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青
網絡傳播對我國公民愛國意識培育的影響
常 青
(南昌航空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西 南昌 330063)
近年來,網絡傳播在社會各方面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重大變革,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交往方式、道德水平和價值觀念。網絡傳播給公民愛國意識培育帶來了挑戰:模糊了國家利益意識,沖擊了民族認同意識,影響了文化安全意識。面對沖擊和挑戰,要積極運用網絡傳播對公民進行愛國意識培育,把網絡傳播的全球性與跨文化性、廣容性與集成性、互動性運用到公民愛國意識培育當中。
網絡傳播;愛國意識培育;影響
21世紀是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時代,信息技術的革命,不斷地引領著人類向信息時代邁進。信息時代的主要特征是知識化、信息化和網絡化,因此,信息時代就是網絡時代,信息社會被稱為網絡社會。互聯網的誕生和使用不僅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而且給公民愛國意識培育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和沖擊,強烈地影響著公民愛國意識的形成和培育。
網絡傳播作為一個虛擬的平臺,互聯網本身并未創造任何現實的物質產品和經濟價值。它對人類社會各個領域所產生的巨大作用,實際上都依賴于通過它所傳播的信息。在信息社會里,信息將取代物質和能量,成為社會發展的主導性力量。
(一)網絡傳播的內涵。
網絡傳播是一個新生事物,它是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成熟而飛速發展起來的。“網絡傳播融合了大眾傳播(單向)和人際傳播(雙向)的信息傳播特征,在總體上形成一種散布型網狀傳播結構,在這種傳播結構中,任何一個網結都能夠生產、發布信息,所有網結生產、發布的信息都能夠以非線性方式流入網絡之中。”[1](p2)網絡傳播是相對于三大傳統媒體“報紙、廣播、電視而言的,是以多媒體、網絡化、數字化技術為核心的國際互聯網絡,是現代信息革命的產物”。[1](p12)網絡傳播使信息更新快、成本低、信息海量,世界上任一時間任一地點發生的任一事件都有可能成為網絡信息而被廣泛傳播。
(二)網絡傳播的特征。
網絡傳播具有跨地域性、跨文化性、信息量大、使用方便、圖文聲像并茂、互動性強等特性,信息通過計算機網絡高速傳播,信息獲取快、傳播快、更新快,并具有計算機檢索功能、超文本功能,是一種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傳播媒體,給人類社會帶來深刻的影響。網絡傳播的主要特征主要有幾個方面:
1.全球性和跨文化性。網絡傳播突破地域限制,沒有疆界,而且跨文化傳播成本低廉。幾乎所有國家和地區都與互聯網連接,網絡傳播真正具有全球性和跨文化性。如《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讀者》等報紙、雜志,以前由于郵寄速度慢,費用高,一般要出版后5天左右才能看到,海外讀者難以及時讀到。現在卻可以通過網絡讓全世界的人都能同期看到《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讀者》等報紙、雜志的電子版。傳統的報刊、雜志、電視臺雖然也可以做到廣泛傳播,但都不可能像網絡傳播這樣便捷、迅速,這樣低成本。網絡傳播完全打破了傳播的時間和空間概念,真實的地域限制不存在了,網絡上的信息傳播不是單一的而是跨文化的信息傳播。網絡成了不同國家之間進行跨文化傳播的交流渠道和載體。
2.廣容性與集成性。網絡傳播的信息量幾乎無限,對信息來源幾乎沒有限制。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報紙的版面有限,報紙每多印1萬字內容,就需要增加一個版面,電視、廣播限于時段固定,內容甚至要精確到幾十秒、幾秒時間內,字有時要算到幾十個,因此不得不對許多材料忍痛割愛。而網絡中各種信息資源無論在內容上還是組織形式上都可以不限,均呈現分散分布的狀況。網絡傳播運用各種信息數據庫,使得公眾可以隨時進行檢索、閱讀歷史文件。公眾可以隨時查閱一些時事報道、人物剪影等,因此網絡傳播的廣容性和集成性能夠保證公眾對事件發生的廣闊背景及所波及的時空進行全景觀察,從而更準確地發揮自身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3.互動性。網絡傳播與傳統的報紙、雜志傳播方式相比,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雙向互動性。傳統的傳播方式長期習慣于單向灌輸,而網絡傳播實現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互動性使封閉在全球各地的人們在虛擬的空間里一起共享信息和交流對某一事件的看法,它使人們共同享有重要信息。無論是自然災害、軍事或政治動亂還是金融動蕩,人們即時通過網絡與其他人交流,表達自身對事件的深切關注與關愛。網絡傳播的互動性可以是一種“多元互動”的狀態,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人都可以參與其中交流,形成橫向與縱向交織的多元互動交流關系。網絡傳播的互動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觀念,不斷促進人們的開放意識和全球意識。
網絡傳播是一把“雙刃劍”,它開闊了人們的視野,更新了人們的觀念,使人們具備了世界眼光,但同時它也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觀念、道德水平和價值觀念,給公民愛國意識培育帶來了危機和挑戰。
(一)網絡傳播模糊了國家利益意識。
網絡傳播模糊了傳統的國家利益意識。國家利益依然是民族國家在國際交往中所堅持的一種最基本的價值取向。在網絡傳播過程中,各種生產要素、資本、勞務和商品更加迅速快捷地在全球范圍內流動,將各國的經濟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并進一步影響到各國政治、社會、文化的穩定和變革,使一些傳統的國家利益觀念受到新的挑戰。為了拓展和固守自己的“網絡邊疆”,有些發達國家、國際政治集團已經把戰略意志的觸須延伸到了網絡世界中。2007年7月,在日本沖繩召開的西方八國集團會議,專門討論了“將第三世界國家納入網絡社會”的“六項實驗性計劃”,其表面含義是希望彌補發達國家與第三世界國家間日益擴大的“數字鴻溝”,而潛在威脅是,唯有如此,發達國家才能拓展其“網絡邊疆”,借網絡傳播的無邊界性掠奪發展中國家的國家利益。信息網絡傳播的全球化特征,使得一些民族國家更加無能力處理它們自己及其他國家所引起的世界波沖擊。比如,席卷東亞的金融危機就是單個國家在國際金融市場漩渦面前無能為力的顯著表現。印度核試驗的爆炸聲立即引起了許多國家的反核游行,敘利亞局勢持續動蕩立即引起其他國家的騷亂等等。國家利益是公民愛國意識培育的核心,是國家存在價值的集中體現。然而,由于互聯網所推進的巨大進步改變了國境線,也改變了政治現實。信息流動必然會跨越國界,各國對信息的控制幾乎成為不太可能的事情,至少要付出昂貴的代價。在網絡上,由于網絡疆界的模糊性,個體身份的虛擬性,為國家利益的認證和維護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二)網絡傳播沖擊了民族認同意識。
網絡傳播沖擊著愛國意識的表征——民族認同意識。共有的歷史記憶感和邊界劃分了民族國家,民族國家能夠很好地提供身體安全和心理安全,也能夠提供保護個人認同的安全感。“沒有國家的人”這個范疇強烈地暗示了民族認同的重要性。[2](p212)然而,在網絡時代,人們的民族認同意識受到了極大的沖擊。由于網絡是在西方發達國家率先興起的,因而網絡便深深地烙上了西方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的烙印,發展中國家在網絡平臺上爭取話語權的活動往往處于被動應付的局面。從世界互聯網發展狀況來看,我國互聯網滲透率和發達國家相比,發展水平遠遠不夠。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源源不斷地把國家意識形態、價值觀念通過信息技術傳遞到我國,影響著我國處于成長階段的青少年。由于青少年的思想還處于未定型階段,其民族意識和民族認同等很容易被弱化。美國前總統克林頓曾明確要求相關部門和網站在網上宣傳美國的準則、制度、經濟、文化、政治模式、生活方式等,通過覆蓋全球的網絡來控制世界每個人的喜怒哀樂,改變世界人民心中的意念,使他們對美國產生親近感、信任感,最后認同、依賴這種文化理念,形成對西方資產階級生活方式的迷信和無保留的信仰,與此同時對自己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產生動搖,從而達到在意識形態上控制世界的目的。[3]可見,網絡時代中的多元文化的發展對民族認同意識提出了新的挑戰。
(三)網絡傳播影響了文化安全意識。
網絡傳播給傳統文化形式安上了翅膀,人們能以更快的速度接觸到世界其他國家的文化,多種文化匯聚在互聯網上,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狀態,各國文化越來越頻繁地交流與碰撞。文化在互聯網的影響下快速拓展了交流的范圍,一些傳統的文化形式在文化融合過程中經過改造獲得了新的生命,然而,另一些傳統的文化即國家或民族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其核心是作為國家和民族靈魂的傳統文化和價值觀被忽視和遺忘。“每當一個民族和國家在生死存亡的危難關頭,它都會從自己的文化資源中汲取力量。因此,對民族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就不會一般地涉及文化資源的保護,更重要的是對其意義世界解讀的話語權。”[4](p79)如果一國的民族優秀文化傳統遭到侵蝕、文化凝聚力遭到瓦解,會改變民眾的文化意識,弱化公民對國家的認同。在網絡文化傳播過程中,中國以儒家道德價值為核心的傳統道德文化與西方文化發生激烈的碰撞,部分公民經不起西方文化沖擊,除了效仿其生活方式、認同其價值理念,甚至會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利用其強大的網絡資源優勢,打著民主、自由、人權的旗號,推行文化霸權,傳播他們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念、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胡惠林教授指出:“美國是一個文化資源稀缺的國家,卻率先將文化納入產業化軌道,通過1997年‘北美行業分類系統’的頒布,實際上提出了一個‘全球開放式’的文化資源戰略,從而為美國文化產業發展建立起全球的文化資源供應與保障系統。而且使世界各國的文化遺產資源暴露在國際文化產業巨頭的掠奪與競爭的壓力面前。在這個過程中,經濟上的支配力量必然衍生出文化霸權主義。”[4](p79)因此,網絡傳播影響了我國文化的傳承方式,侵染了我國的文化傳統美德,影響我國的文化安全。
網絡傳播給傳統公民愛國意識培育帶來了嚴峻挑戰,面對這些沖擊和挑戰,要積極運用網絡傳播對公民進行愛國意識培育,把網絡傳播的全球性與跨文化性、廣容性與集成性、互動性運用到公民愛國意識培育當中。
(一)運用網絡傳播的全球性與跨文化性加強愛國意識培育。
由于技術條件的限制,傳統媒體的報紙囿于其傳遞紙張的不便,廣播電視囿于其發射功率的限制,其影響力大多是區域性的,而互聯網則徹底打破了空間的限制,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全球交流。任何信息只要發布到網上瞬間即可到達全球任何一臺聯網的電腦終端,地球真正成為一個村莊。而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同時文化又是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它使孤立的個人產生歸屬感,分享群體的共同經驗。面對西方文化的侵入,利用網絡傳播的優勢,堅持“和而不同”的指導思想,回歸我國民族傳統文化教育,使民族文化身份的認同成為一股強大的潮流,培育人們的愛國意識。1991年3月,全球第一個中文網絡媒體《華夏文摘》問世,《華夏文摘》創刊主要以選摘海內外各大中文雜志的精彩之作,通過全球電腦傳送給讀者,它以中華傳統文化的執著和強烈的民族精神著稱,主要發表中國古典軍事、哲學名著:《孫子兵法》《老子》、《孔子》等;中國古典詩詞:詩經、唐詩三百首、宋詞等;同時還有中國現代詩詞:如徐志摩、郭沫若、舒婷等名家詩詞。我國民族文化歷來都是愛國意識的核心,我國有著燦爛的文化傳統,隨著不同國家間文化的交流,我國民族文化朝著世界文化的方向發展。我們要保持和發展本民族的語言文字,并使其廣泛應用于世界文化的交流之中,利用網絡傳播宣傳我國的民族文化便成為民族認同和維護與發展民族文化的重要形式,也是進行愛國意識培育、維護民族利益的重要手段。
(二)運用網絡傳播的廣容性與集成性加強愛國意識培育。
互聯網的廣容性和集成性實現了所有計算機資源的共享,信息可以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來形容,其內容的豐富性遠非任何一種傳統媒體可比。網絡傳播的廣容性與集成性等特點,使網絡具有信息內容豐富、聲色俱全、圖文并茂等特點,能夠為公眾提供廣泛、逼真、形象的表現效果的空間,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和滲透力。因此,運用網絡傳播的廣容性和集成性這一特點來進行愛國意識培育,不但可以極大地豐富愛國意識培育的內容,而且可以增進公眾的愛國情感,提高愛國意識培育的有效性。比如,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在網絡上瀏覽我國的大好河山、文物古跡等各種自然景觀,培養人們對我國自然山河的熱愛。網絡傳播活動在信息處理上的集成性與其信息的連續性有關。無論是廣播還是電視,如果不是重播的話,昨天以及更早的節目會被當天播出的節目抹去,公眾無法回看以前的相關內容。比如,2012年2月3日晚,《感動中國2011年度頒獎盛典》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播出,如果公眾錯過了這個時間,節目又不重播的話就無法觀看,然而在互聯網上,人們可以隨時觀看該節目的播放。網絡上的信息迅速更新并不會使原有的信息消失,從“以前”到“現在”的信息都保存著,是可持續的。因此,我們應該多發布一些與愛國主義相關的題材與信息到網絡上,使公眾通過網絡傳播提高自身的愛國素養,培養人們的理性愛國情感。
(三)運用網絡傳播的互動性強化愛國意識培育。
互動是網絡傳播的本質特征,網絡傳播的互動是指處在信息傳遞兩端的行為主體(個人或組織)借助于網絡符號及其意義實現的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動態信息交流過程和方式。互動是網絡發明者的著眼點,是建立網絡傳播中個人、組織、社會關系的重要手段。在網絡動態發展過程中,促進了網絡社會系統的形成,進而組成了虛擬組織、虛擬社區乃至虛擬社會。愛國意識培育的一大特點就是培育主體與培育對象的互動。網絡傳播的互動性體現了網絡作為愛國意識培育的載體的優勢。比如愛國主義影視在放映播出的過程中,網絡用戶可以隨時調出相關的背景資料,并對他們喜歡的情節發表評論,隨時隨地和他人探討這些故事情節以及表達心中的愛國情感。人們不會有絲毫的遺憾,因為他們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只要擁有一臺連接互聯網的電腦,就可以隨時觀看這些電影、電視節目,并在這種互動中感受電影的愛國情懷。網絡的互動性體現了網絡作為公民愛國意識培育的載體的時間和空間優勢,可運用現實生活中發生的有代表意義的事例來進行愛國意識培育。比如,在2008年我國舉辦奧運會在奧運火炬的傳遞過程中發生的各種愛國故事,人們都可以從網絡上感知:殘疾女孩金晶用自己殘弱的身軀保護奧運火炬不被搶走。在倫敦,一位80后中國留學生跳進冰冷的水池用五星紅旗維護國家尊嚴等等,都表達了人們對祖國的熱愛。人們通過網絡不但能夠實時關注這一幕幕動人的情景,增強人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還可以在網上進行有效互動,打破了傳統愛國意識培育的單向傳輸的方式,使愛國意識培育變得更加富有個性,突出人們愛國意識的自覺和主動。
[1]匡文波.網絡傳播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美]約瑟夫·拉彼德,[德]弗里德里希·克拉托赫維爾.文化和認同:國際關系回歸理論[M].金燁,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3]王桂.當前我國大學生民族精神弱化的原因及對策研究[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05,(4).
[4]胡惠林.中國國家文化安全報告[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
D647
A
1003-8477(2012)07-0187-03
常青(1978—),女,南昌航空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博士。
責任編輯 張曉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