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江瓊
關鍵詞:胃脘痛;中藥熱熨;護理;體會
中圖分類號:R256.33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4)03-0074-02
胃脘痛是由外感邪氣,內傷飲食情志,臟腑功能失調等導致氣機郁滯,胃失所養,以上腹部疼痛為主病癥[1]。而中藥熱熨法是應用一些中草藥和適當的輔料經加熱后再用布袋裝好,熱敷于身體患處或腧穴的一種治療方法。通過熱力及藥物本身的作用發揮疏通經絡,溫中散寒,暢通氣機,解痙止痛,調節臟腑陰陽,從而達到緩解疼痛的目的。本科于2012年6月—2013年8月對50例胃脘痛患者采用中藥熱熨法輔助治療,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100例患者均來自本科的住院患者,選擇經鋇餐造影或胃鏡檢查確診為慢性胃炎,即中醫為胃脘痛癥,排除并存消化潰瘍及癌變,其中男59例,女41例;年齡20~83歲,平均53歲;病程15 d~4 a。按入院的順序將其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2組性別、年齡、病程、疼痛程度等比較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2組均按中醫辨證分型用藥。
1.2.1對照組采用常規方法:按中醫辨證分型用藥,根據病情給以藥物治療及內服中藥湯劑,每日1劑,分2次口服。并按照“中華中醫藥學會發布的《中醫護理常規技術操作規程》”,制定合理的健康宣教,使患者及家屬配合,必要時給以止痛劑。
1.2.2觀察組在此基礎上輔予中藥熱熨法,將艾葉30 g,桂枝30 g,細辛10 g,香附10 g等中藥碾碎。放入鐵鍋內加入適量醋至藥物浸濕,放入微波爐加熱至溫度60 ℃~70 ℃裝入布袋,放置患處,來回往返或旋轉,當藥袋溫度降至40 ℃時,將藥袋置于神闕穴處,以患者感到溫熱而不燙傷皮膚為宜。
每日1~2次,每次30 min,7 d為1個療程。
1.3護理方法(1)做好治療前的解釋:患者對熱熨法不了解,易產生焦急或恐懼心理。因此,應給予精神安慰,細心做好解釋工作,講解治療的方法、作用、注意事項,使其自愿接受治療,消除患者焦急和恐懼心理,積極配合治療。(2)密切觀察病情變化:①治療前詳細評估患者狀況,有出血傾向,患處皮膚有傷口,炎癥及皮膚病忌用,以免引起出血和感染,保持病室清潔,安靜,光線充足,室溫在18~20 ℃左右,保證患者充足睡眠,避免寒濕侵襲。②治療時注意保暖,僅暴露治療部位,必要時屏風遮擋,保護患者不受涼或感冒,操作宜動作輕柔,使患者感覺舒適,一般認為正常皮膚的燒傷閾限為45 ℃左右。因此,在藥袋溫度最高時,藥袋與患者接觸時間應短,反復來回移動藥袋,當藥袋溫度下降至40 ℃時,延長與皮膚接觸時間,將藥袋直接熱敷于患處,既保證安全,又最大限度地發揮熱的功效。對年老體弱者注意把握溫度,防止燙傷。
2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2.1療效評定標準鎮痛療效評估方法參考疼痛療效分級標準[2],用VAS評分法評判,根據患者疼痛減輕的程度分為5度:0度即疼痛未緩解;1度:輕度緩解,即疼痛有所緩解,仍需加強止痛,睡眠仍受干擾,WAS評分減少1~2分;2度:中度緩解,疼痛減輕較明顯,WAS評分減少3~4分;3度:明顯緩解,即疼痛明顯緩解,睡眠不受干擾,WAS評分減少5~6分;4度:疼痛完全消失,WAS評分為0分
2.2治療結果見表1。
3護理體會
隨著醫療改革的深入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現代人的健康觀念不斷更新,由被動的治病轉向預防和保健,由單一的藥物療法走向尋求非藥物療法,尤其是對機體不良反應很小的“綠色療法”。熱熨療法是建立在中醫學基礎理論上,并吸收了現代醫學知識的簡、便、廉的“綠色療法”之一。是一種頗具特色的既古老又新興的外治療法,中醫燙熨療法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書籍《五十二病方》,就已有燙熨療法的記載;其主要治療原理運用熱力和藥力的聯合作用。首先,其作用表現在藥物溫熱對局部組織的刺激,使局部血管擴張,血流加快而改善周圍組織的營養,某些刺激性較強的藥物強烈刺激腧穴,通過神經反射激發機體的調節作用,使機體產生某些抗體,從而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其次是表現在調節經絡陰陽的作用。利用藥物溫熱性能和外加熱力,刺激局部經絡穴位。可達到溫通經絡,行氣活血,祛濕散寒的功效。增進患者的舒適度,讓患者安心接受治療。
燙熨療法隨著時間的延長效果逐漸顯現;通過刺激穴位提高機體抵抗力;同時還能調節經絡,補虛瀉實,促進陰陽平衡,使機體得以早日康復。“燙熨療法”具有簡便廉驗的特點,即操作方便、無需特殊設備,不受環境條件的過多限制,且經濟、安全、無副作用,適應癥廣,奏效迅速,是一種“綠色療法”。隨著人們健康觀念的不斷更新,患者更樂意接受,具有較好的實用性。“燙熨療法”是傳統療法在臨床的又一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陳景珠,實用內科學[M].第1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
[2]汪旭,佟仲生.芬太尼與嗎啡緩釋片治療木星癌痛的療效及不良反應的臨床觀察[J].天津醫科大學學報,2005,11.endprint
關鍵詞:胃脘痛;中藥熱熨;護理;體會
中圖分類號:R256.33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4)03-0074-02
胃脘痛是由外感邪氣,內傷飲食情志,臟腑功能失調等導致氣機郁滯,胃失所養,以上腹部疼痛為主病癥[1]。而中藥熱熨法是應用一些中草藥和適當的輔料經加熱后再用布袋裝好,熱敷于身體患處或腧穴的一種治療方法。通過熱力及藥物本身的作用發揮疏通經絡,溫中散寒,暢通氣機,解痙止痛,調節臟腑陰陽,從而達到緩解疼痛的目的。本科于2012年6月—2013年8月對50例胃脘痛患者采用中藥熱熨法輔助治療,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100例患者均來自本科的住院患者,選擇經鋇餐造影或胃鏡檢查確診為慢性胃炎,即中醫為胃脘痛癥,排除并存消化潰瘍及癌變,其中男59例,女41例;年齡20~83歲,平均53歲;病程15 d~4 a。按入院的順序將其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2組性別、年齡、病程、疼痛程度等比較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2組均按中醫辨證分型用藥。
1.2.1對照組采用常規方法:按中醫辨證分型用藥,根據病情給以藥物治療及內服中藥湯劑,每日1劑,分2次口服。并按照“中華中醫藥學會發布的《中醫護理常規技術操作規程》”,制定合理的健康宣教,使患者及家屬配合,必要時給以止痛劑。
1.2.2觀察組在此基礎上輔予中藥熱熨法,將艾葉30 g,桂枝30 g,細辛10 g,香附10 g等中藥碾碎。放入鐵鍋內加入適量醋至藥物浸濕,放入微波爐加熱至溫度60 ℃~70 ℃裝入布袋,放置患處,來回往返或旋轉,當藥袋溫度降至40 ℃時,將藥袋置于神闕穴處,以患者感到溫熱而不燙傷皮膚為宜。
每日1~2次,每次30 min,7 d為1個療程。
1.3護理方法(1)做好治療前的解釋:患者對熱熨法不了解,易產生焦急或恐懼心理。因此,應給予精神安慰,細心做好解釋工作,講解治療的方法、作用、注意事項,使其自愿接受治療,消除患者焦急和恐懼心理,積極配合治療。(2)密切觀察病情變化:①治療前詳細評估患者狀況,有出血傾向,患處皮膚有傷口,炎癥及皮膚病忌用,以免引起出血和感染,保持病室清潔,安靜,光線充足,室溫在18~20 ℃左右,保證患者充足睡眠,避免寒濕侵襲。②治療時注意保暖,僅暴露治療部位,必要時屏風遮擋,保護患者不受涼或感冒,操作宜動作輕柔,使患者感覺舒適,一般認為正常皮膚的燒傷閾限為45 ℃左右。因此,在藥袋溫度最高時,藥袋與患者接觸時間應短,反復來回移動藥袋,當藥袋溫度下降至40 ℃時,延長與皮膚接觸時間,將藥袋直接熱敷于患處,既保證安全,又最大限度地發揮熱的功效。對年老體弱者注意把握溫度,防止燙傷。
2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2.1療效評定標準鎮痛療效評估方法參考疼痛療效分級標準[2],用VAS評分法評判,根據患者疼痛減輕的程度分為5度:0度即疼痛未緩解;1度:輕度緩解,即疼痛有所緩解,仍需加強止痛,睡眠仍受干擾,WAS評分減少1~2分;2度:中度緩解,疼痛減輕較明顯,WAS評分減少3~4分;3度:明顯緩解,即疼痛明顯緩解,睡眠不受干擾,WAS評分減少5~6分;4度:疼痛完全消失,WAS評分為0分
2.2治療結果見表1。
3護理體會
隨著醫療改革的深入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現代人的健康觀念不斷更新,由被動的治病轉向預防和保健,由單一的藥物療法走向尋求非藥物療法,尤其是對機體不良反應很小的“綠色療法”。熱熨療法是建立在中醫學基礎理論上,并吸收了現代醫學知識的簡、便、廉的“綠色療法”之一。是一種頗具特色的既古老又新興的外治療法,中醫燙熨療法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書籍《五十二病方》,就已有燙熨療法的記載;其主要治療原理運用熱力和藥力的聯合作用。首先,其作用表現在藥物溫熱對局部組織的刺激,使局部血管擴張,血流加快而改善周圍組織的營養,某些刺激性較強的藥物強烈刺激腧穴,通過神經反射激發機體的調節作用,使機體產生某些抗體,從而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其次是表現在調節經絡陰陽的作用。利用藥物溫熱性能和外加熱力,刺激局部經絡穴位。可達到溫通經絡,行氣活血,祛濕散寒的功效。增進患者的舒適度,讓患者安心接受治療。
燙熨療法隨著時間的延長效果逐漸顯現;通過刺激穴位提高機體抵抗力;同時還能調節經絡,補虛瀉實,促進陰陽平衡,使機體得以早日康復。“燙熨療法”具有簡便廉驗的特點,即操作方便、無需特殊設備,不受環境條件的過多限制,且經濟、安全、無副作用,適應癥廣,奏效迅速,是一種“綠色療法”。隨著人們健康觀念的不斷更新,患者更樂意接受,具有較好的實用性。“燙熨療法”是傳統療法在臨床的又一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陳景珠,實用內科學[M].第1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
[2]汪旭,佟仲生.芬太尼與嗎啡緩釋片治療木星癌痛的療效及不良反應的臨床觀察[J].天津醫科大學學報,2005,11.endprint
關鍵詞:胃脘痛;中藥熱熨;護理;體會
中圖分類號:R256.33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4)03-0074-02
胃脘痛是由外感邪氣,內傷飲食情志,臟腑功能失調等導致氣機郁滯,胃失所養,以上腹部疼痛為主病癥[1]。而中藥熱熨法是應用一些中草藥和適當的輔料經加熱后再用布袋裝好,熱敷于身體患處或腧穴的一種治療方法。通過熱力及藥物本身的作用發揮疏通經絡,溫中散寒,暢通氣機,解痙止痛,調節臟腑陰陽,從而達到緩解疼痛的目的。本科于2012年6月—2013年8月對50例胃脘痛患者采用中藥熱熨法輔助治療,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100例患者均來自本科的住院患者,選擇經鋇餐造影或胃鏡檢查確診為慢性胃炎,即中醫為胃脘痛癥,排除并存消化潰瘍及癌變,其中男59例,女41例;年齡20~83歲,平均53歲;病程15 d~4 a。按入院的順序將其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2組性別、年齡、病程、疼痛程度等比較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2組均按中醫辨證分型用藥。
1.2.1對照組采用常規方法:按中醫辨證分型用藥,根據病情給以藥物治療及內服中藥湯劑,每日1劑,分2次口服。并按照“中華中醫藥學會發布的《中醫護理常規技術操作規程》”,制定合理的健康宣教,使患者及家屬配合,必要時給以止痛劑。
1.2.2觀察組在此基礎上輔予中藥熱熨法,將艾葉30 g,桂枝30 g,細辛10 g,香附10 g等中藥碾碎。放入鐵鍋內加入適量醋至藥物浸濕,放入微波爐加熱至溫度60 ℃~70 ℃裝入布袋,放置患處,來回往返或旋轉,當藥袋溫度降至40 ℃時,將藥袋置于神闕穴處,以患者感到溫熱而不燙傷皮膚為宜。
每日1~2次,每次30 min,7 d為1個療程。
1.3護理方法(1)做好治療前的解釋:患者對熱熨法不了解,易產生焦急或恐懼心理。因此,應給予精神安慰,細心做好解釋工作,講解治療的方法、作用、注意事項,使其自愿接受治療,消除患者焦急和恐懼心理,積極配合治療。(2)密切觀察病情變化:①治療前詳細評估患者狀況,有出血傾向,患處皮膚有傷口,炎癥及皮膚病忌用,以免引起出血和感染,保持病室清潔,安靜,光線充足,室溫在18~20 ℃左右,保證患者充足睡眠,避免寒濕侵襲。②治療時注意保暖,僅暴露治療部位,必要時屏風遮擋,保護患者不受涼或感冒,操作宜動作輕柔,使患者感覺舒適,一般認為正常皮膚的燒傷閾限為45 ℃左右。因此,在藥袋溫度最高時,藥袋與患者接觸時間應短,反復來回移動藥袋,當藥袋溫度下降至40 ℃時,延長與皮膚接觸時間,將藥袋直接熱敷于患處,既保證安全,又最大限度地發揮熱的功效。對年老體弱者注意把握溫度,防止燙傷。
2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2.1療效評定標準鎮痛療效評估方法參考疼痛療效分級標準[2],用VAS評分法評判,根據患者疼痛減輕的程度分為5度:0度即疼痛未緩解;1度:輕度緩解,即疼痛有所緩解,仍需加強止痛,睡眠仍受干擾,WAS評分減少1~2分;2度:中度緩解,疼痛減輕較明顯,WAS評分減少3~4分;3度:明顯緩解,即疼痛明顯緩解,睡眠不受干擾,WAS評分減少5~6分;4度:疼痛完全消失,WAS評分為0分
2.2治療結果見表1。
3護理體會
隨著醫療改革的深入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現代人的健康觀念不斷更新,由被動的治病轉向預防和保健,由單一的藥物療法走向尋求非藥物療法,尤其是對機體不良反應很小的“綠色療法”。熱熨療法是建立在中醫學基礎理論上,并吸收了現代醫學知識的簡、便、廉的“綠色療法”之一。是一種頗具特色的既古老又新興的外治療法,中醫燙熨療法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書籍《五十二病方》,就已有燙熨療法的記載;其主要治療原理運用熱力和藥力的聯合作用。首先,其作用表現在藥物溫熱對局部組織的刺激,使局部血管擴張,血流加快而改善周圍組織的營養,某些刺激性較強的藥物強烈刺激腧穴,通過神經反射激發機體的調節作用,使機體產生某些抗體,從而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其次是表現在調節經絡陰陽的作用。利用藥物溫熱性能和外加熱力,刺激局部經絡穴位。可達到溫通經絡,行氣活血,祛濕散寒的功效。增進患者的舒適度,讓患者安心接受治療。
燙熨療法隨著時間的延長效果逐漸顯現;通過刺激穴位提高機體抵抗力;同時還能調節經絡,補虛瀉實,促進陰陽平衡,使機體得以早日康復。“燙熨療法”具有簡便廉驗的特點,即操作方便、無需特殊設備,不受環境條件的過多限制,且經濟、安全、無副作用,適應癥廣,奏效迅速,是一種“綠色療法”。隨著人們健康觀念的不斷更新,患者更樂意接受,具有較好的實用性。“燙熨療法”是傳統療法在臨床的又一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陳景珠,實用內科學[M].第1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
[2]汪旭,佟仲生.芬太尼與嗎啡緩釋片治療木星癌痛的療效及不良反應的臨床觀察[J].天津醫科大學學報,2005,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