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響文,鞏佰森,周貴陽
(1.邳州市燕子埠鎮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江蘇 邳州 221300;2.邳州市戴莊鎮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江蘇 邳州 221300;3.邳州市官湖鎮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江蘇 邳州 221300)
保護性耕作是相對傳統翻耕裸露休閑的一種新型耕作技術,是對農田實行免耕、少耕,盡可能地降低對土壤的耕作強度和次數,保證地表有不低于30%的作物秸桿、殘茬覆蓋實行免耕播種,并利用化學除草與機械除草相結合的方法防止病蟲草害的一種耕作技術。保護性耕作以機械化作業為主要手段,用聯合收獲機或秸稈還田機將作物秸稈粉碎均勻拋灑在地表,然后用免(少)耕播種機直接進行免耕施肥播種,用機械噴灑農藥為主來防治病蟲草害,能顯著改善土壤結構、培肥地力、蓄水保墑、防止水土流失,降低生產成本,實現糧食增產、農民增收、保護環境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因此,改革傳統的耕作方式,大力推廣機械化保護性耕作技術,走循環型、節約型和可持續發展型農業勢在必行。
(1)保護性耕作法起源于美國。保護性耕作法起源于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當時主要是為了防止沙塵暴,但由于其在蓄水保墑、培肥地力等方面的突出作用,很快成為世界上大面積推廣應用的旱地生產技術。聯合國糧農組織評價:保護性耕作是一場新的耕作革命,是一種農業生產和環境保護“雙贏”的耕作方法,保護性耕作將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產生更加積極的促進作用。
(2)保護性耕作法在我國的發展。我國從1992年開始,中國農業大學課題組在山西省進行了以保護性耕作機具開發為突破口的北方機械化保護性耕作系統試驗,近10年的試驗,研究出一套比較適合我國國情的保護性耕作技術體系。
(3)保護性耕在我省的發展。2008年江蘇省政府日前出臺了《江蘇省市級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辦法》,明確了江蘇省各市政府耕地保有量指標和基本農田保護責任。規定從2011年起,每5年為一個規劃期,規劃期內進行2次考核,其中市長為第一責任人,耕地保護的考核結果被列為其工作業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同時,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結果將計入市長工作業績考核。
(1)發展保護性耕作有利于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民收入。隨著加入WT O后我國糧食市場逐步放開,農產品生產成本過高,將難以在國際市場占有一席之地,勢必對廣大農民產生極大沖擊。然而保護性耕作技術實行免耕、少耕播種可大大簡化生產工藝,降低作業成本。據統計采用保護性耕作不僅可降低作業成本30%以上,而且還可節省燃油,化肥和灌溉用水,同時起到穩產、增產效果明顯。另外采用保護性耕作能大幅度提高生產率、節省勞力、有利于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多方促進農民增收。
(2)發展保護性耕作有利于改善土壤結構,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保護性耕作所采用的秸稈覆蓋技術,可增加天然降水入滲率,大幅減少地表徑流和土壤水分的無效蒸發,提高農田保墑抗旱能力。
(3)發展保護性耕作有利于發展循環經濟,維護生態環境良性發展。可保護性耕作采取的秸桿覆蓋技術在土壤表面形成一個防護層,它即能保證土壤必要的疏松,又不破壞土壤表層,從而使土壤流失相對減少。通過免耕或少耕利用根茬固土、秸桿擋土有效期的減少揚沙和土粒運移有效地抑制“沙塵暴”。同時秸桿直接粉碎還田還有效避免了焚燒秸桿造成大氣的污染,有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
(1)免耕播種技術。免耕播種技術是指取消犁耕將作物播種在有秸桿覆蓋的地表上,并且除播種之外不進行其他任何土壤作業。這就要求免耕覆蓋施肥播種機除了要具有傳統播種機的開溝、下種、施肥、覆土、鎮壓功能外,還必須有清草排堵功能、破茬入土功能、種肥分施功能和地面仿形能力,以滿足免耕覆蓋對地表的特殊要求。
(2)田間留根茬和秸桿覆蓋技術。保護性耕作在秸桿處理方面強調覆蓋,而非“翻埋”的形式,可以將秸桿粉碎,均勻覆蓋地表(覆蓋度大于30%);也可留高茬(約25 c m以上)或整稈覆蓋,根茬強調 保留而非“清除”。這樣以根茬固土、秸桿覆蓋、有利于保護土壤減少風蝕、水蝕減緩土壤水份有效蒸發和提高天然降雨的利用率。下季作物種植時,利用免耕播種機實行破茬、開溝、深施肥、播種、覆土、鎮壓作業。有覆蓋物的農田,具有明顯有蓄水保墑作用,秸桿腐爛后可明顯改善土壤結構,增加有機質含量,起到培肥地力,活化土
(3)雜草病蟲害的防控技術。為了保證農作物的正常生長,利用化學藥劑防治病蟲草害尤為重要。為了發揮化學藥品有效作用和減少其危害的產生,一般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化學藥品和先進的可靠的施藥機具,嚴格按照操作規格進行。化學除草劑一般在播種后和出苗前施用,最好是在播種時將除草劑噴施在留茬覆蓋的地表。
(4)深松技術。保護性耕作主要靠作物根系疏松土;但由于作時機具對地面的壓實,定期(2~3年)對土壤進行深松是很有必要的。深松是在地表的秸桿覆蓋的情況下進行的。
目前,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正處于新的起始點。發展保護性耕作促進了農業科學技術的進步和農機具結構調整與優化,一些先進適用、經濟安全、節能環保的新型機具得到推廣應用,提高了農業裝備水平,促進了現代農業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保護性耕作技術的綜合應用,實現了農業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有機統一,在發展生產的同時,改善了生態環境,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和諧發展,是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