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鳳訓,羅從偉,王琳,許兵
(山東建筑大學市政與環境工程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1)
目前,國內高等院校中設立給水排水工程專業的有120余所,近幾年仍在增加,每年高校的畢業生雖然數量上的矛盾不特別突出,但不能滿足國內給水排水行業的高質量和高素質人才的需求。
山東建筑大學給水排水工程專業創建于1981年,是山東省最早設立該專業的院校之一。面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對本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是:具有復合型的知識結構,不僅熟練掌握本專業知識、具有較強的工程實踐能力,而且具備機、電、儀表、設備、以及經濟、管理、法律等方面的知識[1]。
在傳統的計劃經濟模式下,強調本科教育必須專業對口,畢業后即能較快適應專業崗位的業務要求。實踐教學的目的是檢驗理論教學的結果,使學生把所學的理論、知識、方法、思想等轉化為技術、能力,解決學生“怎么做”的問題,從而適應職業的要求。給水排水專業實踐性教學環節主要有實習、實驗、設計等形式。其中實習共分三次進行:認識實習、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設計分兩種:主要專業課程的課程設計和綜合性的畢業設計;實驗主要分布在相關的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中進行。在教育環節上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不足。
(1)實踐教學體系不系統,內容要求不統一、變化大,有一定的隨機性,不重視對學生考核和管理。
(2)重“學”輕“術”,直接為工業企業培養人才的數量偏少,直接為工業企業服務的工程性設計和論文的數目偏少。
(3)實驗、實習時間雖然有所增加,但學生的實踐和動手能力的強化力度不足。
(4)對設計(論文)在工程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認識不足,缺乏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缺乏對現代工程所必須具備的有關經濟、管理以及對工程的決策、協調、控制等方面知識的了解和基本素質的訓練。
山東建筑大學作為地方工科類高等院校,應承擔起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任,采取市場誘導戰略,以市場和就業為導向,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以務實的態度,積極參與經濟過程,主動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以此推動地方經濟與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在教育觀念和教學過程中,更加注重提高學生的創新就業能力。因此,制定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構建給水排水工程專業理論、實踐和素質教育體系。突出學生的知識、技能、能力、素質培養,積極探討在企業進行教學與工程實訓培養機制,建立校企聯合人才培養模式;建設一支理論水平高、工程實踐經驗豐富、有創新意識的雙師型教師教學隊伍;保障人才培養質量,培養應用型——初步具有工程咨詢、規劃、設計、施工、運行、管理能力,能夠解決生產和工程項目實際問題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2]。
培養方案體現“基礎扎實、知識面寬、素質高、能力強”的高等教育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在滿足專業主干課程的基本要求下,設置不同的選修課程或課程組模塊,體現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多樣化和辦學特色[3]。結合社會需求,進行課堂教學內容的改革,如:在課堂教學內容上,重視對膜技術、高級氧化技術、吸附技術、同步除磷技術、建筑節水技術等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和新材料的介紹,將最新的科研成果作為教材的補充內容,采取擴大選修課門數、開設各種講座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提高創新意識與能力。
建立理論教學—實驗—工程實訓為一體的多層次立體式教學體系。如:《水質工程系列課程群》是由原來7門教學任務組成,重新整合了教學內容,形成理論課(《給水排水科學與工程概論》、《水質工程學》、《給水排水管道工程》、《水質工程學實驗技術》)——實踐課(《認識實習》、《水質工程課程設計》)組成的“理論教學—實驗教學—工程實訓”為一體的課程教學體系[4]。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將課堂上講授的理論知識與實際工程相結合,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精心制作給水處理和廢水處理廠的教學錄像,包含各種典型給/廢水處理工藝、技術、設備等,并介紹水廠運行的相關知識;二是實驗開放,鼓勵教師自主設計實驗驗教學裝置,如先后開發了“混凝試驗攪拌器”、“強化混凝沉淀實驗裝置”、“一體化sbr反應器”、“一體化mbr反應器”、“純凈水處理裝置集成”;三是建立穩定的生產實習基地,學校先后與光大(濟南)水務、濟南水業集團、濟南泉城水務等簽訂實習實訓協議,構建校企聯合人才培養模式。
廣泛應用先進教學手段,在教學中廣泛使用電子課件,通過網絡布置和收交作業;先后建設了:《建筑給水排水工程》、《水泵與泵站》、《水質工程學》、《給水排水科學與工程概論》、《水質工程學》、《給水排水管道工程》等專業課程網站,建立學生與教師互動的立體式教學平臺,滿足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實施的要求。
充分利用學校實驗室和學科平臺的設備資源和人力資源,形成了課內開放、課外創新和校外實踐三個創新能力培養實踐平臺,為創新型人才培養方案的實施提供條件。突出教學實驗、課程設計、實習、畢業設計(論文)等實踐環節,構建了基礎實踐體系、專業實踐體系和綜合實踐體系為框架的給水排水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強化實踐環節在創新型人才培養中的作用。
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將學生課外科技活動引入教學計劃,鼓勵專業教師指導學生的科技創新和社會實踐活動,在教學計劃中有科技學分或創造學分的要求,學生通過各種科技活動取得學分。學生先后在“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全國電子設計競賽、大學生數模競賽等一系列重要賽事中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本科教育與執業注冊師制度接軌,教學內容與給水排水設備師考試有機結合,如增加對技術標準的編制背景、條紋內涵的講解,促進教學質量提高,注重培養創新型、應用性、工程性、復合性特點的人才,著重培養學生綜合解決問題能力、技術創新能力、管理能力、工程意識和工程設計能力,以滿足經濟發展對高質量應用型人才的需求。
合理的評價機制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制度保障,把只注重結果的考核轉變為注重過程的考核,建立一套綜合評價體系,將學生的考試成績、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學生的實踐能力都納入評價體系中,進行綜合全面的考核和評價,鼓勵學生多讀參考文獻、開展自我設計型實驗、理論聯系實際。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升教師水平,一支高水平的教師隊伍是保證課程教學質量和培養人才的基礎。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良好的師資培訓機制:一是要以老帶新,促進青年教師成長。二是參加學歷、學位提升教育,拓寬理論素養。三是采取“內培”、“外訓”相結合的方法,提高實踐教學水平。如安排中青年教師到企業或高校進行實踐學習、培訓,組織行業專家及校內專業帶頭人對中青年教師進行專業知識及實踐技能的培訓等[5]。四是“工學結合、產學互動”,提高教師的社會實踐能力。目前教師隊伍90% 教師具有科研與工程設計工作背景,40% 教師獲得了給水排水設備師執業資格,保障了工程特色應用型人才培養措施的順利實施。
目前,工程特色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在我校給水排水工程專業的應用,明顯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學生先后多次獲省優秀畢業設計(論文),挑戰杯、社會實踐優秀服務隊,省級社會實踐優秀學生等表彰,畢業生考研率近30%,一次就業率在95% 以上,人才質量顯著提高。
另外,學生就業越來越多樣化,除了常規的建筑安裝公司、設計院等單位之外,部分選擇考公務員、自主創業以及出國深造等,同時也有積極獻身西部、奉獻邊疆的先進個人。通過對多家用人單位調查問卷反饋信息顯示,調查指標優良率達到了90% 以上,合格率達100%。畢業學生在工作崗位上,積極上進,遵守單位的規章制度,團結同事,集體意識強,履行崗位職責認真,動手能力強,上手快,后勁足,能適應、思路活、有創新,充分展現了建大學子的良好風貌,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同,社會信譽高。
[1]李永蒼,吳選忠,陳瑛.提升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生就業能力的調查與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0(8):67 -69.
[2]武道吉,陳淑芬,譚鳳訓,等.地方院校給水排水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設與實踐[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23(3):141 -143.
[3]劉國鋒,阮競蘭,徐雪萌.工程實踐教學組織模式的探索與應用[J].實驗室科學,2010(5):13-14.
[4]李梅,譚鳳訓,武道吉,等.給排水工程專業畢業實習模式的思考與實踐[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23(3):156-157.
[5]王志偉,鄒超英.應用型理工類本科人才創新教育的研究與實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11):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