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金磊+羅永寶+宣守松+何天峰+陶善平
摘要:目的觀察毫針配合隔附子灸治療氣血虧虛型頭痛的臨床療效。方法將72例氣血虧虛型頭痛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隨機分為綜合組與毫針對照組各36例。2組均取風池、中脘、氣海、足三里、脾俞為主穴,綜合組采用毫針配合隔附子灸治療,毫針組采用毫針針刺,共治療3個療程。觀察2組患者的綜合臨床療效和VAS疼痛評分。結果綜合組總有效率為94.4%,而毫針對照組總有效率86.1%,綜合組療效優于毫針對照組(P<0.05);同時毫針配合隔附子灸治療后能消除頭痛或明顯減輕頭痛的發作程度、減少發作持續時間和降低發作頻率。結論毫針配合隔附子灸是治療氣血虧虛型頭痛的一種較好方法,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毫針;隔附子灸;氣血虧虛;頭痛
中圖分類號:R245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4)03-0049-02
頭痛是臨床常見的一種自覺癥狀,在針灸科的門診中有較大一部分的病人患有頭痛病,該病癥已嚴重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頭痛在中醫中屬于“頭風”范疇。通過在相應穴位上針刺,可以疏通經絡、調理氣血、化瘀止痛。隔附子灸可以溫腎助陽、補益氣血、調理臟腑、濡養腦絡而止痛。筆者近3年里運用毫針配合隔附子灸治療了36例氣血虧虛型頭痛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研究對象所有病例均為2011年3月—2013年5月的本院針灸科門診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隨機分為綜合組和毫針對照組,各36例,其中綜合組男11例,女25例,年齡為16歲~57歲,病程最短為3個月,最長為11年;毫針對照組男13例,女23例,年齡為18歲~58歲,病程最短為2個月,最長為10 a。經統計學分析:2組患者性別、年齡、病情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中“頭風”的診斷:①頭痛部位多在頭部一側額顳部或前額、巔頂、后枕部,或左右輾轉發作,或呈全頭痛。頭痛的性質多為跳痛、刺痛、脹痛、隱痛,或頭痛如裂等。頭痛每次發作可持續數分鐘、數小時、數天,也有持續數周者;②隱襲起病,逐漸加重或反復發作;③做各種相應檢查,以明確頭痛的病因,排除腦部器質性疾病。
1.3納入標準①符合以上標準中“頭風”的診斷和氣血虧虛型辨證分型頭痛病例的診斷;②年齡大于16歲、小于60歲。
1.4排除標準①不符合診斷標準和納入標準者;②經頭顱CT檢查為顱內占位性病變者;③病人使用藥物治療和其它療法;④病人不能接受針刺或隔物灸治療的;⑤不能堅持完成療程的患者。
2治療方法
2.1器具毫針選用華佗牌針灸針,規格分別為1寸(0.25×25 mm)、1.5寸(0.3×40 mm)。艾絨選用漢醫牌甲級艾絨。
2.2綜合組取穴:主穴:風池、中脘、氣海、足三里、脾俞;隨證(癥)配穴:前頭痛:頭維、上星、解溪、至陽;巔頂痛:四神聰、大椎、天柱、行間、涌泉;側頭痛:率谷、俠溪、陽陵泉、太陽、丘墟;后頭痛:天柱、束骨、頸夾脊[2]。操作:風池穴用1.5寸毫針朝鼻尖方向刺0.5~0.8寸;頭部其它穴位用1寸毫針平刺0.3~0.5寸;頭部之外其它穴位用1.5寸毫針針刺。胸背部穴位均淺刺,勿深。所有穴位均采用提插捻轉補法得氣后留針30 min。針刺完畢再隔附子餅灸氣海、足三里、脾俞。用生附子研末拌黃酒和成餅,直徑略大于1 cm,厚0.4 cm,中間用針扎數孔,置于穴位上,再以直徑和高均為1 cm的艾炷放于附子餅上,點燃施灸。每穴灸三壯,隔日1次,10次為1療程。療程結束休息4~5 d。共治療3個療程。
2.3毫針對照組所選穴位、操作、療程均同綜合組中毫針針刺治療。
3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用率或構成比表示。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4觀察指標
采用VAS疼痛計分法評定。VAS疼痛計分法是一種國際上通用的、公認的視覺模擬評分法,患者在一個10 cm的視覺量尺上對臨床癥狀進行自我評價,0代表沒有任何疼痛不適,l0代表疼痛難以忍受,所得到的自我評價得分,即VAS評分。
5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5.1療效標準參照《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1]中“頭風”的療效評定標準:治愈:頭痛消失,各項實驗室檢查結果正常;好轉:頭痛減輕,發作時間縮短或周期延長,實驗室檢查有改善;未愈:頭痛癥狀及血壓等無變化。
5.2治療結果見表1。
6討論
中醫學認為:“腦為髓之?!?,其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主要依賴肝腎精血濡養及脾胃運化水谷精微輸布于頭部。若氣血虧虛,精血及水谷精微不能上榮于頭,致使腦??仗?,引起頭痛。
艾葉苦辛,生溫、熟熱,屬純陽之性。以其辛能發散,苦能泄熱,溫能行氣活血,熱能勝寒,又因其氣味芳香,可升可降,善通諸經,啟閉開竅,行血中之氣、氣中之滯。而附子辛溫大熱,行十二經脈,走而不守,達皮毛而除表寒,內達臟腑而溫冷痛,具有溫陽益氣,散寒止痛的功效[3]。溫熱效應是艾灸療法最為主要的因素之一,但艾灸療法的作用并不僅僅是藥物作用和溫熱刺激的簡單疊加,而是其相互作用、相互補充的結果。艾燃燒時,在產生溫熱刺激及光輻射的同時,也使艾燃燒生成物得以生成[4]。隔物灸主要通過熱傳導和熱輻射完成從間隔藥物到穴位皮膚的傳熱過程[5]。隔附子餅灸,結合艾葉、附子二者的功效,再加上艾絨燃燒時的溫熱刺激和諸因素的綜合作用,可以溫腎助陽、補益氣血、調理臟腑、濡養腦絡而止痛。
艾灸療法以經絡腧穴為作用部位,經絡腧穴的作用不容忽視。主方中,風池為膽經、三焦經和陽維經之會,位于頭部,可疏調頭部氣機而止頭痛;中脘為胃之募穴,臟之會,可以調理臟腑;氣海可以溫補元氣;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之下合穴,也為保健要穴,可以補益氣血;脾俞為背腧穴,可以調理脾胃,健脾益氣。諸穴合用,可以調理脾胃,補益氣血,疏通經絡,共湊止痛之功。
本研究通過對毫針配合隔附子灸治療與普通毫針針刺治療進行療效觀察和比較,結果顯示:毫針對照組治愈率為47.2%,總有效率為86.1%;綜合組治愈率為75.0%,總有效率為94.4%,經過統計學分析,治療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由此可見,毫針配合隔附子灸治療氣血虧虛型頭痛療效較毫針針刺療效更優,是治療氣血虧虛型頭痛的一種較好方法。但鑒于本研究的樣本量還不夠大;病人在治療期間的生活習慣、所處環境和心理等方面還存在較大差異,因此有待于今后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YZ/T001.1-009.1-94.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S].
[2]田文海.新九針火針療法[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227.
[3]孫奎,楊永暉,周忠良,等.隔附子餅灸治療肝腎不足型膝骨關節炎的臨床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08,27(4):9-10.
[4]許煥芳,趙百孝.艾灸療法作用機理淺述[J].上海針灸雜志,2012,31(1):6-9.
[5]魏建子,沈雪勇,丁光宏,等.隔物灸溫熱刺激的作用途徑與機理分析[J].中國針灸.2007,27(5):391-393.endprint
摘要:目的觀察毫針配合隔附子灸治療氣血虧虛型頭痛的臨床療效。方法將72例氣血虧虛型頭痛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隨機分為綜合組與毫針對照組各36例。2組均取風池、中脘、氣海、足三里、脾俞為主穴,綜合組采用毫針配合隔附子灸治療,毫針組采用毫針針刺,共治療3個療程。觀察2組患者的綜合臨床療效和VAS疼痛評分。結果綜合組總有效率為94.4%,而毫針對照組總有效率86.1%,綜合組療效優于毫針對照組(P<0.05);同時毫針配合隔附子灸治療后能消除頭痛或明顯減輕頭痛的發作程度、減少發作持續時間和降低發作頻率。結論毫針配合隔附子灸是治療氣血虧虛型頭痛的一種較好方法,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毫針;隔附子灸;氣血虧虛;頭痛
中圖分類號:R245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4)03-0049-02
頭痛是臨床常見的一種自覺癥狀,在針灸科的門診中有較大一部分的病人患有頭痛病,該病癥已嚴重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頭痛在中醫中屬于“頭風”范疇。通過在相應穴位上針刺,可以疏通經絡、調理氣血、化瘀止痛。隔附子灸可以溫腎助陽、補益氣血、調理臟腑、濡養腦絡而止痛。筆者近3年里運用毫針配合隔附子灸治療了36例氣血虧虛型頭痛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研究對象所有病例均為2011年3月—2013年5月的本院針灸科門診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隨機分為綜合組和毫針對照組,各36例,其中綜合組男11例,女25例,年齡為16歲~57歲,病程最短為3個月,最長為11年;毫針對照組男13例,女23例,年齡為18歲~58歲,病程最短為2個月,最長為10 a。經統計學分析:2組患者性別、年齡、病情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中“頭風”的診斷:①頭痛部位多在頭部一側額顳部或前額、巔頂、后枕部,或左右輾轉發作,或呈全頭痛。頭痛的性質多為跳痛、刺痛、脹痛、隱痛,或頭痛如裂等。頭痛每次發作可持續數分鐘、數小時、數天,也有持續數周者;②隱襲起病,逐漸加重或反復發作;③做各種相應檢查,以明確頭痛的病因,排除腦部器質性疾病。
1.3納入標準①符合以上標準中“頭風”的診斷和氣血虧虛型辨證分型頭痛病例的診斷;②年齡大于16歲、小于60歲。
1.4排除標準①不符合診斷標準和納入標準者;②經頭顱CT檢查為顱內占位性病變者;③病人使用藥物治療和其它療法;④病人不能接受針刺或隔物灸治療的;⑤不能堅持完成療程的患者。
2治療方法
2.1器具毫針選用華佗牌針灸針,規格分別為1寸(0.25×25 mm)、1.5寸(0.3×40 mm)。艾絨選用漢醫牌甲級艾絨。
2.2綜合組取穴:主穴:風池、中脘、氣海、足三里、脾俞;隨證(癥)配穴:前頭痛:頭維、上星、解溪、至陽;巔頂痛:四神聰、大椎、天柱、行間、涌泉;側頭痛:率谷、俠溪、陽陵泉、太陽、丘墟;后頭痛:天柱、束骨、頸夾脊[2]。操作:風池穴用1.5寸毫針朝鼻尖方向刺0.5~0.8寸;頭部其它穴位用1寸毫針平刺0.3~0.5寸;頭部之外其它穴位用1.5寸毫針針刺。胸背部穴位均淺刺,勿深。所有穴位均采用提插捻轉補法得氣后留針30 min。針刺完畢再隔附子餅灸氣海、足三里、脾俞。用生附子研末拌黃酒和成餅,直徑略大于1 cm,厚0.4 cm,中間用針扎數孔,置于穴位上,再以直徑和高均為1 cm的艾炷放于附子餅上,點燃施灸。每穴灸三壯,隔日1次,10次為1療程。療程結束休息4~5 d。共治療3個療程。
2.3毫針對照組所選穴位、操作、療程均同綜合組中毫針針刺治療。
3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用率或構成比表示。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4觀察指標
采用VAS疼痛計分法評定。VAS疼痛計分法是一種國際上通用的、公認的視覺模擬評分法,患者在一個10 cm的視覺量尺上對臨床癥狀進行自我評價,0代表沒有任何疼痛不適,l0代表疼痛難以忍受,所得到的自我評價得分,即VAS評分。
5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5.1療效標準參照《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1]中“頭風”的療效評定標準:治愈:頭痛消失,各項實驗室檢查結果正常;好轉:頭痛減輕,發作時間縮短或周期延長,實驗室檢查有改善;未愈:頭痛癥狀及血壓等無變化。
5.2治療結果見表1。
6討論
中醫學認為:“腦為髓之?!?,其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主要依賴肝腎精血濡養及脾胃運化水谷精微輸布于頭部。若氣血虧虛,精血及水谷精微不能上榮于頭,致使腦??仗?,引起頭痛。
艾葉苦辛,生溫、熟熱,屬純陽之性。以其辛能發散,苦能泄熱,溫能行氣活血,熱能勝寒,又因其氣味芳香,可升可降,善通諸經,啟閉開竅,行血中之氣、氣中之滯。而附子辛溫大熱,行十二經脈,走而不守,達皮毛而除表寒,內達臟腑而溫冷痛,具有溫陽益氣,散寒止痛的功效[3]。溫熱效應是艾灸療法最為主要的因素之一,但艾灸療法的作用并不僅僅是藥物作用和溫熱刺激的簡單疊加,而是其相互作用、相互補充的結果。艾燃燒時,在產生溫熱刺激及光輻射的同時,也使艾燃燒生成物得以生成[4]。隔物灸主要通過熱傳導和熱輻射完成從間隔藥物到穴位皮膚的傳熱過程[5]。隔附子餅灸,結合艾葉、附子二者的功效,再加上艾絨燃燒時的溫熱刺激和諸因素的綜合作用,可以溫腎助陽、補益氣血、調理臟腑、濡養腦絡而止痛。
艾灸療法以經絡腧穴為作用部位,經絡腧穴的作用不容忽視。主方中,風池為膽經、三焦經和陽維經之會,位于頭部,可疏調頭部氣機而止頭痛;中脘為胃之募穴,臟之會,可以調理臟腑;氣??梢詼匮a元氣;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之下合穴,也為保健要穴,可以補益氣血;脾俞為背腧穴,可以調理脾胃,健脾益氣。諸穴合用,可以調理脾胃,補益氣血,疏通經絡,共湊止痛之功。
本研究通過對毫針配合隔附子灸治療與普通毫針針刺治療進行療效觀察和比較,結果顯示:毫針對照組治愈率為47.2%,總有效率為86.1%;綜合組治愈率為75.0%,總有效率為94.4%,經過統計學分析,治療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由此可見,毫針配合隔附子灸治療氣血虧虛型頭痛療效較毫針針刺療效更優,是治療氣血虧虛型頭痛的一種較好方法。但鑒于本研究的樣本量還不夠大;病人在治療期間的生活習慣、所處環境和心理等方面還存在較大差異,因此有待于今后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YZ/T001.1-009.1-94.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S].
[2]田文海.新九針火針療法[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227.
[3]孫奎,楊永暉,周忠良,等.隔附子餅灸治療肝腎不足型膝骨關節炎的臨床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08,27(4):9-10.
[4]許煥芳,趙百孝.艾灸療法作用機理淺述[J].上海針灸雜志,2012,31(1):6-9.
[5]魏建子,沈雪勇,丁光宏,等.隔物灸溫熱刺激的作用途徑與機理分析[J].中國針灸.2007,27(5):391-393.endprint
摘要:目的觀察毫針配合隔附子灸治療氣血虧虛型頭痛的臨床療效。方法將72例氣血虧虛型頭痛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隨機分為綜合組與毫針對照組各36例。2組均取風池、中脘、氣海、足三里、脾俞為主穴,綜合組采用毫針配合隔附子灸治療,毫針組采用毫針針刺,共治療3個療程。觀察2組患者的綜合臨床療效和VAS疼痛評分。結果綜合組總有效率為94.4%,而毫針對照組總有效率86.1%,綜合組療效優于毫針對照組(P<0.05);同時毫針配合隔附子灸治療后能消除頭痛或明顯減輕頭痛的發作程度、減少發作持續時間和降低發作頻率。結論毫針配合隔附子灸是治療氣血虧虛型頭痛的一種較好方法,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毫針;隔附子灸;氣血虧虛;頭痛
中圖分類號:R245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4)03-0049-02
頭痛是臨床常見的一種自覺癥狀,在針灸科的門診中有較大一部分的病人患有頭痛病,該病癥已嚴重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頭痛在中醫中屬于“頭風”范疇。通過在相應穴位上針刺,可以疏通經絡、調理氣血、化瘀止痛。隔附子灸可以溫腎助陽、補益氣血、調理臟腑、濡養腦絡而止痛。筆者近3年里運用毫針配合隔附子灸治療了36例氣血虧虛型頭痛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研究對象所有病例均為2011年3月—2013年5月的本院針灸科門診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隨機分為綜合組和毫針對照組,各36例,其中綜合組男11例,女25例,年齡為16歲~57歲,病程最短為3個月,最長為11年;毫針對照組男13例,女23例,年齡為18歲~58歲,病程最短為2個月,最長為10 a。經統計學分析:2組患者性別、年齡、病情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中“頭風”的診斷:①頭痛部位多在頭部一側額顳部或前額、巔頂、后枕部,或左右輾轉發作,或呈全頭痛。頭痛的性質多為跳痛、刺痛、脹痛、隱痛,或頭痛如裂等。頭痛每次發作可持續數分鐘、數小時、數天,也有持續數周者;②隱襲起病,逐漸加重或反復發作;③做各種相應檢查,以明確頭痛的病因,排除腦部器質性疾病。
1.3納入標準①符合以上標準中“頭風”的診斷和氣血虧虛型辨證分型頭痛病例的診斷;②年齡大于16歲、小于60歲。
1.4排除標準①不符合診斷標準和納入標準者;②經頭顱CT檢查為顱內占位性病變者;③病人使用藥物治療和其它療法;④病人不能接受針刺或隔物灸治療的;⑤不能堅持完成療程的患者。
2治療方法
2.1器具毫針選用華佗牌針灸針,規格分別為1寸(0.25×25 mm)、1.5寸(0.3×40 mm)。艾絨選用漢醫牌甲級艾絨。
2.2綜合組取穴:主穴:風池、中脘、氣海、足三里、脾俞;隨證(癥)配穴:前頭痛:頭維、上星、解溪、至陽;巔頂痛:四神聰、大椎、天柱、行間、涌泉;側頭痛:率谷、俠溪、陽陵泉、太陽、丘墟;后頭痛:天柱、束骨、頸夾脊[2]。操作:風池穴用1.5寸毫針朝鼻尖方向刺0.5~0.8寸;頭部其它穴位用1寸毫針平刺0.3~0.5寸;頭部之外其它穴位用1.5寸毫針針刺。胸背部穴位均淺刺,勿深。所有穴位均采用提插捻轉補法得氣后留針30 min。針刺完畢再隔附子餅灸氣海、足三里、脾俞。用生附子研末拌黃酒和成餅,直徑略大于1 cm,厚0.4 cm,中間用針扎數孔,置于穴位上,再以直徑和高均為1 cm的艾炷放于附子餅上,點燃施灸。每穴灸三壯,隔日1次,10次為1療程。療程結束休息4~5 d。共治療3個療程。
2.3毫針對照組所選穴位、操作、療程均同綜合組中毫針針刺治療。
3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用率或構成比表示。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4觀察指標
采用VAS疼痛計分法評定。VAS疼痛計分法是一種國際上通用的、公認的視覺模擬評分法,患者在一個10 cm的視覺量尺上對臨床癥狀進行自我評價,0代表沒有任何疼痛不適,l0代表疼痛難以忍受,所得到的自我評價得分,即VAS評分。
5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5.1療效標準參照《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1]中“頭風”的療效評定標準:治愈:頭痛消失,各項實驗室檢查結果正常;好轉:頭痛減輕,發作時間縮短或周期延長,實驗室檢查有改善;未愈:頭痛癥狀及血壓等無變化。
5.2治療結果見表1。
6討論
中醫學認為:“腦為髓之?!?,其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主要依賴肝腎精血濡養及脾胃運化水谷精微輸布于頭部。若氣血虧虛,精血及水谷精微不能上榮于頭,致使腦??仗?,引起頭痛。
艾葉苦辛,生溫、熟熱,屬純陽之性。以其辛能發散,苦能泄熱,溫能行氣活血,熱能勝寒,又因其氣味芳香,可升可降,善通諸經,啟閉開竅,行血中之氣、氣中之滯。而附子辛溫大熱,行十二經脈,走而不守,達皮毛而除表寒,內達臟腑而溫冷痛,具有溫陽益氣,散寒止痛的功效[3]。溫熱效應是艾灸療法最為主要的因素之一,但艾灸療法的作用并不僅僅是藥物作用和溫熱刺激的簡單疊加,而是其相互作用、相互補充的結果。艾燃燒時,在產生溫熱刺激及光輻射的同時,也使艾燃燒生成物得以生成[4]。隔物灸主要通過熱傳導和熱輻射完成從間隔藥物到穴位皮膚的傳熱過程[5]。隔附子餅灸,結合艾葉、附子二者的功效,再加上艾絨燃燒時的溫熱刺激和諸因素的綜合作用,可以溫腎助陽、補益氣血、調理臟腑、濡養腦絡而止痛。
艾灸療法以經絡腧穴為作用部位,經絡腧穴的作用不容忽視。主方中,風池為膽經、三焦經和陽維經之會,位于頭部,可疏調頭部氣機而止頭痛;中脘為胃之募穴,臟之會,可以調理臟腑;氣??梢詼匮a元氣;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之下合穴,也為保健要穴,可以補益氣血;脾俞為背腧穴,可以調理脾胃,健脾益氣。諸穴合用,可以調理脾胃,補益氣血,疏通經絡,共湊止痛之功。
本研究通過對毫針配合隔附子灸治療與普通毫針針刺治療進行療效觀察和比較,結果顯示:毫針對照組治愈率為47.2%,總有效率為86.1%;綜合組治愈率為75.0%,總有效率為94.4%,經過統計學分析,治療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由此可見,毫針配合隔附子灸治療氣血虧虛型頭痛療效較毫針針刺療效更優,是治療氣血虧虛型頭痛的一種較好方法。但鑒于本研究的樣本量還不夠大;病人在治療期間的生活習慣、所處環境和心理等方面還存在較大差異,因此有待于今后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YZ/T001.1-009.1-94.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S].
[2]田文海.新九針火針療法[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227.
[3]孫奎,楊永暉,周忠良,等.隔附子餅灸治療肝腎不足型膝骨關節炎的臨床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08,27(4):9-10.
[4]許煥芳,趙百孝.艾灸療法作用機理淺述[J].上海針灸雜志,2012,31(1):6-9.
[5]魏建子,沈雪勇,丁光宏,等.隔物灸溫熱刺激的作用途徑與機理分析[J].中國針灸.2007,27(5):391-39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