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俊
論研究生導師育人的學術維度
張 俊
(華中農業大學 高等教育研究所,湖北 武漢 430070)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導師的重要責任。學術育人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維度,是導師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通過導師引領,可以發揮導師在學術育人中設計性、指導性和建設性作用。通過完善導師遴選、導師培訓和評價制度、建立導師問責和獎懲制度、規范學術育人機制等各種制度形成運行規范的學術育人新機制,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導師學術育人奠定必要的制度條件。
導師育人;學術維度;學術失范;導師引領;設計性作用
研究生是我國學歷教育的最高層次,是我國科技創新的主力軍,是我國未來的“學術公民”,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人才源泉和后備軍。研究生的學術風氣、學術道德和學術規范將直接關系到我國學術界的未來發展,關系到我國學術進步和創新能力的提高。近年來,我國研究生隊伍在不斷擴大,目前在校研究生規模已超過100萬。作為高層次人才,不僅要有較高的知識層次,更需要具有較高的思想政治覺悟和良好的道德操守。當前我國提出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作為大學生重要組成部分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樣不可忽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應根據研究生自身特點,從當前研究生的思想狀況、學習環境、成長規律等出發,切實有效地針對研究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導師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負責人,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靈魂;而導師的學術活動則是貫穿于研究生學習階段始終的最為重要的組成,是加強導師的育人責任、強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載體形式。因此,從研究生教育的學術維度入手,探討導師育人功能之發揮,是加強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上佳之途。
導師在研究生成長的人生歷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研究生教育是一個立體的、系統的、多層次、多階梯的培養過程,是對研究生綜合素質提升的更高層次的教育。研究生教育與本科或其他階段教育的最大區別就在于,研究生教育主要是通過研究生參加必要的研究活動,如課題研究、進行專題調查等,使其在本學科、本專業領域具備一定的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1](p64)研究生學術能力的培養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環節。無論是教育管理者還是導師本人,無論是制度設計還是現實生活中,研究生的學術能力都會被普遍重視。學術能力的高低往往成為衡量研究生素質的重要指標,是研究生評價體系中最為基本的內容之一。但是,我們應該看到:研究生的學術能力并不是衡量研究生素質的唯一指標,更不能真正衡量一個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質的高低,把研究生的學術能力、科研成果看得過重往往會導致評價體系的失衡和教育的偏執化發展。在研究生教育中,以提高德育素質為目標,強化研究生的社會責任感、團隊合作意識、獻身科學的奉獻精神和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應成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環節,在經濟全球化、信息網絡化的市場經濟社會中尤為重要和必需。
關于學術,梁漱溟先生認為:“學術出自人類的智慧而育成于社會交流之上。所謂人類智慧非他,人內心蘊自覺也。凡用心在某一問題者運用感官探索之時,必留有印象于衷懷之自覺中,先后多次較量,乃悟得其相關規律,從而步步深入焉。”[2](p3)在“探索之時”、“社會交流”之中,研究者所持的態度、所遵循的規則、所堅持的立場等則可反映出研究者的思想境界和學術道德。在學術育人中,學術能力的規訓和培養是最為基本的內容,但若離開了學術道德的教育和學術規范的養成,學術能力的培養則會與研究生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馳。“科學家的培養,要包括比僅僅傳授理論和技巧更多的東西,培養科學家也是一個有關科學價值的精細的道德灌輸過程。”[3]因此,在研究生學習、科研活動中滲透學術道德的教育,加強研究生學術道德的規范、引導、監督和培養,強化學術責任和學術規范,是加強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進行學術教育的必由之路。
目前,由于受到各種不良因素的影響和沖擊,一些研究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誠信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缺乏、艱苦奮斗精神淡化、團結協作觀念較差、心理素質欠佳等問題。在學術研究活動中則表現為急功近利、心態浮躁、抄襲剽竊、捏造數據、弄虛作假等,造成了嚴重的學術失范,違背了學術道德。學術失范的最大特點表現在以各種方式、采取各種手段占有他人研究成果,或者大量制造學術垃圾、學術泡沫、低水平的學術重復建設。概括起來,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抄襲剽竊、一稿多發、署名“搭便車”和學術造假等。這些學術失范行為使得大學的學術文化與學術傳統被玷污或褪色,使大學長期奮斗和發展所形成的獨特的學術理想追求、價值判斷和精神品格迷失方向。我們知道,學術傳統是大學精神,它不僅反映大學的精神底蘊、辦學宗旨和發展方向,而且深深砥礪著一代代學子的人格品行。沒有成熟的學術傳統,大學不可能成為溝通學術與社會的樞紐。[4](p53)
在學術上,導師往往在專業領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科研上具有較突出的能力。有的學生在報考研究生之前對導師就有一定的崇敬甚至崇拜,其主要也源自于導師的治學能力、學術成果、學術地位和社會影響。導師的治學能力和治學精神無疑是吸引和教育學生的重要因素,導師嚴謹的科學精神和學術道德對研究生的影響更是潛移默化和至為深遠的。
1.從規劃學術到規劃人生——導師學術育人的設計性作用。
導師是研究生的老師,往往是某個學科領域的專家,“學高為師”。導師往往要對研究生學習進行全面的要求,因為導師最清楚學生培養的階段性特點和需要,往往在其培養方案和培養過程對其學術培養進行具體的規劃:從學習書目的指定到學習目標的確立,從學習課程的安排到知識結構的完善,從文獻運用方法到論文寫作安排,從論文選題到技術路線,從克服困難的態度到克服困難的方法等,導師在指導研究生的過程中往往知之最多,其交流和規劃涉及人的思想最本質的交流、高深的科學文化知識和無形的道德精神。通過教學方法、思想方法及為人風范等方式進行傳遞與影響,在交流中達成目標與思想的共識,成為學生的行為規范。[5](p116)在導師的學術引領下,研究生會潛移默化、自覺不自覺地運用到生活中去,加上有的導師具有教育大師的風范,往往會自主地指導學生規劃未來,導師育人的設計性作用更加彰顯。
2.從指導學術到指導生活——導師學術育人的指導性作用。
導師之導有雙重含義:一是在人品、素養上引導研究生健康成長,一是在專業知識上引導研究生向縱深方向發展。[6](p30)導師通過對研究生進行學術指導,使師生在不斷繼承前人學術成果的基礎上形成獨特的學術傳統,構成學校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此過程中,導師給學生確立的不僅是一個知識的高度,更是一個道德的高度、一個精神的高度。正所謂做學術如做人。因為導師對學術方法、路徑、道德和規范的指引是建立在導師和研究生共同的學術環境基礎上的,導師對研究生特點的把握使其在育人方面具有特殊的地位。其通過對研究生指導進而影響到其工作與生活,使其具有明確的生活目標,勤奮的工作態度,嚴于律己、虛懷若谷的生活作風,團結合作、樂于奉獻的責任意識。這種充盈著文化和精神品質的學術指導會深深地導入研究生的生活,導向著研究生的生活實踐,使其很好地完成由學生向社會高層次合格人才的轉變。
3.從言傳身教到合作科研——導師學術育人的建設性作用。
作為研究生學習、科研、生活的指導者,導師肩負著“傳道、授業、解惑”的重任。和一般教師相比,導師和研究生之間關系最為緊密,交往最為頻繁。在學習指導、科研合作和生活接觸中,研究生的政治覺悟、思想品質、道德狀況、價值取向、行為方式等易于被導師了解和掌握。“德高為范”,導師的精神品質通過言傳身教深深進入研究生的言行中,成為研究生培養中的建設性力量。這就決定了導師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著特殊的地位,扮演著“第一負責人”的角色。由于研究生教育的自身特點,導師對于研究生的教育主要在教學、科研指導和合作中進行。導師對于研究生的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依靠單純的理論說教顯然不能夠深入受教育者的心靈深處,起不到應有的教育效果;學術育人主要是通過導師在科研活動和指導過程中所體現的嚴謹的科學精神和良好的學術道德風范,對學生進行積極向上的合作式引導和建設性影響。導師育人的學術維度具有建設性,是研究生培養維度中生活維度、學習維度和思想維度得以在一定時空中綜合實現、有效運行的基本形式。
加大導師學術育人的力度、矯治研究生學術失范、加強研究生的學術道德修養,不僅需要從外部環境入手,在創造好的學校學術育人的物質條件的同時,營造好一個良好的學術氛圍;更重要的是從學術機制和研究生培養機制入手,建立健全各種相關制度,從制度上予以規范和引導,形成可持續發展的運行機制體系。
1.嚴格導師遴選制度,夯實學術育人的基礎。
導師的遴選是學術育人的基礎。當前研究生學術失范之所以如此嚴重且有愈演愈烈之勢,與社會上的不正之風和政治領域的腐敗有一定的關系,但作為研究生德智體諸方面發展的首要負責人——導師的責任應是不可忽視甚至是最為重要的。當前研究生擴招已是不可阻擋的趨勢,研究生培養成為一個突出的難題。如何提高研究生培養的質量,導師的遴選是關鍵。從導師遴選上,嚴格把關導師的進出,把一些不合格、根本不具有相應科研能力和指導能力的教師排除在導師之外。堅決把一些表面上科研能力突出,卻存在嚴重學術道德瑕疵和人格缺陷的教師或研究人員排除在導師隊伍之外。導師的遴選應采取專家評審與民主參評相結合的方式,堅決杜絕領導任命制和導師終身制。
導師學術能力的認定是一個相當難以把握的問題,從現行體制看,往往從論文發表、教材編寫、個人專著、課題研究等方面予以認定,但一個教師學術能力的高低僅僅從這些看并不科學,這一機制也一直為很多學者所詬病。但在中國當前各種學術制度、學術評價體系不健全的情況下,硬性指標依然是衡量教師學術水平高低的標準之一。然而一個教師僅僅具有相當的科研能力、具有一定量的學術成果并不能成為遴選導師的唯一標準,該教師的責任意識、教學水平、治學態度、人格操守等依然成為衡量的重要標準。通過校外評審制度、公示制度,網上評議、民主測評,從教師、管理者、學生甚至外界人士均可對其資格提出有事實根據的質疑。
2.完善導師培訓與評價制度,牢固學術育人的條件。
導師的培訓與評價是學術育人的條件,導師的評價是學術育人的動力。引進和培養是人才使用的基本方式,兩者對學科專業建設中學科梯隊建設、學科專業帶頭人建設具有重要的作用,對研究生人才的培養更顯重要。導師人才的培養是學術育人中的戰略問題,導師人才的引進是學術育人中的戰術問題。導師人才培養,特別是青年導師的培養,是高校學科專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我們在導師人才使用中,不僅要做到事業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更要做到用機制留人,用環境留人,用培養留人。努力形成一個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培養人才的社會風尚,為導師人才的培養提高提供一切可提供的條件。
為了發揮好導師育人的功能,在嚴格導師遴選制度的基礎上還要建立和完善以下兩項制度:第一,導師培訓制度。對新遴選的導師和轉系列、轉專業的導師進行必要的崗前培訓,使其對本專業研究生培養的培養規格和要求、培養進程及學生的特點有較充分的了解和把握。對老導師也要加強崗位培訓,條件好的學校還可以送老師到國外進行培訓,接受國外先進的研究生教育培養理念。第二,導師評價制度。通過校內、校外的導師評價制度,對導師培養研究生工作進行績效評價,并且與導師的晉升、津貼、評獎等作適當的掛鉤,為進一步提高導師的學術育人能力提供動力。
3.建立導師問責與獎勵制度,硬化學術育人的保證。
導師問責與獎勵是學術育人的保證。導師培養學生是其應有職責,研究生導師理應對研究生的成才成長負有較大的責任。當然任何一個導師不可能負責學生的方方面面,作為制度更不應對導師管得過死,但研究生基本的求學、思想等方面作為教育的最主要、最基本的內容,導師必須負有相應責任。
隨著研究生的不斷擴招,一個導師帶二三十個研究生的現象并不新鮮。有的導師由于精力有限、有的導師忙著“做項目”、“賺外快”、有的導師責任心嚴重缺乏,以致很多研究生處于“放羊”狀態,導師對其不聞不問。有的研究生一年很難見到導師一面,有的導師甚至在答辯之前不知自己“弟子”姓甚名誰,這種不正常的教育畸形把研究生培養處于名有實虛的尷尬境地。因此,應建立導師問責制度,從制度上規范導師的責任、監督導師的行為,對導師建立基本的行為規范,對研究生的學習、科研、思想、行為負起應有的責任。對于那些對研究生培養力度不夠,對學生無暇顧及或根本不聞不問的導師應取消其招生資格。當然,通過建立獎勵制度,對學術育人做得好的導師要進行必要的獎勵。只有敢于承擔責任、樂于負起責任、扎實工作的導師才能為研究生的健康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在處理導師團隊與管理團隊在育人中的關系方面,筆者認為,導師團隊更能發揮作用,好的導師團隊本身就可以成為好的育人管理團隊,導師團隊的建設是育人成功與否的關鍵之一。管理團隊的作用,更主要的應是體現在組織、協調和服務上。
4.完善學術育人規范與機制,強化導師育人的關鍵。
導師的規范與機制建立是學術育人的關鍵。導師不僅應在教學科研上發揮著指導作用,在研究生思想道德上也應予以引導與教育。在研究生教育中,普遍存在重業務輕思想的現象。有的導師甚至于進入了錯誤的教育誤區,認為研究生已經是成年人無需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有的導師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只注重知識的灌輸而割裂了研究生思想與現實的聯系。這些現象之所以存在,一方面是因為缺乏導師育人的規范,特別是將學術與社會人生進行必要的歷史性統一的學術育人規范;另一方面是因為缺乏保障導師學術育人的長效機制。因此,我們應探索建立旨在提高導師的德育意識,規范和形成導師學術育人的新機制。
在規范機制建構中,導師應該將系統的科學精神、科學思維、探索創新能力、學術規范、誠信意識、做人的道理、為學的真諦、嚴謹的學術風格、孜孜以求不斷創新的進取精神、正確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納入、滲透到研究生的培養環節和過程中。對于違反學術紀律、違背學術道德的學生應及時予以批評,不掩飾不包庇不縱容不姑息。導師應在學術研究中率先垂范,嚴謹治學,在學生心目中形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良好形象和魅力,從而為導師學術育人提供不竭的精神原動力。
[1]薛天祥.研究生教育學[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李明山,等.中國學術思想史[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9.
[3][英]貝弗里奇.科學研究的藝術[M].陳捷,譯.北京:科學出版社,1981.
[4]周亞明,等.學術育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J].思想理論教育,2005,(Z1).
[5]佟福鎖.導師在研究生教育工作中的地位與作用[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5).
[6]李冬梅.重視導師在研究生學術道德培養中的作用[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3,(9).
G643.1
A
1003-8477(2012)07-0168-03
張俊(1966—),女,華中農業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碩士生導師,研究員。
本文系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紀念建黨九十周年)“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高等院校學生黨員發展的經驗與規律研究”(課題編號:10JDJNJD119);華中農業大學研究生教育發展項目《研究型農業大學研究生培養模式創新研究》的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張 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