬暉慧
湖北社會科學 2012年7期
關鍵詞:馬克思法律思想

馬暉慧

馬克思法律思想的人文意蘊及其當代啟示

馬暉慧

(北京師范大學 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北京 100875)

人們以往對馬克思法律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法權哲學話語的揭示,而相對忽視了對馬克思法律思想中真實存在的人文話語的探求。馬克思法律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法學的重要理論來源之一,有著豐富的人性根基和人學思想,這種有價值的人性主題使得馬克思的法律思想永葆學術魅力,歷經千年而不褪色。因此,研究和挖掘馬克思法律思想中的人學意蘊,不僅有助于豐富和深化馬克思主義法學的理論研究,而且能夠為我國當下構建“以人為本”的法治社會提供思想淵源和實踐指導。人本法律觀是馬克思法律思想人文意蘊的當代演繹,在新時期堅持和弘揚人本法律觀對于構建和諧法治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馬克思;法律思想;人文意蘊;當代啟示

馬克思法律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法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理應備受關注。但一段時間以來,國外部分學者在研究和審視馬克思法律思想時由于挖掘深度不足存在認識偏差,進而將馬克思法律思想草率地劃定為 “人學空場①其中較有代表性且影響廣泛的當屬西方存在主義者薩特的 “人學空場”理論,薩特就曾指責馬克思法律思想只研究“物”不關心“人”,缺乏對人的主體價值的關注。參見[法]薩特:《辯證理性批判》,林驤華等譯,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第133頁。”抑或是“倫理缺失”的政治哲學范疇,而國內部分學者在研究馬克思法律思想時則更多的關注“暴力革命說”和“階級工具說②這一學說是以階級對立關系為核心所構成的“法與階級和階級斗爭共存亡”的理論體系,并在我國法學界長期占據支配地位。參見劉定常:《批判法學研究中的反馬克思主義觀點——也談法的階級性、社會性、共同性》,載《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2期。”這類強大的政治話語,以至于使馬克思法律思想中最富有生機與活力的人文關懷和倫理價值被人為的削弱和擱置,更為重要的是,上述對馬克思法律思想的極大歪曲和片面化理解影響到越來越多的學者,從而使他們對馬克思法學研究失去了學術興趣。

事實上,馬克思一生所關注和研究的法權問題,從大學時代苦思冥想所構建的康德——費希特式的法哲學體系肇始,到1843年寫作《黑格爾法哲學批判》期間,再到暮年撰寫的人類學筆記,絕非源自建立邏輯體系的理論旨趣,而是對人類社會發展的現實關切,其法律思想的核心價值始終是對人的尊重以及關乎人的生存與發展問題。換言之,馬克思法律思想有著豐富和深厚的人文意蘊,其法權問題亦因突出人性主題而變得鮮活,歷經千年而不退色。誠然,我們當下研究和挖掘馬克思法律思想的人文意蘊主要是提高其回應現實的能力,具體而言,即是通過對馬克思法律思想的理論研究,以期能夠為我國構建“以人為本”的和諧法治社會提供思想淵源與實踐指導。

一、馬克思法律思想中的兩種話語

英國著名哲學家休謨曾經指出:“一切科學對于人性總是或多或少的有些關系,任何學科不論似乎與人性離得多遠,它們總是通過這樣或那樣的途徑回到人性。”[1](p6)馬克思的法律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法學的重要理論來源之一,無疑有著豐富的人性根基和人學思想,只不過這種有價值的人文意蘊在馬克思的政治哲學中屬于一種隱性話語,往往被顯性、強大的政治話語遮住光芒不容易被人們發現和挖掘。

簡而言之,也即是馬克思在闡釋和論述自己的法律思想時援用兩種話語,一種是論及法與階級、法與國家、法與經濟等屬于政治經濟學范疇的政治話語,這些內容是顯性的;另一種則是蘊含在政治話語下的主要涉及人文關懷和倫理價值的人學話語,這些內容是隱性的,但這種隱性話語對于我們科學、全面地理解和把握馬克思的法律思想卻至關重要。在此,筆者嘗試著挖掘這些隱性話語以求教于學界同仁。

二、馬克思法律思想中的人文意蘊路線考察

縱觀馬克思法律思想的形成與發展,我們可以發現,不論是早期的主觀唯心主義法律觀到客觀唯心主義法律觀的產生,還是后期的法權唯物主義法律觀到歷史唯物主義法律觀的確立,馬克思對法的問題的探討始終沒有忽視或是離開人的因素,人的主體性概念不容置疑地成為馬克思法律思想中的永恒主題,如是,貫穿于馬克思法律思想當中強烈的人文關懷和倫理訴求的精神主線,就會自然而然地呈現在我們面前,因此,我們在研究馬克思的法律思想時,其人學思想理應進入我們的視界。

(一)唯心主義法律觀形成與發展時期的人文意蘊。

早在《萊茵報》時期,馬克思就通過發表一系列的政論性文章來抨擊和控訴普魯士專制政府的法律制度,以此來闡釋法與自由的關系以及自由與人性的關系。譬如,馬克思在《關于出版自由和公布省等級會議辯論情況的辯論》中指出:“新聞出版法就是對自由在法律上的認可。它是法,因為它是自由的肯定存在,”[2](p176)繼而馬克思指出:“威脅每一生物的生命的就是該生物喪失自我。因此,不自由對人來說就是一種真正的致命的危險,”[2](p179)由此馬克思得出結論“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經,”[2](p71)也即是國家與法是人的自由實現的保障,自由不僅是合乎人性的標準,而且是判斷法與國家好壞的標準。但馬克思在接觸現實社會的過程中清楚地看到普魯士政府的“書報檢查法”是對言論自由的限制,而書報檢查制度從本質上來說是對整個社會、對人類精神自由的扼殺,據此,馬克思認為普魯士的書報檢查制度是一種妨礙人民言論自由的羈絆,已經過時了,人類的精神應該根據它固有的規律自由的發展,因此只有廢除這種不合乎人的本質與人的本性的惡劣的制度,建立真正的保障人的言論自由具有實質意義上的法律,才能真正實現人的自由。

(二)轉向歷史唯物主義法律觀時期的人文意蘊。

馬克思的法律思想在從唯心主義向歷史唯物主義轉變過程中也蘊含著豐富的人學內容,在這一時期,馬克思通過異化勞動理論的研究,揭示出人的類本質與人相異化、資本主義社會法律制度異化的根源以及消除這種異化的主體力量。在馬克思看來,人的本質應當是私人特質與社會特質、類本質與自然本質的統一,但資本主義不可回避的事實就是,“通過異化勞動,人不僅生產出同他作為異化的、敵對的力量的生產對象和生產行為的關系,以及他同這些人的關系……他也生產出不生產的人對生產和產品的支配。”[3](p60)

從資本主義的異化事實我們知道,工人生產的產品越多,自己就越貧窮,自己的勞動產品和勞動都不屬于自己,而是屬于資本家,工人只有在享受動物的機能時才感覺是自由的,從而把人相對于動物所具有的優點都變成了缺點,這種結果使人的有意識的自由活動的類生活變成了僅僅維持自己生活的手段,最終出現了人的類本質與人相異化。在這里馬克思敏銳地發現,異化勞動不僅產生了異化的工人同時也產生了異化的資本家,“資本家恰恰不是人,而是物——資本(死勞動)的人格化。恰在人與類本質異化之處,建立在這個異化的基礎上、看似具有支配力的資本家也異化了,成為直接物化了的虛假主體。”[4](p154)正是基于這樣一種認識,馬克思揭示了私有財產的產生根源以及私有財產與異化勞動的內在聯系,即異化勞動是私有財產產生的直接根源,而私有財產則是異化勞動的必然結果。

通過上述的分析,馬克思繼而認識到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的資本主義社會政治國家及其法權制度的虛假性和欺騙性,馬克思認為,國民經濟學和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之所以把私有財產、各項法權看成是天然合理的、永恒的產物,就是因為他們沒有深入到經濟學的領域對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進行考察,而是簡單地把異化勞動理解為勞動的本身從而掩蓋了私有財產和法權制度的階級本質。在這一基礎上馬克思得出對于被統治階級來說,資本主義政治國家是完全虛幻的共同體的結論,而要消滅這樣一個虛幻的共同體,真正把人的世界和人的關系回歸于人自身,必須要消除資本主義的私有制,換句話說,馬克思在這里強調消除私有制是實現人的本質全面解放的必由之路。與此同時,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法權制度使無產階級喪失了一切合乎人性的東西,其對人性的泯滅和摧殘已經達到極致,所以,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論述了無產階級是消除法權異化、實現人類解放的主體力量,并且闡釋了無產階級擔此重任的必然性與合理性。

總而言之,馬克思這一時期的法律思想,由于受費爾巴哈人本主義哲學的影響,充滿了人文關懷與倫理價值的情愫。馬克思在對無產階級非人地位以及喪失人性外觀的客觀描述后,并對造成無產階級非人地位的資本主義違反理性的不合理、不人道的法權制度進行了無情的揭露與尖銳的批判,進而指出:“工人階級的解放應該由工人階級自己去爭取,”在這里,馬克思最終找到了實現社會變革的依靠力量——無產階級。因此,從這里出發,我們清晰可見馬克思法律思想關懷的法權主體著重于無產階級,從另外一種意義上說,馬克思法律思想所關注的是處于社會底層的弱勢群體,而這一點正是當下構建和諧法治社會所應該思考和借鑒的。

(三)歷史唯物主義法律觀確立及以后時期的人文意蘊。

《德意志意識形態》是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法律觀形成的重要標志,馬克思在這部著作中第一次明確闡釋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交往形式)的矛盾運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以及社會物質生產決定上層建筑的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同時,馬克思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方法來闡釋和分析法的本質,譬如馬克思指出:“你們的觀念本身是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和所有制關系的產物,正像你們的法不過是被奉為法律的你們這個階級的意志一樣,而這種意志的內容是由你們的物質生活條件來決定的。”[5](p485)按照馬克思的理解,一方面,資產階級的法體現資產階級的意志,“任何一個時代的統治思想始終都不過是統治階級的思想,”資產階級的意志上升為法律的歷史發展過程與資產階級逐步成為統治階級的歷史發展過程是相伴而行的,只有資產階級成為國家的統治階級,才有能力運用國家政權的力量把自己的階級意志上升為國家的意志,從而更好地維護資產階級的共同力量。另一方面,體現資產階級意志的法是由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人們的意識隨著人們的生活條件、人們的社會關系、人們的社會存在的改變而改變。”

也就是說,馬克思此時對法的本質的揭示與以往的唯心主義法學家有所不同,以往的唯心主義法學家在考察法律現象時完全忽略了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以及社會的經濟關系同法的實際聯系,而是在觀念中理解和把握法的本質,從而把對法的本質及法的價值的探索局限在抽象的“天國中”。而馬克思卻恰恰相反,從現實的塵世根基出發,從直接生活的物質生產出發來追溯宗教、哲學、道德和法權等等的生產過程,繼而揭示法的本質。因此,筆者認為,馬克思從客觀的社會經濟現實出發來揭示法的本質,這不僅超越了形形色色唯心主義法學流派,而且為整個馬克思法律體系的建構確立了一個科學的出發點。

與此同時,馬克思運用唯物史觀對于人性和人的本質問題進行了科學闡釋,這種闡釋主要是從批判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開始的。馬克思認為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理論錯誤在于他把人的本質概念從人自身中引申出來,并且借助哲學直觀把現實生活中的普通人轉移到上帝那里演化出來的大寫的人即 “類存在物”,從而得出上帝的本質就是異化的人的本質,只要顛倒這種本質,人的本質就揭示出來了。換句話說,費爾巴哈關于人的本質的理解仍然停留在理論的領域內,而不是從人們現有的社會聯系和周圍的生活條件來考察人的本質問題,故而其對人的本質概念的理解仍未實際擺脫唯心主義的窠臼,這點正如馬克思所言:“當費爾巴哈是一個唯物主義者的時候,歷史在他的視野之外;當他去探討歷史的時候,他絕對不是一個唯物主義者。在他那里,唯物主義和歷史觀是彼此完全脫離的。”[6](p51)

按照馬克思的觀點,對人的本質的考察應該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離開人置身其中的社會我們無法正確理解人,任何孤立的個人僅是觀念中的孤立,表面孤立的個人實際上也是由背后的社會關系決定的,即便是費爾巴哈式的“宗教感情”實際上也是社會的產物,因此,“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2](p52)毋庸置疑,馬克思此時的人學特點具有明顯的實踐性,也即是在社會生產實踐中來考察和關注“現實的人”的生存與發展問題,人的權利的獲得以及法權制度的設置都應該以現實的物質生活條件為前提,任何脫離現實和現實的人的法權模式都是法的形而上學的翻版。故而,筆者認為,實踐基礎上的人學維度是馬克思法律思想生成并得以展開的立足點,對實踐人學的梳理與考察構成了馬克思法律思想的核心內容與主要亮點。

在筆者看來,馬克思法律思想的展開與理論歸宿都是以人為核心內容,只有從人學的視角解讀馬克思的法律思想才能真正領會其思想的本質內涵和價值訴求,才能理解馬克思法律思想的張力結構正是富有人文關懷的意蘊才能在當今時代發揮重要作用的原因所在。

三、馬克思法律思想中兩種話語的深層邏輯剖析

從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馬克思的法律思想在形成過程中存在兩條路線:一是以法自身發展規律為主題的政治哲學路線,這其中涉及到政治哲學中有關法與經濟、法與階級以及法與國家等內容;一是以人的生存與發展為主題的人學路線,其中涉及到馬克思法律思想的出發點與理論歸宿,前者構成了馬克思法律思想的主導邏輯框架,屬于強大的政治話語,而后者則是主導邏輯框架下的深層演繹,是隱性話語。這兩條路線在馬克思法律思想的發展進程中呈現相互交織、相互糾纏、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緊緊相擁的態勢,也即是馬克思法律思想中強大的政治話語與他的人學話語在更深的層面上糾纏在一起,形成了雙重路線的內在互動現象。

(一)兩種話語的邏輯發生。

眾所周知,馬克思對社會貧苦階層寄予無限的人文關懷和道德同情,對人的生存境況的深切關注和終極眷戀是馬克思法律思想的基本出發點和理論歸宿。正是政治話語與人學話語的結合,推動著馬克思的法律思想逐步由不成熟走向成熟,從而最終確立歷史唯物主義法律觀。

馬克思在《關于林木盜竊法的辯論》一文中進一步闡述了兩種話語結合的邏輯必然。在這個著名的文本中,馬克思對封建法律制度的不合理以及封建貴族的特權進行了揭露和批判,同時為改善勞動人民的社會地位以及維護下層人民的基本權利進行了強烈的呼吁。馬克思從法學的角度為貧苦群眾進行辯護,指出:“貧民在自己的活動中發現了自己的權利,人類社會的自然階段在拾集的活動中接觸到的自然界自然力的產物,并把它們加以處理,”[2](p147)因此,枯木是自然界給窮人的施舍物,窮人撿拾枯木是一種習慣,這種占有是合法占有,不能算是盜竊。進而馬克思提出:“我們為窮人要求習慣法……我們還要進一步說明,這種習慣法按其本質來說只能是這些最底層的、一無所有的基本群眾的法。”[2](p284)在這里,馬克思看到在等級制度占統治地位的國家里,立法者獨占貧民的習慣權利,扼殺貧民階級本能的權利要求,并把封建貴族的特權變成法的純粹野蠻的立法制度,這種立法制度的存在絕不是由哪一個人隨意決定的,而是由某種客觀關系決定的。

《關于林木盜竊法的辯論》一文對馬克思法律思想的發展影響很大。馬克思被迫去思考特權為什么會變成法律這一核心問題,該問題是馬克思之前所沒有遇到過的,隨著對現實問題研究的不斷深入,馬克思察覺到私人利益對立法者制定法律的重要作用,從而得出社會經濟根源是特權變為法的根本原因。正是基于對現實權威的尊重,馬克思從現實的社會、現實的人出發,通過對貧苦群眾的貧困化問題的深入研究以及對封建專制法權制度本質的洞察,逐步實現了對物質利益決定政治制度的初步認識。在這里,我們可以梳理一下馬克思法律思想向前推進的邏輯必然,我們知道,此時的馬克思由于受到共產主義者的影響萌生了全人類意識,在對現實的貧苦群眾的生存狀態以及喪失人性的法權制度的深入研究后,馬克思指出諸侯等級和貴族等級所享有的政治上和法律上的特權是他們阻礙窮人獲得民主和自由的根本原因,而私人利益恰是特權變為法律的社會經濟根源,為了解決現實的物質利益難題,馬克思開始把自己的研究視野轉向經濟學領域,正是這種轉向促使著馬克思的法律思想由唯心主義向法權唯物主義轉變。簡單地說,也即是馬克思的人學思想對其法律思想的發展起著重大的推動作用。

(二)兩種話語的邏輯遞升。

對法權主體的人性考量是法的價值生成的前提,即法的價值判斷是圍繞法權主體展開的,法權主體的發展、需求與生活意義是法的價值所關注的重點,特別是法的價值從根本上反映著法權主體的人性價值。相應地,馬克思的法律思想也是圍繞著人性與人的本質問題這個人學中心來運轉的,通過研究筆者發現,馬克思法律思想是伴隨著人的本質的揭示、人的異化、人的復歸這樣一條人學路線逐漸生成和發展的,而對人性和人的本質的探索和揭示也構成了馬克思法律思想的核心內容。

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的闡述不同于西方政治哲學的人性假設,而是將人理解為“現實的個人”,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簡言之,即是在生產過程中基于生存與發展而結成的各種社會關系,包括經濟關系、政治關系、思想關系以及家庭、血緣、社會交往等各方面的關系。

但在資本主義社會下,建立在私有財產之上的資本主義的政治制度和法權制度造成人的本質的異化,即人權與公民權之間的分裂,這種分裂體現了人的本質的二重化,是人的異化的結果和象征。在馬克思看來,資產階級政治解放的局限性和狹隘性是造成人的本質異化的根本原因,政治解放的實質是實現了資產階級的權利和自由,同樣基于政治解放建立起來的法權制度也是維護和保障資產階級的利益,盡管這種法權制度通過形式上的普遍性掩蓋了其實質上的資產階級特殊利益。換句話說,擺脫封建政治桎梏的資產階級的“政治解放”只是把市民社會從政治中獲得解放,這種“政治解放”從本質上和范疇上講并不是人類解放,因為它尚不能把人的世界和人的關系還給人自己,真正實現“人是人的最高本質”的價值訴求。馬克思一針見血地指出:“在這個自私自利的世界,人的最高關系也是法律規定的關系,是任何法律的關系,這些法律之所以對人有效,并不是因為它們是人本身的意志和本質的法律,而是因為它們居于統治地位,違反它們就會受到懲罰。”[2](p449)

從實踐層面出發,馬克思察覺到“無產者在法律上和事實上都是資產階級的奴隸,資產階級掌握著他們的生死大權。它給他們生產資料,但是取回‘等價物’,即他們的勞動,它甚至使他們產生一種錯覺,似乎他們是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動的,似乎他們是作為一個自主的人自由地、不受任何強制地和資產階級簽訂合同的。”[6](p360)事實上,資產階級“政治解放”所確立的法律制度并沒有為現實的人的自由發展提供有力的發展空間,相反,隱藏在市民社會背后的資產階級法律制度與政治制度,可基于資本的統治對無產者和廣大勞動人民實施肆無忌憚的剝削和壓榨,從而使他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更加惡劣,最終淪為純粹的生產機器而喪失人性的外觀。所以,馬克思指出:“政治解放本身并不就是人的解放,”至此,馬克思強調要克服人的本質的異化,必須消滅資產階級的私有制,消滅階級,建立共產主義社會,最終實現人類解放。

以上的論述顯示馬克思法律思想的形成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人的本質、法的本質以及人的本質與法的本質之間關系的問題構成了馬克思法律思想的核心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與解決繼而引發了馬克思的人學路線與法學路線在前進道路上相互交叉的歷史必然。從某種意義上說,從現實的人的角度出發,對無產階級弱勢群體生存境遇的深切關注和終極眷戀的人文精神是馬克思法律思想生成的直接動力,或者說,貫穿于馬克思法律思想的精神主線是強烈的人文關懷與倫理價值,恰恰是被人們所忽視的人文關懷和倫理價值牽引著馬克思的法律思想向前邁進。時至今日,馬克思法律思想之所以歷經千年不退色并走進現代政治生活的關鍵在于其法律思想中的人學意蘊,故而,認真地對待并充分挖掘馬克思法律思想中的人學意蘊不僅是科學、完整的理解馬克思法律思想的理論需要,也是馬克思法律思想回應時代增強實踐指導力的現實需要。

四、馬克思法律思想的當代啟示

探討馬克思法律思想的當代啟示問題,無疑是探討馬克思法律思想對當代中國法治建設與司法實踐所作出的當代闡釋問題,也即是如何把馬克思法律思想與當下我們建構的法治社會有機的結合起來,從而為構建以人為本的和諧法治社會提供可資參考的思想資源。毫無疑問,馬克思的政治哲學屬于時代精神的精華,馬克思法律思想也不例外,如是評介馬克思法律思想主要原因在于,它不僅是內涵豐富、意蘊深刻的“思想實體”,更為重要的是它的開放、永不凝滯、與時俱進的品格,這種理論品格拓展了它與具體歷史社會銜接與貫通的話語空間,從而增強了它回應現實、指導現實的能力。

馬克思法律思想的當代啟示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政治意義的層面看,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始終是我們的黨和人民治國理政必須堅持的指導思想,馬克思法律思想作為馬克思政治哲學的一部分,理應是我們必須堅持的;其二,從時代精神的層面看,馬克思法律思想主要是研究在政治生活領域關于法的一般運行規律以及法與其他社會現象之間關系的問題,審視當下,我們正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在經濟、道德、法律和精神等其他方面還具有舊社會的痕跡,同時,階級和國家仍然存在,公共權力沒有失去政治性質,我們生活的社會在本質上仍屬于政治社會,我們的政治生活遠沒有走出馬克思的政治哲學視域,因此可以說,只要存在政治的地方,馬克思的法律思想就會發揮作用,這也體現了馬克思法律思想的當代性問題;其三,從價值追求的層面看,馬克思法律思想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理論歸宿,這恰恰與我們當下所構建的“以人為本”的法治社會在價值追求上存在著內在契合,正是這一點也是最關鍵的一點使得馬克思法律思想不僅具有永恒性而且具有現實性,雖然馬克思已與我們時隔一個多世紀,但卻與我們有著同樣的人文關懷,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馬克思仍是我們的同路人,馬克思的政治哲學及其法律思想我們永遠不能丟。

黨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國,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治國方略,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思想,在全面貫徹和落實黨的“以人為本”和依法治國的基本精神下,在致力于學術研究緊密聯系社會現實的理論探索和理論需求下,李龍教授提出了具有理論創造性與現實性的人本法律觀,也即是以人為本的法律觀念和法律思想,其主要內容體現在人是法律的主體與目的,法律因人的存在而存在,因人的發展而發展,同時法律的建立與完善促進著人的全面發展,從而彰顯了法律的存在的意義。具體而言,人本法律觀一方面要求弘揚法律人文精神,即“首先倡導人民主權的理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對法律的信仰與尊重,維護法律的權威,強調權力制約。”[7](p2)人本法律觀的另一方面的要求是,尊重和保障人權,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即“要求在法律要求的各個環節,必須使法律行為合乎人性,尊重人格,講究人道,體恤人情,保障人權。以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人的全面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使法律真正成為人民的保護神,法律不僅要保駕護航,而且要導航,成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石。”[7](p3)誠然,翻閱馬克思的理論文本未見提及以人為本的概念,但其法律思想中諸如“人是主體,客體是自然”、“人是人的最高本質”、“人向自身、向社會的復歸”以及“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等等表述所體現的人文精神恰是以人為本的核心內容和實踐訴求,除此之外,馬克思法律思想與人本法律觀在價值層面上存在著內在契合,二者均把對人性、人的尊嚴、人的價值以及人的自由發展作為法律存在的根本,法律因人而生,因人而存在。正是在這種意義上,我們可以說馬克思法律思想中的人學意蘊為人本法律觀的確立提供了理論淵源,人本法律觀是馬克思法律思想的當代演繹,與此同時,人本法律觀的提出體現著新時期對馬克思法律思想的豐富和發展,這一豐富和發展的過程是馬克思法律思想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的本質要求和必然結果。

通過上述對人本法律觀與馬克思法律思想之間關系的分析,可以肯定地說,“以人為本”是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的核心內容與根本所在。新時期新階段,中國已經逐步確立“以人為本”的治國理念和法治理念,如何在法律運行的實踐層面上切實貫徹和落實“以人為本”的法治理念,是我們每一個熱愛法律事業的法律人都必須面對和思考的現實問題。

筆者認為,欲使馬克思“以人為本”的法律思想在法治建設中得到普遍重視和充分弘揚,關鍵是:在法律的發展和依法治國的實施過程中,應該時刻遵從以人的自由、權利、生存和發展為本,或如李龍教授所言,在法律運行的各個環節,注重尊重人格、講究人道、體恤人情,“人始終是主體”,人的全面發展是和諧法治社會建成的標準和尺度。只有充分認識到“人”的因素對于法治社會建構的價值與意義,真正把尊重和保護人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法治要求貫徹到法律生活的各個領域,使人民群眾切身感受到法律在維護公民權利與權益,制約和限制權力濫用方面的巨大力量,并意識到法律對公民生活的重要性,從而樹立起法律至上、尊重法律、信仰法律的法治理念。并在此基礎上,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創造性、主觀能動性,形成統一的致力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合力,從而推動我國的法治化進程。

綜上,馬克思法律思想的人文意蘊在其政治話語中雖屬隱性話語,但卻真實存在,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彰顯這種隱性話語有利于為現實問題的解決提供智慧與指導,不僅在理論上,更在實踐中。

[1][英]休謨.人性論(上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德]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張一兵.馬克思哲學的歷史原像[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7]李龍.人本法律觀:導言[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DF08

A

1003-8477(2012)07-0149-05

馬暉慧(1975—),女,法學博士、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博士后。

責任編輯 勞志強

猜你喜歡
馬克思法律思想
論馬克思對“治理的貧困”的批判與超越
馬克思像
寶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思想之光照耀奮進之路
華人時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思想與“劍”
當代陜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法律解釋與自然法
法律方法(2021年3期)2021-03-16 05:57:02
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
人大建設(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當代陜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讓人死亡的法律
山東青年(2016年1期)2016-02-28 14:25:30
馬克思的“知本”積累與發現
湖湘論壇(2015年4期)2015-12-01 09:29:51
主站蜘蛛池模板: 40岁成熟女人牲交片免费| 国产日韩AV高潮在线| 色综合狠狠操|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色天使| 欧美亚洲国产一区| 中文字幕波多野不卡一区| 午夜国产小视频| 国产午夜福利亚洲第一| 风韵丰满熟妇啪啪区老熟熟女| 国产综合亚洲欧洲区精品无码| 欧美一区精品| 不卡视频国产| 中文无码毛片又爽又刺激| 国内毛片视频| 欧美一级在线看| 日本成人不卡视频| 精品成人免费自拍视频| 在线视频精品一区| 亚洲成人精品久久| 国产精品高清国产三级囯产AV| 伊在人亚洲香蕉精品播放| 色首页AV在线| 亚洲娇小与黑人巨大交| 国产精品手机视频| 欧美成人免费午夜全| 午夜在线不卡| 久久 午夜福利 张柏芝| 九九热视频精品在线|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在线观看| 91啪在线| 99热这里只有精品5| 日本久久免费| 亚洲精品福利视频| 91在线视频福利| www成人国产在线观看网站| 一级香蕉人体视频| 国产www网站| 国产精品久久久精品三级| 五月激情综合网| 国产精品丝袜在线| 午夜a视频| 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呦女精品网站| 中文成人无码国产亚洲|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看| 极品性荡少妇一区二区色欲| 免费观看精品视频999| aaa国产一级毛片| 2018日日摸夜夜添狠狠躁| jizz在线观看| 成人福利在线视频|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网 | 欧美在线视频不卡第一页| 精品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人人添| 久久亚洲天堂| 免费女人18毛片a级毛片视频| 一本大道无码日韩精品影视| 国产啪在线91| 华人在线亚洲欧美精品| 国产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观看| 精品一区国产精品| 18禁高潮出水呻吟娇喘蜜芽| 欧美色亚洲| 四虎永久免费在线| 国产午夜福利在线小视频| 欧美日韩亚洲综合在线观看| 91精品国产丝袜| 日韩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视频一二三区| 国产91在线|日本| 日本成人一区| 国产人成乱码视频免费观看| 在线观看热码亚洲av每日更新| 色视频国产| 四虎成人精品| 国产香蕉97碰碰视频VA碰碰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精品91在线|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韩免费 | 毛片网站在线看| 噜噜噜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