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中蘭,蔡成浩
(1.泰州機電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 泰州 225300;2.江蘇省社科院泰州分院,江蘇 泰州225300)
(1)經費總投入的來源結構分析。2007年泰州市職業教育經費來源主要是來自于事業收入與國家財政性經費兩部分,其中財政性教育經費為143,186千元,事業收入為167,912千元,這兩項收入占據了教育經費總收入的約85.2%。這種情況一直到2011年都沒有發生明顯的變化。2009與2011年有過社會捐贈,但是社會捐贈經費占總收入分別為0.2%與0.1%,對經費總投入沒有什么影響。其他收入來源渠道占總收入比例維持在10%左右,比例較小。從2007~2011年泰州教育經費來源來看,除了財政撥款及學雜費收入兩大主渠道,其他渠道并不大通暢。
(2)預算內教育經費撥款來源結構分析。預算內教育經費撥款是財政性教育經費的主要組成部分,2007年,泰州職業學校的財政性經費為143,186千元,其中預算內教育經費為123,608千元,所占比例為86.3%;預算內教育經費撥款中,教育事業費撥款為119,447千元,占預算內教育經費撥款的比例約為96.6%,基建撥款為200千元,所占比例約為0.2%,其他撥款為4141千元,所占比例約為3.4%。分析這5年來的情況,一直沒有發生明顯變化,投入結構優化還為時尚早。
(3)事業收入經費情況分析。2007年泰州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數為7759人,2011年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數為9927人,這5年變化不大,事業規模比較穩定,事業收入變化也不大,占總經費的比例基本維持在40%左右,每年遞增幅度不明顯,而全國事業收入總額的遞增率為28.6%。可見泰州事業收入的增長遠遠低于全國其他地區,也就是說在事業收入中學雜費以外的其他渠道保持原狀,事業收入的總量停滯不前,進而影響到總量原本就不足的泰州職業教育經費投入的穩步增長。
(1)職業教育經費結構性矛盾非常突出。“十一五”以來,泰州各級政府非常重視職業教育發展,財政投入力度持續加大,財政性經費占總費用比從2007年的39.2%年遞增到2011年的58.6%。這在全省來說,也屬于增幅較大的。但這反映出泰州市職業教育經費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主要依靠財政性經費與事業性收入兩塊,其他收入占比一直在10%以下。這與常州、蘇州、上海、青島等國內職業教育先進的同等城市相比,職業教育經費的結構性矛盾非常突出。
(2)財政撥款方式存在缺陷。泰州市財政對職業教育的財政撥款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按教師編內實有人數撥款。這種撥款方式在實際使用過程中,會造成學校有充足的人員經費,但項目經費得不到保證。二是按統一標準的生均經費撥款。這種撥款方式最大的缺陷是不考慮不同專業學生培養成本,而按每個學生多少經費直接撥款,會造成文科專業多的學校經費比較充足,理科專業多的學校培養經費不足的情況。
(3)區域發展不平衡。區域職業教育發展不平衡,海陵、高港與其他四市(縣)在職業教育投入與發展上的差距十分明顯,市本級職業教育投入力度最大。“十一五”期間,市本級職業教育教育投入占了全市職業教育投入的33.8%,這些投入主要用于職業學校的建設和對中職學校的布局調整,市本級形成各具特色的職業教育結構。這些學校主要集中在市直,學校的數量、學生的人數和學校的教學質量,都比其他市(縣)、區走在前列。令人擔憂的是,海陵、高港兩區的職業教育發展投入遠遠滯后,將不可避免地影響全市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持續發展。
(4)職業教育經費綜合使用效益低。現階段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重復建設,尤其是低水平的重復建設太多,各學校各自為戰,買的設備類同、重復,平時閑置率高,同樣的財政投入經費,沒有做到集約建設。并且在經費使用過程中,過份注重硬件建設,對教材開發、課程改革、技能型教師的培訓等“軟件”建設投入不夠,難以促進職業教育質的發展。
(1)進一步明確政府財政投入的主體地位,加大政策落實力度。職業教育的經費更需要省、市兩級政府的規劃、統籌保障,以保障各地區、特別是農村地區享有均等的職業教育發展的基本投資。在為財政支持職業教育發展提供立法保障的同時,不斷完善監督、反饋機制。對各地區、各部門落實職業教育發展政策的情況進行跟蹤檢查,對執行好的獎勵,執行不利的則給予一定的懲處。
(2)完善撥款方式,促進職業教育健康發展。結合我市財政狀況和職業教育發展狀況,制定各級各類職業學校的最低生均撥款標準,即確定定額部分,保證本市各地區、特別是農村地區職業經費及時足額到位;根據職業學校的實訓基地建設、“雙師型”教師的人數、學生的就業率、企業參與學校發展度等來評價資金的使用效率并以此進行撥款,激勵職業學校不斷提高辦學效益。
(3)建立多元化的職業教育投入機制,逐步形成完善的經費保障機制。在加大財政投入力度的同時,應建立多元化的投資機制,充分利用社會和個人的籌資渠道,以減輕財政壓力。各級政府要積極制定更多的優惠政策,鼓勵和吸引社會團體、企業、公民個人以及國外人士等多方面力量,通過資助和捐贈來發展職業教育。按照公共管理理論并結合市場經濟的實際,筆者認為,由職業教育的獲益方共同成為投入主體。
(4)完善績效評價與追蹤問責機制,提高各類資金使用效率。就現階段而言,在職業教育投入的績效評價上,其主要在于,逐步完善教育部門內生性的職業教育投入績效自評機制,結合外部財政收支審計和績效審計的環境約束,探索建立相應的追蹤問責與獎懲機制。
(5)健全相關財政政策,推動泰州職業教育和長三角區域高度對接。鼓勵本地發展較好的企業成立實訓基地或職業教育集團,并確定一所或幾所職業學校作為校企合作的伙伴,鼓勵他們利用現有資源為職業學校開展有償服務,鼓勵他們在職業學校建立研究開發機構和實驗中心,同時保證合作企業優先選用職業學校優秀畢業生,第一時間獲得職業學校的最新科技成果,促進“產、學、研”的深層結合。
(6)提高辦學質量,吸引更多資金投入職業教育。多渠道籌措職業教育辦學經費是增加職業教育投入的重要途徑,必須不斷提高職業教育的辦學質量,不斷增強職業教育對社會資源的吸引力。政府應當從經濟發展戰略的高度出發,改變當下職業教育層次低、辦學質量不高的局面,打通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之間的聯系,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職業教育院校畢業生應與普通高等院校畢業生享有同樣的升學和就業待遇,不斷提高職業教育的辦學水平和辦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