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國,宋茜
(西北師范大學文史學院,甘肅蘭州730070)
重疊與否:對點和點開頭動詞的理據分析
李敬國,宋茜
(西北師范大學文史學院,甘肅蘭州730070)
現代漢語動詞重疊使用的規律需要從具體的動詞上面作更全面細致的考察分析。文章通過對現代漢語詞典中截取的30個動詞(含43個義項)的詳細分析,得出了以下認識:動詞重疊表現的動作行為都具有反復進行的性質;動詞重疊表現的動作行為基本是單純的動作行為;動詞重疊與動詞的語體風格存在能否適配的問題。
動詞;重疊形式;半重疊形式;語體風格
關于漢語動詞重疊形式問題的討論已經很多,如邵敬敏、吳吟(2000)就指出孟琮等編《漢語動詞用法詞典》所收2117個義項動詞中有958個標注可以重疊,但是他們認為還有182個義項動詞也可以重疊使用,卻沒有標注出來①見邵敬敏、吳吟《動詞重疊的核心意義、派生意義和格式意義》,載《漢語學報》2000年第1期(上卷)。。本文是對現代漢語詞典中的動詞及義項有無重疊形式的具體考察分析。為避免主觀性,我們考察分析的材料是從詞典中截取的連續排列的動詞和義項,即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寫的《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1]中動詞“點”和由“點”開頭的全部動詞(30個)及義項(其中“點”有10個義項,“點火”、“點名”、“點穴”和“點綴”各有2個義項)。我們依據詞典釋義,分析動詞的構成方式,借助互聯網搜索引擎廣泛搜尋重疊形式例句,深入探討動詞重疊與不重疊的理據。我們所做的個案研究是廣泛開展漢語動詞重疊使用狀況研究的開端性工作,也許在不很長的時間里,我們就能考察完現代漢語詞典中的全部動詞,那時將會有較充足的理由說明漢語動詞重疊形式使用的規律。義項是詞的使用表現,即詞的意義分項。一個詞只有一種使用表現的,即含一個義項,有多種使用表現的,即含多個義項。[2]對動詞有無重疊形式的考察需要按照義項進行,為了討論問題的方便,我們把詞典上的每一個詞及其義項都稱作動詞。本文討論的“點”和“點”開頭的動詞共有43個。我們按照詞典上給出的單音節字條“點”下的動詞義項順序來安排討論的次序,把符合相應義項的雙音節詞置于單音節動詞之后。
(1)點1(用筆加上點子:~一個點兒|評~|畫龍~睛)。③動詞后面小括號里面的文字來自《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對詞條的解釋。以下不再一一說明。(2)點睛(畫龍點睛的略語:~之筆)。(3)點評(評點;評論:佳作~|最后專家進行了精彩的~)。(4)點竄(改換(字句):經他一~,這篇文章就好多了)。(5)點厾(畫家隨意點染)。(6)點染(繪畫時點綴景物和著色,也比喻修飾文字:一經~,形象更加生動)。據詞典對動詞的釋義,“點1”等六個動詞都表行為。從詞的結構類型上看,“點1”為單音節詞,“點睛”是動賓結構復合詞,“點評、點竄、點厾、點染”都是并列結構復合詞。我們在互聯網上進行了廣泛搜索,發現這些動詞的重疊使用情況是:“點1、點睛、點評”有重疊形式。例如:在這些著作上圈圈點點,留下許多學習心得;(北大語料庫)①“北大語料庫”指北京大學語言研究中心語料庫。讓其他小字輩的畫畫龍身,然后,你再找個時間點點睛!(搜狗搜索);拍了幾張得意之作,發給大家點評點評。(百度搜索)而“點竄、點厾、點染”都沒有重疊形式。這些動詞能重疊與不能重疊的原因是什么呢?(1)“點1”表現的行為是具體的,用筆等工具圈點時,動作實際是在反復進行的,說“點點”符合行為自身的特征。“點睛”的“點”與“點1”相同,仍是用筆做的活動,動作可反復進行。“點睛”的重疊形式是“點點睛”,即所謂半重疊形式。[5]動賓結構動詞一般都是離合詞,能分離使用。[16]受動賓結構前后兩語素分開使用類推規律的影響,動語素像獨立的動詞一樣發生重疊,形成了動賓結構動詞的半重疊形式。“點評”的“點”表現的行為已經由具體變為抽象,與“評”同義,都是就某個事情或觀點做評論,也可說成“評點”。“評”和“點”都能獨立使用,均表達“點評”的意思。“點評”形成雙音節動詞后,詞義更為明確,使用也更加廣泛。雖然“點評”很難說像具體動作行為那樣顯示出反復進行的特征,但作為評論性的工作,一般要進行層層深入的分析,這讓“點評”表現出不斷向前發展、推進的特征,這種特征與具體行為的反復具相似性。“點評”行為與“點1”和“點睛”行為存在著內在的聯系,則能夠重疊是合乎事理的。(2)“點竄、點厾、點染”三個詞都沒有發現有重疊使用的例句。“點竄”由兩個動語素并列構成。“點”由品讀文章時在文字上面加點引申出“涂抹改易文字”②見李格非主編《漢語大字典》“點”字條。的意思,而“竄”也有改動文字的意思,如“竄改”。“點竄”是給文章做詞句方面的修改工作,從工作的性質上看,屬于反復進行的行為,因此,按理說這個詞符合重疊使用的條件。然而,“點竄”一般不會被重疊使用。因為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偶有出現也多為文白夾雜的表達,其語體色彩與重疊形式不相適配。文言或書面語體色彩常常影響動詞重疊形式的使用。[9]255-263“點厾”也是由兩個動語素并列構成。“點”一如上文“點1”義。“厾”在《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中解釋為:“用指頭、棍棒等輕擊輕點:~一個點兒|點~(畫家隨意點染)。”顯然,“點”和“厾”意義極為接近。但“點厾”并不是在畫紙畫布上簡單、反復畫幾個點兒,而是指一種特定的作畫方式。《辭源》的解釋是:“畫家畫花卉,先將花葉枝干,用墨細勾,再加渲染,稱勾染;隨筆點染,以成花葉,似不經意而繞生趣稱點厾。”當然,即便“點厾”不是簡單的反復畫點兒的行為,我們還是認為這種隨意點染的畫畫方式仍具反復進行的性質,也依然是有重疊使用的條件的。那么這個詞沒有重疊形式例句的原因還得歸結到語體色彩上面:“點厾”帶有明顯的繪畫專業詞語的性質,且有較重的書面語色彩。專業性且帶有書面語語體風格的詞語一般都不適合使用重疊形式。[11]425-460“點染”中“點”和“染”意義相關,《辭源》“點染”下的第一個義項就是“揮筆作畫”,并引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雜藝》為例證:“武烈太子(蕭子方)偏能寫真,坐上賓客,隨宜點染,即成數人,以問童孺,皆知姓名矣。”《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對“點染”的解釋說得也很具體。既然如此,“點染”應該也有重疊使用的條件。可是我們沒有發現“點染”重疊形式的例句。我們認為,“點染”一般不重疊使用的原因也在語體風格方面,這個表現揮筆繪畫的動詞兼具專業詞語和書面語語體的特點,不宜使用重疊形式。通過對“點竄”、“點厾”和“點染”的分析,我們認為,它們之所以不能被重疊使用的原因,不在于行為自身是否符合重疊形式客觀應有的理據,而在于動詞本身的語體特點,“點竄”、“點厾”和“點染”都顯得“文質彬彬”、書卷氣十足,這可能就是影響它們被重疊使用的主要原因。動詞重疊形式更適合口語表達的環境。
點2(觸到物體立刻離開:蜻蜓~水|他用篙一~就把船撐開了)。“點2”表現的行為只能是瞬間完成的,無反復進行性。且“點2”表現的是有特點的接觸過程,具描寫性,“蜻蜓點點水”和“他用篙一點點就把船撐開了”都是與事理不合的表達。“點2”沒有重疊形式。
點3(同“踮”)。“踮”在《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中解釋是:“抬起腳后跟用腳尖站著:他人矮,得踮著腳才能看見。也作點。”顯然,“點3”與“踮”同音同義。這兩個動詞都有重疊形式。例如:林雨肖點點腳把最后一個盒子也摞在上面。(百度搜索)“點3”表現的是具體且可反復進行的動作,使用動詞重疊形式符合事理。
(1)點4(頭或手)向下稍微動一動立刻恢復原位:他~了~頭)。(2)點頭(~兒)頭微微向下一動,表示允許、贊成、領會或打招呼:這種做法需經局領導~|他見我進來,點了下頭)。(3)點穴1(相傳是拳術家的一種武功,把全身的力量運在手指上,在人身某幾處穴道上點一下,就可以使人受傷,不能動彈)。(4)點穴2(一種按摩療法,用手指按壓患者的特定穴位)。(5)點擊(移動計算機鼠標,把鼠標指針指向要操作的地方并用手指按動鼠標上的按鍵)。(6)點射(用機關槍、沖鋒槍、自動步槍等自動武器進行斷續的射擊)。從詞典釋義看,“點4、點頭”表動作,“點穴1”等四個動詞表行為。從詞的結構類型上看,“點4”是單音節詞,“點頭、點穴1、點穴2”都是動賓結構復合詞,“點擊”是并列結構復合詞,“點射”是狀中結構復合詞。這些動詞的重疊使用情況是:(1)“點4”、“點頭”、“點穴1”、“點穴2”、“點擊”有重疊形式。例如:他點了點頭。(《現代漢語詞典》用例)然后互相點點頭,他們便離去了。(北大語料庫)扎一針,甚至有些連針都不扎,只是點點穴,立刻就能緩解癥狀。(百度搜索)為了家人的健康,您點擊點擊看一下啊。(百度搜索)“點4”表現的動作,不論是頭部還是手指的活動,都有反復進行的可能,因此適合使用動詞重疊形式。“點頭”是動賓結構離合詞,動語素“點”可重疊。“點穴1、點穴2”都是觸及穴位的活動,區別只是一個在武功一個在醫療。分析點穴活動的特征,或一觸即起,或按壓以待療效,似乎這類活動都不具反復性。但我們知道,動賓結構動詞重疊一般為半重疊形式,如“點穴”可重疊為“點點穴”。顯然動詞“點穴”的半重疊形式依據的僅僅是“點”的動作有反復進行的可能。“點擊”是由兩個意義接近的動語素并列合成的,“點”指手指的按動,“擊”是碰擊、敲擊的意思。“點擊”是手指頻繁作用于鼠標器的動作,適合使用重疊形式。(2)“點射”沒有重疊形式。“點射”是由“點”和“射”兩個動語素合成,“點”是手指扣動扳機時的間斷性的活動,做“射”的修飾性成分,“射”就是射擊。“點射”表達的是一類特定的射擊,與“單發”、“連發”有類義關系,是明顯的軍事專業用語,不宜使用重疊形式。
點5(使液體一滴滴地向下落:~鹵|~眼藥)。“點5”是單音節行為動詞,表現的是使所點之物慢慢進入要點入的去處,可反復進行,有重疊形式。例如:每寫半個多小時的樂譜,就要點點眼藥,休息片刻。(北大語料庫)
(1)點6(點播①:~花生|~豆子)。(2)點種(zhǒng)(點播種子)。(3)點播①(播種的一種方法,每隔一定距離挖一小坑,放入種子。也叫點種(zhòng))。(4)點種(zhòng)(點播①)。“點6”等四個動詞都表現行為。“點6”為單音節詞,“點種(zhǒng)”為動賓結構復合詞,“點播①、點種(zhòng)”都是狀中結構復合詞。它們重疊使用的情況是:(1)“點6”、“點種(zhǒng)”有重疊形式。例如:春天鋤鋤地,點點種,秋天收獲點,平時喂喂豬,幾個孩子生出來以后也不管,在土堆里爬來爬去。(百度搜索)“點6”的意義與“點5”很接近,區別在于“點5”表現使液體一類的東西慢慢地進入要點入的去處,點什么東西,不一而足;而“點6”表現的僅僅是使種子進入土地,情況比較單一。點種子的活動通常都是依次反復進行,適合使用重疊形式。“點種(zhǒng)”為動賓結構復合詞,表現為半重疊形式,“點種(zhǒng)”的“點”與“點6”同義。“點種(zhǒng)”是漢語詞匯雙音化的結果。(2)“點播①”、“點種(zhòng)”都沒有重疊形式。“點播①”、“點種(zhòng)”兩個復合詞的核心語素分別是意義相同的“播”和“種(zhòng)”,“點”僅起修飾作用,由表現行為轉變為表現方式,所以“點”不能重疊。而且“點播①”、“點種(zhòng)”通常也不指具體的播種行為,而是表達與“撒播”、“散播”等不同的播種形式,不宜使用動詞重疊形式。
(1)點7(一個個地查對:~名|~數|清~貨品)。(2)點名1(按名冊查點人員時一個個地叫名字)。(3)點卯(舊時官廳在卯時查點到班人員,叫點卯。現指到時上班應付差事)。(4)點驗(一件件地查對檢驗:按清單~物資)。(5)點收(接收貨物或財產時一件件地查點:按清單~)。“點7”等五個動詞都表現行為。從結構類型上看,“點7”為單音節詞,“點名1、點卯”為動賓結構復合詞,“點驗”為并列結構復合詞,“點收”為連動結構復合詞。這些動詞重疊使用的情況是:(1)“點7”、“點名1”、“點卯”和“點驗”有重疊形式。如:李主任當即抽出錢點了點,放進抽屜……。(百度搜索)拿上咱們的名冊點點名。(北大語料庫)家里小的都各自奮斗去了,偶爾來一次也是點點卯。(搜狗搜索)這是五千萬,勞煩您點驗點驗。(搜狗搜索)“點7”指具體核對相應對象的行為,通常情況下是要一個一個依次進行的,適合使用重疊形式。“點名1”屬于對人員進行的核對行為,能滿足重疊使用的要求。“點卯”也是點名,后出語素“卯”是時間名詞,指行為的時間,算賓語還是補語成分似乎都有道理,不過我們還是贊成看作賓語。類型相同的詞有“叫早”(賓館服務員早上電話提醒起床的說法)。這類詞的重疊形式與動賓結構相同,都是半重疊形式,如“點點卯、叫叫早”。與動補結構的重疊形式不同。“提高”是動補結構,只能說“提高提高”,不能說“提提高”(方言有“洗洗干凈”的重疊方式)。“點驗”由“點”和“驗”兩個動語素合成,在表現一個行為時,“查對”和“檢驗”是同時進行的,即邊點邊驗,反復進行,適合使用動詞重疊形式。(2)“點收”沒有重疊形式。“點收”雖然也是由兩個動語素合成,但所表現的行為有次序上的先后,即先點好,后接收。且“點收”行為不見得能反復進行,經過查對以后,接收的行為一次完成,“收”不具有反復性,不宜使用重疊形式。
(1)點8(在許多人或事物中指定:~菜)。(2)點將(舊時主帥對將官點名分派任務。現比喻指名要某人做某項工作)。(3)點名2(指名:~要你去)。(4)點播②(指定節目請廣播電臺、電視臺播送:聽眾~的音樂節目)。“點8”等四個動詞都表現行為。從結構類型上看,“點8”為單音節詞,“點將、點名2”都是動賓結構復合詞。“點播②”結構類型很少見,與并列結構不是一類,并列結構中的兩個語素或為同義聯合或為近義聯合或為反義聯合,但點和播不屬于其中任何一種;與狀中結構不是一類,直播、轉播為狀中結構,表示以直接方式播出或以間接方式播出,而點播不能說是以點的方式播出;與連動結構不是一類,連動要有共同的施事,但是點的施事是聽眾或觀眾,播的施事是電臺或電視臺,沒有共同的施事;與兼語結構不是一類,兼語有語法成分兼受事和施事,但是,點的受事是隱含的節目,播的施事只能是電臺或電視臺,節目不能做兼語,不能成為播的施事。“點播②”這個詞應該是從“聽眾觀眾先點節目,電臺電視臺根據聽眾觀眾要求后播出節目”這樣的復句壓縮而來,我們認為,依照復句結構類型把它叫做承接結構為好。[15]這些動詞重疊使用的情況是:(1)“點8”、“點將”、“點名2”有重疊形式。例如:希望大家幫我點點菜。(百度搜索)為什么不點點名呢?(百度搜索)“點8”表現行為比較具體,點菜或點節目,可以反復進行,適合使用動詞重疊形式。“點將”有時可能表現一次活動,但是也可能表現經常性的活動,具有反復性。“點名1”可能是要點一個人的名,也可能是要點幾個人的名,有反復性,適合使用動詞重疊形式。(2)“點播②”沒有重疊形式。“點播②”由“點”和“播”兩個動語素合成,已如前面分析,在這個詞里面點的意思和播的意思都是獨立存在的,先點后播,表現的是比較復雜的行為。一般來說,動詞重疊適用于表現的動作行為相對單一和不復雜的單音節動詞和并列結構動詞。[3]動賓結構動詞之所以會出現半重疊形式,可能就是因為前出動語素表現的是單純的動作或行為。主謂結構、狀中結構、連動結構、兼語結構、補充結構所表現的行為都有復雜的一面,因此一般都不適合使用重疊形式。[12]93-97承接結構表現的情況更復雜,這可能也是這類動詞一般沒有重疊形式表現的原因。
(1)點9(指點;啟發:一~就明白了)。(2)點題(用扼要的話把談話或文章的中心意思提示出來)。(3)點撥(〈口〉指點1:他很聰明,一~就通)。(4)點化(道教傳說,神仙運用法術使物變化。借指僧道用言語啟發人悟道。泛指啟發指導)。(5)點明(指出來使人知道:~主題)。(6)點破(用一兩句話揭露真相或隱情:事情不必~,大家心照不宣算了)。(7)點穿(點破:~要害)。“點9”等七個動詞都表現行為。從詞的結構類型上看,“點9”是單音節詞,“點題”是動賓結構復合詞,“點撥”是并列結構復合詞,“點化”是兼語結構復合詞,“點明、點破、點穿”都是動補結構復合詞。這些動詞的重疊使用情況是:(1)“點9”、“點題”、“點撥”、“點化”有重疊形式。例如:對寫手們的作品評一評,點一點。(有道搜索)我就忽略不講了,只是點點題,……(有道搜索)我是誰并不重要,我可以點撥點撥你,讓你這個孩子迷途知返。(百度搜索)關于經濟適用房,有明白的進來點化點化!(百度搜索)“點9”表現的是解說性質的活動,可反復進行,有重疊形式。“點題”指通過對題目的要點進行說明從而啟發別人對題目的理解,前出語素“點”與“點9”意義接近,整個詞按動賓結構半重疊形式重疊。“點撥”由兩個都可以獨立成詞的動語素聯合構成,與“點9”同義,適合使用重疊形式。“點化”本義指神仙運用法術使物變化的行為,后來泛指啟發、指導。在后來的意義上,后出語素“化”基本失去作用。兼語結構雖常表現復雜行為,但是,“點化”表現指導、指點常用意義時,“化”無實意,因此,這個動詞所表現行為已經去繁歸簡,適合重疊使用。[10]9-19(2)“點明、點破、點穿”都沒有重疊形式。這幾個詞的前出語素“點”都表示“針對事情或問題提出看法”,與“說明、說破、說穿”比較不難看出,“點”的意思接近于“說”,不過語義比“說”顯得重一些。后出語素“明、破、穿”都有補充說明的作用,依據次級謂語理論,[4]可以說,它們實際都起述謂“點”的受事對象的作用。“點明、點破、點穿”三個詞表現的都是較復雜的行為,即表現得不僅是“針對事情或問題提出看法”,還表示“事情或問題”在被“點”之后顯現出的或“明”或“破”或“穿”的狀態。我們認為,一個動詞所表現行為的復雜程度是影響動詞重疊使用的一個重要原因。但是,也需要注意動詞重疊具有很強的類推性,[7]44-51在類推機制的作用下,表現復雜行為的動補結構動詞也不是絕對不能重疊使用的,語感上我們有時也能接受“把事情點破點破”一類的說法。“提高”一詞也是動補結構復合詞,就有重疊形式:我的雅思聽力較差,有什么好的方法提高提高啊?(百度搜索)從語言現實生活中看,動補結構復合詞重疊使用的數量遠沒有并列結構、動賓結構復合詞那么多,但是,從發展的角度上看,動詞重疊形式的表現力很強,動補結構動詞使用重疊形式的用例可能會越來越多。
(1)點10(引著火:~火|比喻義:老李是火暴性子,一~就著)。(2)點火1(引著火;使燃料開始燃燒:上午七點整,火箭發動機~)。(3)點火2(比喻挑起是非,制造事端:煽風~)。(4)點燃(使燃燒;點著(zháo):~火把)。“點10”等四個動詞都表行為。從詞的結構類型上看,“點10”為單音節詞,“點火1、點火2”是動賓結構復合詞,“點燃”是兼語結構復合詞。這些動詞的重疊使用情況是:(1)“點10”、“點火1”、“點火2”有重疊形式。例如:現在要起來,惟恐著涼,先點點火燒幾片云銜接天跟湖。(北大語料庫)點點火,那火焰就躥起來使他無畏寒冷和寂寞。(北大語料庫)看別人吵架,旁邊煽煽風,點點火,有趣?(搜狗搜索)“點10”表使物體燃燒的行為,從事理上說,要讓物體燃燒可能一次做到,也可能需反復才能成功,適合使用重疊形式。“點火1”表現具體的行為,“點火2”表現抽象的行為,意義都與“點10”相同,兩個詞都是動賓結構,均表現為半重疊形式。(2)“點燃”沒有重疊形式。“點燃”不僅表現“點”的行為,還表現被點的物體出現“燃燒”的狀態,所表現行為比較復雜,不適合使用重疊形式。
《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點”單字條下沒有總結出同“墊”的義項,所以“點饑”和“點補”單列討論。(1)點饑(稍微吃點東西解餓:吃點兒餅干~)。(2)點補(〈口〉吃少量的食物解餓:這里有餅干,俄了可以先~~)。“點饑”和“點補”都表行為,前者為動賓結構復合詞,后者為并列結構復合詞,兩個詞都有重疊形式。例如:不如你也吃些薯片點點饑?(百度搜索)每日早晚出現在街頭,清晨賣的是早點,午后為人們在晚餐前“點補點補”。(百度搜索)“點饑、點補”中的“點”應該是“墊”的意思,表示填補之義。在口語中好像“墊饑、墊補”比“點饑、點補”還要更常見一些。下面是“墊饑、墊補”的例句:因此許多父母都會給孩子一些零花錢,讓他們在回家路上買一些點心先墊墊饑。(百度搜索)便客氣地請人家:“你墊補墊補,飯不好,別餓著。”(百度搜索)“點饑”是由動語素“點”和“饑”合成的復合詞,意思是通過吃一些食物達到緩解饑餓的目的,“點”表墊補行為,可以反復進行,適合使用重疊形式。整個動詞有半重疊形式。“點補”由兩個動語素并列合成,與“點饑”的“點”同義,隱含緩解饑餓的目的,適合使用重疊形式。
《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1]《凡例·詞類標注》中說:“單字條目在現代漢語中成詞的標注詞類,不成詞的語素和非語素字不做任何標注。“點綴”中的“點”是不成詞的語素,所以,在詞典中“點”字條下直接列出不標詞類的“點綴”一詞,并給出“點染”“裝點”“點景兒”(點綴景物,應景兒)等詞輔助說明“點”的含義。雙音節動詞“點綴1、點綴2”單列討論。(1)點綴1(加以襯托或裝飾,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蔚藍的天空~著朵朵白云)。(2)點綴2(裝點門面;應景兒;湊數兒)。“點綴1”和“點綴2”都是并列結構復合詞,都有重疊形式。例如:為討老人們喜歡,為應付兒女們的質問,她必須好歹的點綴點綴;若光是她自己,不過年本是無所不可的。(北大語料庫)為慶祝“收回”租界的盛典,敵人這一方面,似乎也大可演一次戲來點綴點綴,(北大語料庫)“點綴1”表現的行為比較具體,像前一例句,實際就是布置環境的意思,這樣的行為具有反復進行的特點,適合使用重疊形式;“點綴2”表現的行為比較抽象,實際上是用“演一次戲”來裝扮“慶祝‘收回’租界的盛典”的形式,是“點綴1”的比喻引申,與“點綴1”表現的行為有內在的一致性,適合使用重疊形式。
第一,動詞重疊與動詞表現的動作行為具有反復進行的性質具有統一性。如“點2”表現的行為不具有反復進行的性質,就不能使用重疊形式。動作行為反復進行的性質也包括動詞表現出的動作行為具有發展變化的屬性,如“點評”有發展變化的屬性,因此可以重疊。第二,動詞重疊與動詞表現的動作行為是否單純有很大關系。單音節動詞和并列結構動詞表現的動作行為都比較單純,因此,一般都有重疊形式;而狀中結構(點射、點播①、點種(zhòng))、承接結構(點播②)、動補結構(點明、點破、點穿)、連動結構(點收)、兼語結構(點燃)動詞,表達的都是比較復雜的行為,一般都不能使用重疊形式。動賓結構動詞也不表達單純的動作行為,但是,動賓結構動詞的離合性使得前出語素有機會表現單純動作行為,因此有半重疊形式。第三,動詞重疊與動詞的語體風格有能否適配的問題。“點竄、點厾、點染”盡管所表現行為具有反復進行的性質,符合動詞重疊使用的條件,但是,由于這些詞書面語體風格濃郁,一般仍不能重疊使用。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Z].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2] 王力.中國語法理論[M].北京:中華書局,1954.
[3] 朱德熙.語法講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4] 呂叔湘.漢語語法論文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5] 李珊.動詞重疊式研究[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
[6] 伍和忠.“嘗試”“經驗”表達手段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7] 何融.略論漢語動詞的重疊法[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62,(1).
[8] 王還.動詞重疊[J].中國語文,1963,(1).
[9] 李人鑒.關于動詞重疊[J].中國語文,1964,(4).
[10] 劉月華.動詞重疊的表達功能及可重疊動詞的范圍[J].中國語文,1983,(3).
[11] 王希杰,華玉明.論雙音節動詞重疊性及其語用制約性[J].中國語文,1991,(6).
[12] 趙新.動詞重疊在使用中的制約因素[J].語言研究,1993,(2).
[13] 朱景松.重疊式的語法意義[J].中國語文,1998,(5).
[14] 李宇明.動詞重疊的若干句法問題[J].中國語文,1998,(2).
[15] 李敬國.現代漢語動詞重疊式的語法意義研究解析[J].甘肅社會科學,2002,(1).
[16] 王彬.離合詞研究綜述[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4).
[17] 楊平.動詞重疊式的基本意義[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3,(5).
[18] 陳立民.論動詞重疊的語法意義[J].中國語文,2005,(2).
H146.1
A
1672-0040(2012)01-0075-06
2011-12-02
李敬國(1957—),男,河北唐山人,西北師范大學文史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漢語言文字學研究。
②動詞后的數字代表該動詞在詞典中的義項序號,以下不再一一說明。
①標在單詞后面的帶圓圈的數字代表該單詞有同音詞。數字不同,顯示同音詞的區別。以下不再一一標注。
(責任編輯 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