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永康,艾 敏,蔣立強,陳 靚
(常州市環境科學研究院,江蘇 常州 213022)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生活用能方式的改變,農作物秸稈利用問題日益突出。農村居民生活燃料和大牲畜飼料等傳統方式利用秸稈越來越少,加之秸稈綜合利用成本較高、經濟性較差、產業化程度較低等原因,開始出現了季節性、結構性的秸稈過剩,這不僅帶來了秸稈生物質資源的浪費,而且污染了環境。在此情況下,秸稈綜合利用成為解決這一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問題的最好出路,秸稈綜合利用產業方興未艾,但同時也面臨著機遇與挑戰。一方面,現代農業、低碳經濟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為秸稈綜合利用提供了機遇;另一方面,秸稈的收集、整理和運輸成本、農村能源結構的改變等對秸稈綜合利用也提出了挑戰。
(1)發展現代農業對秸稈資源綜合利用提供了更好的平臺。各地正積極發展現代農業,發展現代農業不能再走資源耗竭、環境惡化、生態失衡的老路,必須有效地減少化肥、農藥等投入,積極發展有機農業、循環農業、生態農業。秸稈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物質基礎,農作物光合作用的產物一半在籽實中,一半在秸稈里。秸稈含有豐富的有機質、氮磷鉀和微量元素,大力推廣秸稈肥料、秸稈飼料,有利于緩解資源短缺矛盾,實現農業生態平衡,推進農業轉型升級,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建設循環型現代生態農業。秸稈綜合利用是循環型現代生態農業的關鍵環節,發展現代農業為秸稈綜合利用提供了更高的平臺。
(2)發展低碳經濟對秸稈綜合利用確立了全新定位。氣候變化是二十一世紀全球面臨的重大挑戰,發展低碳經濟已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這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進步,正被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所認同,已成為爭奪新一輪競爭制高點的突破口。可以預期,我國清潔能源、可再生資源的開發利用將步入到一個跨越式發展的新階段,農作物秸稈等可再生資源的利用價值將得到全新的認識和挖掘。推進秸稈綜合利用,變廢為寶、化害為利,可節約和替代能源,減少大量二氧化碳氣體排放,有助于緩解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為我市發展低碳經濟提供有效保障,未來發展空間十分廣闊。
(3)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對秸稈綜合利用指明了發展方向。“十二五”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關鍵時期,盡管目前農村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農民居住環境有所改觀,但秸稈亂垛、糞土亂堆、污水亂潑、垃圾亂倒、畜禽亂跑等“五亂”現象還在一定范圍內存在,與新農村建設要求相比仍存在著一定差距。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方針為導向,搞好秸稈綜合利用,繼續整治農村環境臟亂差的局面,可有效地改善農村公共環境衛生,提高農民生活質量,使廣大農村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4)生態文明建設對秸稈資源綜合利用提出了更迫切要求。“十二五”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建設生態文明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和人民群眾對改善生產生活環境期盼都在不斷提高,這就要求加快形成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更大力度推進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使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有機結合。一些地區的生態文明建設對秸稈資源綜合利用做出了明確要求,為推進秸稈綜合利用提供了戰略機遇。
(1)突破秸稈收貯運的制約瓶頸。“十二五”期間,提高秸稈資源綜合利用率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如何降低秸稈收集、貯存和運輸成本。企業開展秸稈能源化利用最大的難題就是秸稈的收集、貯存和運輸,因此,“十二五”期間,我市要提高秸稈資源能源化利用率,降低秸稈收集、貯存和運輸成本將成為一項艱巨的任務。
(2)滿足秸稈資源化利用高效、清潔、便利需求。隨著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和農民收入的提高,秸稈的傳統利用方式正在發生轉變。許多農民選用清潔方便的商品能源用于炊事,舍棄了傳統的農作物秸稈,農民不愿意費事費力來做秸稈還田,而大量使用化肥,導致秸稈綜合利用價值低,經濟性差,出現了地區性、季節性、結構性過剩,大量秸稈沒有得到收集利用。在“十二五”期間,急需解決因農村能源結構改變和各類替代原料應用而導致的農村秸稈過剩問題。
(3)提高與平衡秸稈利用綜合效益。秸稈綜合利用初期投入大、回報率低、見效慢,缺乏政府扶持政策引導和激勵,很難形成經濟效益。堅持疏堵結合,以疏為主的原則。提倡秸稈還田利用與產業化開發相結合,鼓勵企業進行規模化和產業化生產,引導農民自行開展秸稈綜合利用,加大對秸稈焚燒監管力度,制定鼓勵政策,同時調動企業和農民的雙重積極性。政府引導無疑是秸稈綜合利用長期的一個重要戰略選擇。
[1]費廣兵.關于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的思考[J].農機科技推廣,2010,(9):38-40.
[2]袁寶鳳.加速秸稈綜合利用 促進現代農業發展[J].陜西農業科技,2011,(2):210-213.
[3]劉宗仁.秸稈綜合利用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J].農機科技推廣,2010,(5):38-39.
[4]高永明.推進綜合利用 促進秸稈禁燒[J].市縣訪談,201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