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維
(湖南科技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0)
“孝”作為一種倫理觀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孟子,孔子,荀子皆有關于孝的論述,并于秦漢之際成書《孝經》。其內容可用十二個字概括,即:敬親、奉養、伺疾、立身、清諍、善終。
(1)傳統孝觀念中的“養親、敬親”具有普世價值。孝的基本含義就是“善事父母”,養親就是保證父母物質需要的供養,子女在幼小時受到父母的撫養和教育,而當父母年老體衰喪失勞動能力時,子女則有贍養、扶助和報答父母養育之恩的社會責任。對于贍養父母僅僅有養身不夠,更重要的是在贍養的過程中體現出“敬”,每個人生下來都離不開父母親人的養育,在這種養育的親密關系中,必然會自然地形成子輩對父母親人的愛戴,尊敬之情,父母是自己生命所由,也是一切人際關系中最自然、最親密的關系。很難想象一個人連給自己生命的父母都不愛不敬,怎么能對他人、社會、國家奉獻出愛心?怎么會有健全的人格?傳統孝道中所講的“養親、敬親”思想在任何人類社會中都具有普遍適用性,所以是人類社會的一種永恒價值。
(2)孝觀念中的“親親、敬長”有利于調整人際關系,維護社會穩定。在古人看來,一切人際關系均是基于孝而產生的。中國傳統社會重視家庭,在家庭中又首重父子關系,調節父子關系的道德規范就是儒家提倡的“孝”。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論語學而》);孟子則說:“內則父子,外則君臣,人之大倫也”(《孟子公孫丑下》)。通過父子關系直接體現子孫與祖宗的關系。兄弟關系也是因為雙方均是父母所生,我們敬重父母,也應該敬重由父母創造的生命。夫妻關系也是為了延續宗族的生命而得以建立的,家族、宗族、親戚等關系都是基于血緣關系而發生的。師生關系是指的精神關系,老師是精神生命之所出,因而古代社會強調對待師傅要向對待父親一樣。朋友關系一樣是由精神或文化的關系而產生的,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論語顏淵》)。我們求友的目的就是借助朋友之力來充實精神生活和文化需求,因此,友道實為師道的擴大,中國的師友關系一樣是導源于孝道的。如此看來,孝道是中國文化與社會歷史橫向延伸的根據與出發點,是貫穿天、地、人、己、子、孫的縱向鏈條。
從精神機制上看,儒家文化就講究一個“推”字。提倡孝道要推及于人,要行忠恕之道,如果將對父母之愛,對兄長之尊重精神推及于人,那一定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梁惠王上》),這樣將和睦九族,以親鄉里,而且會以君為父而忠君,以民為本而愛民,由追祖宗而愛祖國,以師為父而尊師,以長老為父兄而敬老尊長等等,從而處理好一切人際關系。如果全社會范圍內的人都做到了“親親”,“敬長”,那么整個社會的穩定效果便可想而知了。
(3)統孝觀念中的“立身揚名”之孝造就了許多忠君愛國杰出的英才。“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孝經開宗明義章》)。立身然后方可言孝。而中國古代的“立身”,不外乎“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這三者之間雖有區別,但總體看來,都已不再是局限于家庭內伺候父母的范圍,而是一種社會的事業。眾所周知,儒家對“立身”最為關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儒家始終不移的追求。儒家修身的目的也在于治平,在此意義上,立身之孝就會導致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國事關懷。傳統孝觀念強調對父母的遵從,因而父母教誨的權威性在古代社會是不容置疑的,其影響是終身的。這樣的例子有很多,如岳飛的母親為勉勵他英勇抗金,在岳飛背上刺“精忠報國”四字的故事家喻戶曉,感人至深;楊家將滿門精忠報國,前赴后繼,正是由于佘老太君夫婦的淳淳教誨與榜樣示范;漢代的司馬遷為了了卻父母的宿愿,寧可承受著沉重的打擊而隱忍茍活,完成了其父尚未完成的《史記》。由此可見,傳統孝道也為社會造就了許多杰出的英才,他們為國家,為人民所創造的業績,正好也說明了在古代社會中親親的愛國可能,
(1)修身養性。從個體來講,孝道是修身養性的基礎。通過實踐孝道,每個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則,失去孝道,就是失去做人的最起碼的德性。儒家歷來以修身為基礎,在今天,倡導孝道,并以此作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養的重要內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融合家庭。從家庭來說,實行孝道,可以長幼有序,規范人倫秩序,促進家庭和睦。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穩定則社會穩定,不穩定則社會不穩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視家庭的作用,強調用孝道規范家庭。在新時代,強調子女尊敬和贍養老年父母具有同樣重要的作用。
(3)報國敬業。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導報國敬業。在封建時代,君與國有時候是同一意思。據此,儒家認為,實行孝道,就必須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達于至高無上的國君。雖然其對國君有愚忠糟粕,但蘊藏其中的報效國家和愛國敬業的思想則是積極進步的。
(4)凝聚社會。儒家思想產生于亂世。孝道的思想可以規范社會的行為,建立利益的一些制度,調節人際關系,從而凝聚社會,達到天下統一。客觀地講,孝道思想為封建社會維持其社會穩定提供了意識形態,為中國的統一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5)塑造文化。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于諸子百家,歷代都損益變化,但孝道的思想和傳統始終引領著幾千年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方向。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經久不衰,成為古代世界文明延續至今的唯一古文明,其根本原因也在于孝道文化。
進入現代社會,我國社會結構正在轉型過程中,社會老齡化現象對孝道研究提出了新課題,我國推行計劃生育政策,出現大量獨生子女,子女有贍養父母的義務,新型家庭一對夫婦要照顧兩對父母,傳統觀念規定的某些孝道行為規范,今天的子女難以照辦,當前社會保證制度尚不完善,無論父母或者子女,家庭仍然起著安全港灣的作用。也正是在新形勢下,中華民族的華夏兒女給孝道賦予了新的含義。
(1)孝道表現為回報父母及長輩。現在越來越多的子女沒有和父母居住在一起,但是也總會抽出時間看望父母,將父母和長輩的養育之恩銘記在心。
(2)孝道成為了情感的現實表現。2012年7月13日,北大校長周其鳳回湖南瀏陽為其母親慶祝90大壽,拜壽時當場跪在母親膝前,說:“母親80的時候,由于工作的原因,我沒能回來陪您,對不起!您90大壽,我一定要回來陪您!”周其鳳含淚哭訴,最后母子二人抱頭流淚,現場圍觀的群眾也被這一場景所感動,有的鼓掌,有的跟著默默流淚……男兒膝下有黃金,一生只跪天地與父母,男人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情深處,北大校長跪母拜壽,抱母流淚,是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更是現代社會孝道的演繹。
孝道沒有文字之分,沒有民族之別,沒有信仰之異,沒有國界之區,沒有時空之限。它是人們靈魂的核心,是做人的根本,是人類生命共同的大道,更是宇宙生生不息的原動力!今天,人們對孝道的理解和詮釋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新形勢,幾千年傳承下來的孝道觀念,深入到千家萬戶中,需要從理論實踐進行再認識,這一課題關系社會長治久安,更關系到民族興衰,只要群策群力,假以時日,深入研究,必有豐厚的成績。
[1](晉)郭璞.爾雅[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2]胡平,陳美蘭,孝經[M].上海:中華書局,2007.
[3]張燕嬰.論語學而[M].上海:中華書局,2006.
[4]楊伯峻.孟子 公孫丑下[M].上海:中華書局,2008.
[5]張曉琳.論語顏淵[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6]陳愛平.孝說[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7.
[7]檀作文.顏氏家訓[M].上海:中華書局,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