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舒笑
(安徽財經大學,安徽 蚌埠 233000)
近年來,由于食品安全事故頻發,農產品質量安全受到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要有效地提高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就必須建構基于農戶經營格局的治理體制,通過完善農業科技公共服務體系、強化過程管理等措施,提高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使我國農產品的生產、銷售走向規范化,建立科學的市場體系。
(1)農戶經營模式下農戶的經營策略。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農業大國,但是,農業經營單位一直以分散的農戶為主,規模化的經營方式仍舊欠缺。特別是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后,土地、草場等農業生產資源以人為單位被平均分配,并在村莊內按照家庭人口的增減進行相對的調整,這使得資源越來越趨向分散,家庭經營占據主流。而在受土地約束不強的農產品中,除了肉雞和蛋雞的規模化水平在2008年已達到81.6%和76.9%外,生豬、肉牛、羊、奶牛的規模化水平仍然比較低,分別為56.0%、38.0%、44.6%、36.1%,漁業整體素質不斷提高,但小規模分散式的經營方式仍占主體。盡管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發展迅速,但是農戶仍是農產品供給的主體。小規模農戶經營的分散性決定了農戶的經營策略。
隨著我國城市化和工業化的發展,外出務工的農村勞動力越來越多,農戶收入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但是,在那些農業生產條件比較好的地區,農業仍是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在這種農戶小規模經營的條件下,扣除農產品生產過程中的投入,能夠獲得并轉化為儲蓄的凈收益的就非常有限,而農戶在選擇經營策略時首先考慮的是收入的穩定而不是最大化,否則家庭基本再生產就不能夠維持。為此,農戶在選擇經營項目時必須與其它經營者保持一致,否則,再好的產品若規模不夠也難以有經銷商收購。而當產品趨于統一,很難具備價格優勢時,農戶最理性的選擇就是不斷提高農產品產量,以保證在相對平穩的價格下獲得盡可能大的收益。于是,提高產量成為農戶之間競爭的唯一指標。而這就往往導致了一切有利于提高農產品產量的措施都會被采取和使用,這其中就包括農藥等化學品的濫用。
(2)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的政府監管不力。農產品質量安全,就是指農產品的可靠性、使用性和內在價值,包括在生產、貯存、流通和使用過程中形成、合成留有和殘存的營養、危害及外在特征因子,既有等級、規格、品質等特性要求,也有對人、環境的危害等級水平的要求。它是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制定和發布的,關于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強制性技術規范。而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是政府運用法律、行政等手段,對農產品質量安全進行管理,以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保障消費者切身利益的活動,主要包括直接的事前管制和事后的產品責任。
2006年11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從法律角度對農業生產者的相關行為進行了詳細的規定,并明確了各行為主體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法律責任。
由此可見,政府在對農戶行為的監管方面,難以高效有力的發揮作用,這也意味著對于分散的小規模農戶來說,政府的管理行為存在著失靈的情況,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農戶在農產品供給過程中道德風險的出現。
(1)以完善農業科技的公共服務體系保障農產品生產。首先,要完善農業科技的服務體系。按照農業生產的具體要求,建立縣、鄉、村一體化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使農業科技直達田間地頭。在中國,農產品的數量和質量直接關系著每個公民生命財產安全,具有一定的公共屬性。政府應該把農業科技方面的公共服務納入財政計劃,為農業科技的公共服務提供資金、技術的保障,改變當前基層農業科技服務部門和組織靠經營性業務維持甚至難以維持的狀況。同時,要建立有效的供給系統。消除農業服務部門行政化的弊端,建立起科學的農戶考評體制,使基層農業技術服務人員必須走進田間,認真履行服務職能。
(2)以過程化監管保障農產品規范生產。首先,要完善農業生產規范。農業科技部門應該根據不同農產品的特性,結合農戶的經營習慣因地制宜地制定和完善農業操作規程,并由技術人員實地指導。此外,對農產品生產的主要環節也應進行監控。政府質監部門和農業科技服務部門應在分析各種農產品特性的基礎上,集中精力對主要環節尤其是容易出現問題的環節進行控制。同時,要嚴格規范農藥的使用。農業技術部門要根據當地農產品的實際狀況,主動為農戶提供指導,嚴格監督農藥化肥等化學品的種類及操作程序。農產品管理部門還應強化農產品的后期監管,在農產品出售時期要加強監控力度,嚴禁不達標的農產品在市場流通。
(3)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溯源制度。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正式出臺,對農產品全程質量控制和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機制的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在保障消費者知情權的同時,也有利于產品的銷售,給企業帶來相當可觀的效益。同時,也完善了生產與流通過程中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監管,為實現產品流向可追溯、儲運信息可查詢提供可能,并推動了產供銷一體化的農資安全信息管理體系的逐步形成。
(4)加強宣傳,提高市民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認識。可以通過流動檢測車外放喇叭在主要集貿市場滾動播報農產品質量安全相關主題片,讓市民全面了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的全過程和重要性;通過地方報刊、電視臺和相關網站等媒體,加大宣傳力度,有效地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知識普及。同時,接受廣大市民的監督,鼓勵市民對濫用農藥現象的舉報,全面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1]羅必良.農業性質、制度含義及其經濟組織形式[J].中國農村觀察,1999,(5):8-16.
[2]方志權.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運行機制研究[J].科學發展,2002,(4).
[3]邵旭平.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實踐與探索[J]中國農技推廣,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