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波
(山東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現代科技革命創造了前兩次科技革命所望塵莫及的生產力,給人類帶來巨大財富,并將第二次科技革命創造的輝煌的工業文明推向頂峰,但是,伴隨著科技和經濟的空前大發展,全球的生態環境也遭受著嚴重的破壞,人類陷入空前嚴重的生態危機和發展困境。面對現代科技中產生的反自然異化力量越來越來大的現狀,人類意識到,要想獲得自身的繼續生存與發展,必須改變以人為中心的傳統思維模式,代之以實現人與社會、人與自然有機統一與和諧相處,于是,由工業文明轉向生態文明的新思維應運而生。
現代人類在反思工業文明的發展道路時,深刻認識到這是一條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逐漸走向自我毀滅的道路。工業文明的高度發達給人類帶來其他任何一個物種都無法比擬的物質力量和技術手段的同時,也導致了地球上一個個生物物種的滅絕。科學家估計,由于人類活動的強烈干擾,近代物種的喪失速度比自然滅絕速度快1000倍,比形成速度快100萬倍。工業文明的破壞力之強大已經超乎了人類的想象,阿·托夫勒坦言:“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從來沒有任何一個文明,能創造出這種手段,能夠不僅摧毀一個城市,而且可以毀滅整個地球。”其實,歸根結底,給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破壞的不是工業文明,而是人類自身,工業文明只不過是人類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由人類來操縱的。
無節制地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導致生態環境、自然資源與社會發展的矛盾日益尖銳,人類遭受了自然和社會的雙重懲罰。殘酷的現實喚起人類的覺醒,人類開始關注環境問題,開始審視原有的思維模式與發展模式,爭取重新建構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196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制定實施了“國際生物學研究計劃”,1972年6月,聯合國在斯德哥爾摩召開了第一屆“人類環境大會”,在會上發表了《人類環境宣言》,1992年6月3日至14日,聯合國又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了“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這次大會又被稱為“地球首腦會議”,全球100多個國家的領導人和政府首腦出席了會議,這是自聯合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級別最高、人數最多、討論內容最廣泛、時間最長的一次盛會。“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的召開標志著人類環境保護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在這次會議上,環境與發展作為一個不可分割的問題擺在世人面前。
人類進化史上曾經輝煌一時的巴比倫文明、哈巴拉文明和瑪雅文明都毀滅于生態災難之中,為了避免像幾千年前的世界三大文明一樣突然湮滅,現代人類必須探索一條新的發展之路。從理論上講,這是一條能引導人類走向生態時代的科學之路,從實踐角度來說,這是一條能夠幫助人類擺脫工業文明帶來的消極影響的必由之路。
現代科技革命的發展走向決定了工業文明已經不再適應社會的發展要求。工業文明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已經從輝煌走向衰落,正像農業文明走向終結出現工業文明一樣,工業文明走向終結之時,人類要想取得繼續發展,也必須創造一種適應時代發展的新的文明,這種文明便是生態文明,在現階段,只有生態文明能夠引導人類繼續向前發展。生態文明是生態時代的現代文明,是真正的人類文明。著名的后現代主義者托馬斯·伯里認為后現代文明是生態時代的精神,并指出人類的未來社會應當是一個追求生態文明的所謂“生態時代”。國內有些學者認為1992年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標志著人類文明已進入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時代,可持續性的生態文明必將成為世界系統運動與人類文明發展的主導潮流。
自人類認識到生態平衡的重要性時起,便掀起各種環保運動。70年代,以1972年世界環境會議發表的《人類環境宣言》為標志,全球環保運動達到高潮;80年代以來,隨著生態危機的空前發展,各國相繼制定了各種環保措施,人類對生態環境問題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全球生態環境運動達到新高潮。此外,一些國家還成立了生態黨、綠黨、綠色組織,把維持生態平衡作為一種政治主張和旗號,開展起轟轟烈烈的綠色運動。環保運動將生態理念滲透到生活中的各個領域,極大沖擊了人類的生產方式和思維模式,為生態文明建設開辟了廣闊的道路,為生態時代到來堅定了堅實的基礎。
可以說,人類發展到現在經歷了蒙昧時代、征服時代和生態時代三個歷史時代,蒙昧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征服時代也將逐漸遠離,隨之而來的是代表人類文明發展新階段的生態文明。21世紀是生態文明發展的世紀,人類走向生態時代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四大目標,除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目標外,還提出生態文明建設目標,即: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由此可見,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全明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之一已經被正式提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平衡問題在我國受到重視,怎樣構建這一和諧的發展模式成為當務之急。
人與自然二元對立是貫穿整個工業文明時代的理論依據,也是以人為中心的傳統發展觀和實現觀的哲學基礎。“一個社會如果承認并明確指出其非物質的需要,并找到非物質的方法來滿足他們,那么這個社會將會只需要低得多的物質和能量產出,并且可以提供更高層次的人類滿足。”1實現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的轉變,必須徹底擯棄人與自然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建立人與自然有機統一、和諧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這是人類走向生態時代的本質要求。改變人類中心主義的思想意識,是實現生態文明的關鍵所在。“生態——經濟——社會”復合系統模型是目前國內持生態本位論的學者所提出的新的系統模型,它要求以生態為本位,尊重和維護自然的權利和價值,強調人與自然共榮共存的伙伴關系,追求經濟、政治、科技、文教、社會活動的生態化,以此滿足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命物種生態發展的需要,最終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共同繁榮的至高境界。
現代科技革命與社會發展的理論與實踐表明,生態文明、知識經濟、可持續發展是三位一體的,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21世紀時可持續性的生態文明占主導地位的世紀,人類必須認識到,在實現自身生存與發展的同時,還需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只有堅持以生態為本位的可持續發展觀,地球生態環境才能得以改善,人類社會經濟才能獲得發展。創造一個和諧有序、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社會才是現代科技革命的應有之義。
[1]唐奈勒·H·梅多斯.超越極限:正視全球性崩潰,展現可持續的未來[M].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224-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