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鳳宇,翟長海,趙福勝
(東豐縣農機局,吉林 東豐 136300)
目前,東豐縣旱田在旱作農業生產過程中,已全部應用了機械化玉米秸稈粉碎還田技術,旱田保護性耕作技術大面積推廣應用。特別是近幾年在國家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強力推動下,農民有著強烈購買和使用農機的積極性,農機裝備總量迅猛增加,農機裝備結構更趨于合理,農業基礎條件有了很大改善。經過幾年旱田保護性耕作技術示范推廣,并多次召開現場會,通過現場演示,使廣大農民認識、了解此項技術,轉變傳統觀念,改變傳統耕作方式,這項綜合技術深受廣大農民的歡迎。到2011年全縣機械深松面積達到0.5萬hm2,保護性耕作面積達到0.4萬hm2。
(1)農民對推廣保護性耕作的認識有待提高。實施保護性耕作雖然推廣了幾年,但習慣于傳統耕種方式的農民對保護性耕種所帶來的社會、經濟、生態效益等方面的認識還不夠充分;政府投入不足,示范推廣面積相對較少。
(2)對保護性耕作技術的研究不夠系統。保護性耕作是由秸稈覆蓋技術,免耕播種技術,雜草、病蟲害控制和防治技術,深松技術四個技術環節組成,缺少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稱其為保護性耕作。目前,我們只重視免耕播種技術的研究,而忽視了對其它技術環節的把握。
(3)配套機具缺口大。目前保護性耕作種植作物以玉米為主。為了機械化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實施,適宜機械化保護性耕作技術應用的配套農機具社會保有量已大幅度增加,但是要保證保護性耕作技術大面積推廣應用,相應的配套機具缺口仍較大。
(4)缺少一支高素質、專業性強的農機技術服務隊伍。推廣保護性耕作,需要有一支實力雄厚的農機技術服務隊伍來具體組織實施。目前,現有的農機服務隊無論在設備、機具上,還是技術力量上都有待加強。
(5)推廣機具存在一定問題。實施保護性耕作,不僅要抓機械配置,同時還要及時地解決相關機具在使用中存在的技術問題。如播種機不能精量、半精量播種,開溝器易堵,長時間作業出現斷壟現象等,有待改進。
(1)擴大示范面積,加強宣傳及財政支持力度,提高農民對保護性耕作的認識,通過擴大示范面積,召開現場會,介紹此項技術,使各級政府及農民真正體會到這是一項節本增效的新技術,從而使農民轉變其耕作觀念;政府應加大宣傳力度,利用對保護性耕作保水、保肥、保土、減少農田沙塵、節本增產等綜合效果的監測,宣傳保護性耕作的作用,同時要增加地方財政投入,這項技術才會得到推廣普及。
(2)加強各級農機技術服務隊伍的建設,加大培育力度,加大資金投入力度。要充分利用現有的機具、設備、人才,通過項目優勢帶動,加強各級農機服務組織建設,可把現有農機服務組織按股份制形式組成農機聯合體,形成網絡化的農機服務體系,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
(3)對機具進行技術改造針對推廣機具存在的技術問題,生產廠家要與農機推廣單位及農民共同研究,要在不斷的探索過程中,對機具進行技術改造,使其符合農藝要求,從而提高其作業質量,更好地服務于廣大農民。
(1)積極推廣保護性耕作栽培技術。保護性耕作栽培技術的核心是少耕、免耕技術及作物殘茬覆蓋技術。保護性耕作栽培技術不僅可以降低生產成本,而且可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土壤水穩性團粒結構的數量,提高土壤的滲水性,減少雨季的地表徑流,提高土壤抗水蝕及風蝕的能力,增加土壤的蓄水量,提高水分利用率,全方位培肥地力,從而有效地提高土壤的生產能力。免耕技術是一項高效低耗的先進農業生產技術,它不僅適合于水澆地,更適合于旱地。該技術的推廣有利于農業的節本增效和可持續發展。保護性耕作栽培技術的大面積推廣應用,不僅有效地解決了長期以來的水土流失問題,而且使土壤不斷培肥,土地的生產能力不斷提高,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合理施肥。合理施肥至少包含施肥量及施肥時期兩方面的內容。按照作物的需肥規律合理進行肥料運籌,不僅可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而且可以減少因施肥不當而造成的環境污染。許多農民群眾為方便起見,將全部或大部分氮肥在播種前或播種時做基肥一次施入,造成肥料的浪費和地下水的污染。這種傳統的施肥方式既不利于提高肥效,降低生產成本,也不利于環境保護及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3)推廣節水灌溉技術。①革新地面灌水技術。改大水漫灌為溝內滲灌。傳統的大田作物灌溉技術多為大水漫灌。這種灌溉方式不僅浪費水資源,破壞土壤結構,而且也是造成農業化學污染的重要原因。而改大水漫灌為小水溝內滲灌不僅可節水30%以上,而且可以降低田間濕度,提高作物的抗倒伏及抗病能力,從而減少殺菌劑及殺蟲劑的使用量,有利于環境保護。此外,改大水漫灌為小水溝內滲灌,不僅便于澆水管理,而且使灌溉水與土壤的接觸面積減少了60%,從而減少了水蝕,保護了土壤。②推廣非充分灌溉技術。植物的根系在受到水分脅迫時會產生化學信號并輸送到葉片,葉片在感知根系受到水分脅迫的信號后會降低氣孔開度或關閉氣孔,從而減少水分消耗。根據這一原理建立起來的非充分灌溉技術是農業節水領域的一項新興技術。其在保證適宜畝穗數和幼穗正常發育的前提下,適當抑制營養生長;后期補充灌溉,就可以將用水量設置成以前的一半,從而使灌水效益顯著提高。
(4)推廣有機農業生產技術。為了克服現代化學農業帶來的環境污染、土壤酸化、農產品的品質下降甚至威脅人類的健康等負面效應,必須大力推廣有機農業生產技術。而有機農業栽培管理的直接目標是土壤,栽培管理的直接目的是為了滿足土壤生物 (土壤動物及土壤微生物等)的需要,通過土壤生物的活動達到創造健康土壤環境的目的,如使用有機肥的直接目的是為土壤生物提供營養,通過土壤生物的活動達到培肥地力的目的。
總之,保護性耕作既是一項節本增效、增加農民收入的實用技術,又是生態農業發展的客觀需要,是一項公益性的農業技術。推廣此項技術不僅要在技術上加強指導,而且還需要政府組織、加大資金投入和宣傳力度,使農民真正從傳統的耕作方式上轉變過來。只有這樣,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應用與推廣才會走上良性循環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