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醫藥大學(100029)王燕平
辨寒、熱是中醫八綱辨證中辨別疾病性質的兩綱。寒、熱是概括機體陰陽盛衰的兩類證候。寒證是指機體感受寒邪的實寒證或陽氣不足所表現的虛寒證候,熱證是機體感受熱邪的實熱證或陰液不足,陽氣偏盛所表現的虛熱證候。寒熱證候除實寒、實熱、虛寒、虛熱外,在臨床上還存在陰盛隔陽于外的“真寒假熱”證及陽盛隔陰于外的“真熱假寒”證,《內經》“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即指這兩類證候。寒熱真假是當機體陰陽出現嚴重的偏盛偏衰時產生的,盛而雄踞于內者為疾病的本質,衰而被拒于外者則是疾病的假象[1]。
對于寒熱真假的辨別,歷代醫家根據對患者癥狀、體征的仔細觀察,提出了不同的辨識方法。如《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曰:“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近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即通過病人是否欲近衣被,以辨別太陽病的真假寒熱。總之,患者盡管以假寒或假熱之癥為主,但總有真熱或熱寒之象顯現,因此,只要醫者細心診察,四診合參,是可以辨識出真假的。
寒熱辨證是確立治療原則的一個重要依據,《素問·至真要大論篇》曰:“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提出了治療寒證、熱證的總原則,又適用于指導“陽盛則熱,陰盛則寒”的實熱證和實寒證的治療,即熱證要用寒涼的方藥治療,寒證應使用溫熱方藥進行治療。在針灸治療方面,《靈樞·經脈》篇明確指出了應用針灸治療寒證、熱證的治療原則及操作方法,即“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靈樞·九針十二原》進一步解釋說:“刺諸熱者,如以手探湯”,“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現結合實例,詳述針灸對真寒假熱證的治療。
現病史:患者,女,45歲,2012年5月22日初診,主訴:“頭痛如裹,伴熱氣上沖感2個月。”患者平素膽小易驚,情緒變化時常出現呃逆,腰腹部怕冷喜曖,腰部酸軟不挺,手足熱,冬日覆被而寐時,手腳喜置于被外。2007年查體發現膽囊息肉。1年前因出現進食油膩易致呃逆,小便色黃,在某院中醫消化科就診,診為“濕熱證”,給予消炎利膽片、加味逍遙丸、紅花清肝十三味顆粒、十味蒂達膠囊及四妙丸等藥物治療5個月,上述癥狀時有時無,時輕時重。癥狀較重時患者則自服清熱利濕藥物,期間曾到中醫腎內科就診,醫生給予右歸丸、烏靈膠囊治療,但患者未服用。2012年春開始出現頭痛如裹,自覺有濕熱之氣自腹中上沖,眼睛昏朦,眼皮沉重,眼角分泌物較多,同時自覺腰部發涼,自服牛黃清心丸,癥狀無減輕。刻下癥:前額、眉棱骨部重痛,按揉額頭部,則呃逆頻頻出現,自覺濕熱之氣自下腹上沖至喉及面,面熱而顴赤,額部汗出,瞼重不欲睜,手足熱,腰腹部涼,不喜油膩、生冷飲食,大便粘,小便利。舌體偏大,舌質暗紅,苔中、后部白膩。寸、關脈滑略數,尺脈沉細。
辨證分析:火性炎上,主升主散,患者刻下癥見面熱顴赤、額頭汗出,自覺濕熱之氣上沖,手足熱,舌質暗紅為火熱升騰外散之象;寸關脈滑數,數為熱證的主脈,滑脈為腠理開泄,津液流通之征;濕性重著、粘滯,患者大便粘,眼皮沉,不欲睜目,苔中、后部膩為脾胃運化失職,體內水濕停滯所致,以此為依據可見,濕、熱之象似乎明顯。
但除以上濕、熱之象外,再根據患者的癥狀可知,腎陽不足是本病例的本質。
沖脈起于少腹之內胞中,與足陽明、足少陰經相并循腹而上行,《素問·骨空論》云:“沖脈為病,逆氣里急”,下焦腎陽不足所內生的寒邪,可脅迫陽氣挾濕沿沖脈上行,故患者自覺濕熱之氣自腹中上沖,沖氣上逆動膈則出現呃逆;額頭、眉棱骨為足陽明胃經循行分布部位,沖氣沿胃經上逆沖頭,則見額頭、眉棱骨處重痛。
治療經過:治療以溫補脾腎,理氣降逆為法。首次治療取腎俞、三焦俞、關元、陰陵泉、上巨虛、下巨虛。諸穴常規進針、行針、得氣。腎俞、三焦俞、關元毫針補法加艾柱灸;陰陵泉毫針補法;上巨虛、下巨虛毫針瀉法。在進針及手法操作時,患者均出現呃逆,留針40分鐘,期間仍有呃逆,并伴矢氣。起針后患者頭痛消失,僅微遺沉重感。治療見效不更方,繼遵前法治療,每周1次,治療8次后,患者僅在情緒變化時偶見呃逆,其他癥狀如膽小易驚、腰腹怕涼、濕熱之氣上沖感等逐漸消失,食油膩食物已不再出現呃逆。舌質暗紅有改善,苔薄白略膩,脈較前明顯平和。停止治療,同時囑患者調攝情緒,慎食生涼油膩,不要擅自服用清熱祛濕等涼性藥物。
討論:本病例患者平素腰腹部怕冷喜曖,腰部酸軟不挺,為腎中陽氣不足,寒氣內生之征象;當情緒變化時,常出現呃逆、手腳發熱喜涼,為腎虛失于攝納,陽氣為寒氣所迫,浮于上、隔于外的表現。當患者因膽囊息肉,進食油膩食物出現呃逆及小便黃就診時,因接診醫生未識腎虛內寒之本,誤診為濕熱證,給予過多寒涼之藥,雖可暫時將隔于外之熱清除,但同時也進一步損傷了脾腎陽氣,造成脾虛失運,濕濁內生,腎中陽氣被傷,內生寒邪脅迫陽氣外出。《靈樞·逆順肥瘦》中有記載沖脈“注少陰之大絡,出于氣街(氣沖穴)”并與足陽明、少陰相并而上行,因此,沖脈的功能與腎和胃關系密切。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中說:“肝腎內損,延及沖任奇脈”,故當腎中陽氣被寒邪所迫,會經由沖脈上逆,裹挾濕濁之氣循胃經上達額頭及眉骨處,因而出現額頭沉重疼痛,面赤,汗出等假熱之象。
在明辨寒熱真假的基礎上,取適當穴位給予治療,同時根據《靈樞·海論》所載“沖脈者,為十二經之海,其輸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虛之上下廉。”取足陽明胃經穴上巨虛、下巨虛施以瀉法,以引沖逆之氣下降。由于辨證準確,選穴恰當,故很快見效。
《內經》將治療有過失歸結為醫生“精神不專,志意不理,外內相失,故時疑殆”。通過以上病例的治療,可以看到對于真寒假熱證的針灸治療,宜遵循“治病求本”的治療大法,取穴以補腎扶陽為要,毫針補法配合艾灸,同氣相求,以熱引熱,同時取下肢相關之穴,在培補元陽的同時,引浮散之火歸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