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旭,趙 宇
(湖南安全技術職業學院,湖南 長沙 410151)
(1)煤炭生產企業的發展需要大量的安全生產監測監控技術專業人才。煤炭工業是我國能源的基礎產業。根據最新的煤炭工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征求意見稿),到2015年,煤炭產量將達到37.9億噸,比2010年增長5.5億噸。在征求意見稿中對安全生產進行了明確規劃:“十二五”期間要求煤礦安全生產形勢顯著好轉,重特大事故大幅度下降,職業危害防治明顯下降,職業培訓落實到位。煤礦事故死亡人數、重特大事故起數分別比2010年下降25%,百萬噸死亡率下降到0.5以下。
煤礦瓦斯治理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袁亮表示:“目前國內80%以上重特大事故都是因為地質情況不明,災害威脅不明,均存在重大技術難題沒有解決、安全投入欠賬、人才匱乏嚴重、現場管理不到位等重大問題”,“部分國有重點煤礦安全技術裝備落后,地質勘探嚴重滯后,不重視科研,安全基礎條件差,技術人員嚴重缺乏,安全保障和礦井防災抗災能力低,也是造成礦難頻發的因素”。因此,煤礦重大技術裝備技術含量的提升,安全技術和管理人才的培養,可以有效地減少頻發的礦難事故。
(2)非煤炭礦山生產企業的發展需要大量的安全生產監測監控技術專業人才。非煤采礦業是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影響的資源性和基礎性產業,是為國民經濟增長、人民生活改善和社會文明發展提供原材料、燃料作為物質基礎的支柱產業。根據最新的非煤礦山安全生產“十二五”規劃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規劃),截至2009年12月,全國共有非煤礦山86125家,其中金屬礦山9503家、非金屬礦山75379家、其他礦山1243家。非煤礦山安全形勢十分嚴峻。非煤礦山企業重大以上事故時有發生,其中最典型的非煤礦山事故是2003年12月23日重慶開縣的井噴事故,該起事故造成237人死亡。
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包括非煤礦山地質條件復雜、安全投入的不足、技術力量的不夠、安全基礎的薄弱和人員素質的低下。其中,在人員素質方面,目前,非煤礦山從業人員中農民工占有一半以上的比例,農民工流動性大、文化水平低、安全意識差、缺乏基本的安全知識和自我保護能力,2006~2009年因違反操作規程和勞動紀律發生事故的死亡人數平均占非煤礦山總死亡人數的30.89%。
因此,在規劃中提到:必須提高非煤礦山安全監管人員綜合素質和專業素質水平,制定非煤礦山安全監管人員準入制度,吸收專業人才,推進非煤礦山職業化安全監管隊伍建設。規范監管人員選拔和培養機制,制定培訓計劃,采取與高等院校聯合培養等多種形式,分批次、分層次地開展各級非煤礦山安全監管人員培訓,提高非煤礦山安全監管人員的專業技能和規范監管執法能力。
2010年7月,國務院以國發[2010]23號出臺了《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企業安全生產工作的通知》,《通知》的第三部分中明確指出:為了加強安全技術生產管理,建設堅實的技術保障體系必須強制推行安裝監測監控系統、井下人員定位系統、緊急避險系統、壓風自救系統、供水施救系統和通信聯絡系統等技術裝備,并于3年之內完成。
目前,我國的大部分礦山雖已陸續配備了安全監測監控系統、壓風自救系統、供水施救系統和電話通信系統,然而,這些系統的設備存在通用性差、兼容性差、智能度低等問題,檢修和維護難度大,由于缺乏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及時的維護和檢修,難以保證這些系統的正常工作,因此,這些系統無法對井下工人的違章作業有效監控,在出現事故時無法有效施救。隨著《通知》中所提到的“六大系統”的普及,必須有專業的技術人員對這些系統進行安裝、檢修以及監管,從而為安全生產提供有效的人才保障。
由此可見,煤礦和非煤礦行業的迅速發展,使得礦山生產企業需要大量能從事安全儀器儀表及安全生產系統設備安裝、調試、設備檢修和維護以及礦山安全生產監察工作的高素質技術應用型人才。
(1)根據中國安全生產協會2010年底統計,在煤礦和非煤礦企業的120多萬名從業人中,技術人員不足24萬人,其中,既懂安全生產又懂電子信息技術的能從事安全監測監控工作過的人員比例則不到礦山技術人員的20%,這嚴重制約著礦山企業安全生產水平的提高,按發達國家的人員配備比例,上述企業的技術人員比重還將提高10%以上,需增加安全生產監測監控技術專業的高級專門技術人才200000名以上。
(2)國務院以國發[2010]23號出臺的《通知》中,明確規定所有的煤礦、非煤礦山三年內必須配備六大系統,以素有“有色金屬之鄉”的美譽的湖南省為例,目前,共有非煤礦山4000余處,煤礦數量為1105處,則需要配備的設備至少近200萬臺,這些設備的安裝、操作、檢修和管理急需配備安全生產監測監控技術專業的技術人員,如按每100臺設備需要配備該專業人員1人計算,則需要該專業畢業生20000名以上。
(3)遍布全國的礦山類安全裝備有限公司在“六大系統”的研發、安裝、維修、銷售和使用管理方面,每年約需增加相應的安全生產監測監控技術技術人員2000名以上。
(4)各類涉及到安全生產的企業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對于人才也將提出更高更多的要求。
綜上所述,按保守的估計,我省對安全生產監測監控技術專業的應用型人才需求達40000人左右,并且還將隨著煤礦、非煤礦山的機械化和智能化程度提高和安全生產程度的提高而不斷增加,開設安全生產監測監控技術專業既符合我省實際,也適應礦山類企業發展對人才的迫切需求,必將帶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從專業開辦的外部環境來看,近幾年我國的高職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國家對高職的重視程度也在逐年加強,人們對高職的認識也在逐漸加深,為高職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對于各高職院校的具體內部事務,教育行政部門也提供了相對寬松的政策環境,在專業設置上給予極大的自主權,再加上社會上礦山技術類人才的短缺,尤其是“六大系統”的普及,必將需要大量的技術人員對這些系統的軟硬件進行有效的安全監測監控與監察,所有這些都為我們開辦安全生產監測監控技術專業創造了良好的外圍環境。
(1)師資狀況。我校開辦《安全生產監測監控技術》專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師資和辦學條件。《安全生產監測監控技術》專業的專業課程與我院原“礦山安全技術與監察”、“礦山機電”、“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完全相同或相近。專業課教師已具有較豐富的安全生產和電子技術教學經驗,具備多名技術過硬的安全技術和電子信息技術專業雙師型人才,教師中有兩名長期從事煤礦安全生產實踐、科研和教學工作。從整體情況看,教師學歷水平均為本科以上,年齡結構合理,專業教師中副高以上職稱占39%,講師占65%,雙師型占60%以上,近年來有7名中級職稱以上教師,到湘煤集團進行了專業實習,積累了較豐富的實踐經驗。基礎課和專業課教師基本能夠滿足教學要求。開辦《安全生產監測監控技術》專業的師資條件已經具備。
另外,學校還將通過聘任兼職教師、引進優秀專業師資等手段不斷提高專業任課教師的教學與實踐水平。
(2)實踐教學條件。目前我院具有較為齊全的實踐教學設施,擁有電子類和安全技術類多個實訓室,電子類包括數字電子技術實訓室、PLC實訓室等18個專業實驗室,安全技術類包括礦井安全監控綜合實訓室、礦山電氣綜合實訓室等14個專業實訓室,另外多媒體教室和現場課等多處輔助設施,教學設備總值達2000多萬元,實訓開出率達95%,已具備較強的安全生產監測監控技術專業實踐教學能力。
學院擁有電子信息類和安全技術類校外實習基地共計20余個,能接受所有綜合實習、畢業實習和生產實習。學院多次承擔了二十三治集團、湖南漣邵礦業集團等多家企業的的職工培訓任務,使一大批優秀教師得到了鍛練,造就了一批“雙師型”教師隊伍。
綜上所述,無論是從外部還是內部,無論是學院的硬件還是軟件,均具備了開設《安全生產監測監控技術》專業的基本條件。
綜上所述安全生產監測監控技術專業發展的空間廣泛,能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就業前景,同時,湖南安全技術職業學院具有良好的辦學基礎和條件,具備了開設安全生產監測監控技術專業的條件。
[1]朱昌志,馬恒.煤礦生產安全檢測監控教學系統設計[J].煤炭技術,2008,(11).
[2]楊娟.單總線技術在煤礦安全監控系統中應用[J].煤礦安全,2011,(8).
[3]周靜,劉錫明.新階段煤礦監控系統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J].煤,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