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天津衛視《非你莫屬》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黎妮曉宇,黎群武
(1.暨南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廣東 廣州 510632;2.湖北科技學院,湖北 咸寧 437100)
從選手配置論析求職類真人秀節目的價值取向
——以天津衛視《非你莫屬》為例
黎妮曉宇1,黎群武2
(1.暨南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廣東 廣州 510632;2.湖北科技學院,湖北 咸寧 437100)
電視娛樂真人秀節目不僅要滿足受眾的娛樂需求,同時要積極地傳播社會價值觀。因為選手的個人狀況直接決定了真人秀節目展開的故事情節是否真實豐富,能否吸引和感染觀眾,所以選手配置情況最能體現節目的核心價值觀。通過對天津衛視求職類真人秀節目《非你莫屬》選手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后發現,該節目在價值取向上存在炒作選手、制造噱頭、挖掘隱私、不重內涵等問題。要在泛娛樂化時代立足腳跟,節目制作方應堅持正確的求職觀和人才觀導向,從提升招聘質量、減少作秀成分、強化社會責任等方面入手提升節目質量。
求職;真人秀;非你莫屬;媒體導向
真人秀的源頭可以上溯到上世紀50年代美國一檔叫做《一日女王》(Queen for a Day)的游戲節目,但其真正作為一種獨立的節目形式并蓬勃發展起來,則是在1999年荷蘭一家電視臺推出了《老大哥》(The Big Brother)之后。在過去十幾年中,美國以《生存者》(Survivor)、《學徒》(The Apprentice)等作為標識,中國以《生存大挑戰》、《超級女聲》等作為呼應,與世界各國共同推動了真人秀的全球化浪潮。這種由普通人在規定情景中,按照一定規則展現完整表演過程的電視娛樂節目,作為一種節目形態,同時也作為一種節目觀念,對當代電視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庫利的“鏡中我”理論認為:“人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自我的認識,而這種認識主要是通過與他人的社會互動形成的,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態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鏡子’,個人透過這面‘鏡子’認識和把握自己。”[1](p82)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媒體在人們“自我”觀念修正的過程中起到越來越不可抗拒的催化作用。當受眾收看真人秀節目時,由于“作秀者”同樣是普通人,在身份地位上同大部分受眾相似,所以觀眾可以通過“作秀者”的表現想象自己生活的改變,看到自己的影子。這種可接近性非常容易引起受眾的共鳴,這也是真人秀節目獲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然而,高溫持續不退的真人秀節目,在豐富了電視熒屏的同時,也帶來了價值導向不良、內容低俗膚淺等問題。有人認為,娛樂節目的首要功能是滿足受眾的娛樂需求,社教節目、新聞節目才負責傳播社會價值觀。但是,人們在觀看一檔電視節目時,不可能只純粹滿足其某方面需求。伯明翰學派的研究早就證實,娛樂文化從來都不是被簡單地消費著、娛樂著的,它的內容和形式在傳播過程中始終滲透著意識形態企圖。[2](p17)真人秀節目以娛樂功能為主并不意味著它不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受眾的價值觀,相反,正因為各種類型的娛樂節目受到了億萬觀眾的關注,火爆的真人秀就更應該正確地進行價值導向。傳播學經典理論“社會責任論”也強調大眾傳媒應該對社會負責、對公眾負責。它認為媒體只有負起道德義務的責任時,才享有言論自由權利。一些真人秀節目受到封殺和禁播,究其原因,就是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動機下,媒體放棄了責任而去迎合受眾獵奇、偷窺的低級趣味和欲望,而這種做法無疑會產生諸多不良影響。所以,真人秀節目不僅要反映現實生活,更要引導現實生活,將傳播社會價值觀視為自身義不容辭的責任。
真人秀節目的敘事策略包括許多要素,如主持人、選手、故事、環節等等。由于選手的好壞直接決定了節目展開的故事情節是否真實豐富,能否吸引和感染觀眾,因此高質量的選手是保證節目收視長紅的重要基礎。
一般來說,真人秀節目的選手需滿足兩個標準:代表性和差異性。其中代表性是指選手能夠代表節目的目標收視群體,具備這類人的典型特征。出現在真人秀節目中的普通人員結構構成,就是對現實世界中人類社會的“擬態”。[3](p124)而只有那些與觀眾的生活、情感和認知需要相關的人,才能夠引起觀看者足夠的關注和情感投入,因此,代表性是選手獲得“主角”資格的首要條件。同時,不同的選手之間也應當具備一定的差異性,如性格剛強與柔弱的差異,男性與女性的差異,外向與內斂的差異等等。因為這些差異能夠產生選手之間的戲劇性對比和沖突,強化節目的感染力和活力。
越是標榜自己“零門檻”的節目,越會對報名者進行嚴格挑選,這也是為什么選手在場上的表現能夠頗具魅力的原因。湖南衛視總編室主任李浩稱,2009年“快樂女聲”在短短24天時間內聚集了15萬人參賽,人數直逼曾經產生過李宇春、張靚穎、周筆暢等最具人氣選手的2005年“超級女聲”。[4](p3)但是,真正有機會在電視上一展歌喉的選手僅百余人。這也恰恰說明,真人秀節目的選手配置,源自制作方的精心挑選,它反映了節目的制作理念,體現了節目的核心價值觀。
天津衛視《非你莫屬》是求職類真人秀節目的典型代表。它由天津衛視出資成立的天視衛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打造,從2010年10月31日起每周日21:10在天津衛視播出,是國內首個求職招聘類真人秀節目。后因影響力逐漸擴大,2011年9月18日開始該節目的播出時間改為周日21:21、周一21:25兩期連播。每期都有由12名企業高管組成的波士(Boss的音譯)團,通過“自我介紹”、“天生我有才”、“別對我說謊”和“談錢不傷感情”四個環節對應聘者進行挑選。
截至2012年1月15日,《非你莫屬》一共播出了80期。在這80期節目中,共有310位選手登臺求職,其中男性165人,占53.23%,女性145人,占46.77%。歷來在求職過程中,由于生理、心理上的差異,女性總是比男性更難獲得合適的職位,該節目既然宣稱旨在樹立健康積極的人才觀,那么首先就應給予不同性別的選手同等的展示權利。在前15期節目中,有7位男選手具有不同程度的女性化趨勢。從他們出場時嘉賓驚呼“這是男是女”,到展示才能時出現其女裝打扮的照片,我們不難看出制作者是看中了這些選手身上的另類因素,想借此吸引觀眾眼球。但媒體肆意混淆媒介人物與客觀真實的做法是不負責任的,因為這很可能激發一部分缺乏分辨能力和批判意識的青少年競相效仿。
學歷是招聘時求職者會用到的重要敲門磚。可是在《非你莫屬》的舞臺上,學歷的作用已被人為地降低。首先,節目組沒有嚴格區分學歷和學位這兩個概念,導致不少選手把自己獲得的學位當成學歷,而引來主持人及企業高管們對其誠信的質疑。比如,第73期選手周長剛在自我介紹時稱自己的最高學歷是山東大學近現代社會與國情專業碩士研究生、美國國立大學MBA,節目后期制作的簡介字幕里也明確寫上了“碩士”。而經過主持人張紹剛的追問及解釋,在場的高管們才明白他只是通過參加研修班、上遠程課程具有了碩士研究生的同等學力,其真實學歷應為高中。其次,按選手們出場時自我介紹的情況來統計,310名求職者中,學歷在本科以下的占41.4%,本科占43.5%(包括自考、成教等),碩士和博士僅占15.1%(其中博士只有1人)。在46名碩士中,有23人是在國外取得的碩士學位,也就是俗稱的“海歸”。這個情況同我國連年上升的大學錄取率以及擴招后的研究生比例顯然不符。在競爭殘酷的時代,不是只有低學歷者難找工作。雖說學歷不能夠完全體現個人的能力,但它的確是企業、單位在篩選求職者時不可或缺的衡量工具。
主持人曾經多次“提醒”在場的企業高管,職場招聘應是公平與嚴格的,選手們上節目是為了找工作,而不是找“同情”和“不切實際的夢”,但實際上,因人設崗和隨意抬高工資的情況在節目中經常出現。在前80期節目中,選手的應聘成功率達到了67.7%,還有相當一部分求職者主動放棄了企業提供的較好職位,因為他們根本無心求職,純粹只為作秀。前面講到,真人秀節目的選手應當具備差異性的特點,《非你莫屬》在前期篩選時,也的確有意識地選擇了那些差異較大的選手:比如有著海外求學經歷卻一直找不到工作的“海待”;因學歷問題被各單位拒之門外至今還在依靠父母的 “啃老族”;更有因各種出格事件而飽受爭議的網絡紅人等等。這一做法本無可厚非,但問題是,如果不是主持人張紹剛主動將這些選手不愿意透露的信息告訴給嘉賓和觀眾,在真正的求職過程中很少有人力資源負責人會就這些問題窮追不舍。因為選手是否吸引老板并不是他取得工作的必要條件,他是否具備勝任這項工作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而該節目唯一一個展示才能的環節——“天生我有才”,成為許多選手展示才藝的時間,比如舞蹈、演唱、表演等,選手的工作能力并沒有得到展示。
舉例來說,第6期選手張瑤瑤,因為父親患有腎衰竭需要高額的治療費用,希望通過該節目找到一份兩年內拿到10萬元薪金的工作。且不論張瑤瑤的大專學歷和毫無資歷的背景,一個在求職過程中哭得梨花帶雨的女孩,在招聘中能夠展示何種能力,又如何讓招聘過程保持公正。但在節目現場,有8位老板為她提供了合適的職位,連同主持人張紹剛也不斷制造機會替她向老板“索要”高額工資,最后她成功得到華誼兄弟公司的藝人助理職位,月薪五千元且還有不菲的拍攝補助。另一個極端的案例來自第11期選手張巖雨。作為北京大學現當代文學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她表示自己是來“為80后選手揚正氣的”。但因為她曾以毫無職場經驗的學生身份兼職編寫了一本《玩轉職場》,現場的老板們對她展開了嚴厲的詰問,最后將問題上升為 “這是北大人特有的傲氣”,一位嘉賓甚至表示:“現在學歷已經不算什么了,因為什么樣的人都能找到工作。”對于任何一所高等學府而言,學生能力水平參差不齊的現象很常見。但是,該節目展現出的對高校、對人才的不尊重態度,無疑會讓一部分觀眾感到反感和寒心。最后,張巖雨在可以選擇職位的情況下憤然放棄,充分表達了她對該節目和嘉賓的不滿。
目前我國的求職招聘類真人秀節目并不算多,比較知名的只有天津衛視的《非你莫屬》以及由江蘇衛視和中國教育電視臺共同打造的《職來職往》。同《贏在中國》、《絕對挑戰》等高端職場類節目相比,收視不俗的《非你莫屬》走的是大眾娛樂路線。為了吸引觀眾,節目組會有意挑選那些外形靚麗、表現夸張或者其他方面不同于常人的選手,其中不乏原本就活躍在演藝圈的草根明星和網絡紅人們。這些人看中了媒體的宣傳功能,媒體亦喜歡他們出眾的言行與熟練的表演。只是,這能給那些真正想求職的普通人帶來多少啟發和幫助呢?
《非你莫屬》這個“一見鐘情式”的招聘節目,標榜自己的節目設置體現著專業性和指導性,并力求在節目中制造最大限度的良性精彩沖突。但實際上,節目的制作理念與實際運作之間存在明顯的矛盾,以上數據和分析說明該節目在價值取向上存在炒作選手、制造噱頭、挖掘隱私、不重內涵等問題。制作方應堅持正確的求職觀和人才觀導向,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來提升節目質量。
1.提升招聘質量。
大學畢業生歷來是求職的主力軍。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統計公報,2007年到2010年,中國高校畢業生的規模分別為448萬、512萬、531.1萬和575.4萬。[5]作為一檔招聘類節目,求職訴求明顯的大學畢業生應被歸入目標受眾之中。制作方在篩選選手時,不僅要關注選手的差異性,更應重視這一部分選手的廣泛代表性,摒棄片面追求眼球效應的做法,正確引導受眾認識“自我”。
另外,人才招聘節目是一個專業性強、涉及面廣的系統工程,它包括教育體系、培訓體系、企業管理、企業文化、企業形象、企業團隊精神的建立等諸多方面。《非你莫屬》的制作團隊想要提高收視率,必須要成為這個行業或領域的專家,熟悉行業的各個環節,如此才能實現欄目同實際相結合,亮出火花,抖出自己的“包袱”。
2.減少作秀成分。
不可否認,求職類真人秀節目的出發點是好的,它的確能給求職者一個展示自己的寶貴機會。但是,有些選手把求職節目當成了選秀節目,即使沒有求職訴求也要上來展示一番,次數多了難免會使觀眾反感。除了選手自我炒作,嘉賓的作秀也應當適度。《非你莫屬》的波士團成員絕大部分來自國內民營企業,這一點遠比不上同類節目《職來職往》,因為后者提供了一百家各種類型的企業供求職者挑選。大部分參加《非你莫屬》的老板都十分擅長利用媒體為企業做宣傳,這也是他們參與節目的重要原因。比如世紀佳緣婚戀網副總裁劉惠璞和另一家婚戀服務網站百合網副總裁慕巖,由于二者所在企業的規模和類型都十分相似,兩人總是在舞臺上爭論不休。這種“針鋒相對”使節目重心屢次從選手轉移至嘉賓,充分達到了兩人宣傳企業的目的,但同時也剝奪了選手的主體地位,使節目變成嘉賓刻意作秀的舞臺。
在某些情況下,電視臺會為了迎合某個特定的群體,或者是暫時的收視率,把節目媚俗地展現在觀眾面前。可長此以往,媒體和觀眾都會受到傷害。如果《非你莫屬》在環節設置上,能減少作秀成分,增加招聘實踐環節,無疑會使節目更具有現實意義,也能給更多人以指導和借鑒。
3.強化社會責任。
泛娛樂化時代,各種類型的娛樂節目層出不窮,朝夕更迭。面對鋪天蓋地的信息,如何構建健康、積極的媒介環境將是節目策劃的重要考慮因素。李普曼的擬態環境理論說明,人們往往不是根據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情況采取行動,而是根據由媒介提供的敘述而信以為真地采取行動。因此,歪曲環境抑或對于媒介事件、媒介人物的刻意安排,都可能引起社會的大變動和引發不健康的社會導向。[6](p53)面對這種情況,節目制作者唯有不斷加強社會責任感,制作出讓觀眾喜聞樂見的優質精品節目,才能獲得更久更廣的生存時空。
[1]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2]陳龍.走好收視率與社會責任之間的平衡木[J].中國電視,2006,(5).
[3]謝耘耕,陳虹.真人秀節目:理論、形態和創新[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4]周萌.2009快女報名人數達15萬直逼超女最高峰[N].法制晚報,2009-05-26.
[5]趙建華.中國大學畢業生就業率連續兩年上升[EB/OL].http://www.chinanews.com/edu/2011/ 06 -10/3101425.shtml,2011-06-10.
[6]徐寶金,李國娣.從媒介社會學視角解讀《非誠勿擾》[J].新聞世界,2011(1).
G229
A
1003-8477(2012)07-0193-03
黎妮曉宇(1989—),女,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黎群武(1962—),男,湖北科技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 王 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