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光
(徐州市銅山區農機安全監理所,江蘇 徐州 221000)
溫家寶總理在201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堅持把“三農”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鞏固和發展農業農村好形式。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作出了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決策,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新農村建設的著力點和首要任務。農業機械化作為現代先進農業生產力的代表,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主要標志和重要內容。
近年來,隨著農業機械化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和生產力水平。為實現農業規模經營,專業化、商品化生產提供了可能。從而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和農業現代化進程,促進長期經濟增長,提高競爭能力。
農業現代化是農村工業化過程,其中包含農業機械化過程。從各國推進農業機械化的內容和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形勢看,盡管選擇了不同的發展模式和途徑,但共同點都要解決農業機械化問題。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內容。由于農業機械化是對傳統農業改造的技術進步過程,農業機械化投資會引致知識的積累,加快技術進步的過程,技術進步又可提高農業機械化投資效益,使農業經濟系統出現增長的良性循環,從而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農業機械化為農業和國民經濟發展提供支撐和保障,是現代農業的重要標志。衡量農業現代化水平的主要指標是農業勞動生產率,而農業機械化是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的主要手段。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在保障農產品供給,保證食品安全以及保持社會穩定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一些特色和優勢農業產業帶正在形成,農業結構更加協調,一批新品種、新技術得到廣泛應用。農業科技進步不斷加快,在家庭承包經營體制的基礎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積極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創新農業生產經營方式,農業經營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為適應農業發展的需要,我國農業機械化事業不斷發展壯大。表現為以下幾個特點:①農業機械裝備總量持續增加。高性能、大馬力和復式作業機械保持高速度增長,農機裝備結構得到明顯改善。②農田作業機械化水平顯著提高。2010年,我國在小麥、水稻和玉米三大糧食作物中,小麥機播和機收水平基本實現了生產全程機械化,水稻種植機械化水平達到20%,機收水平突破60%,均比2009年提高3個百分點以上。全國玉米機收水平達到25%,比2009年提高8個百分點。③農機服務領域不斷拓展。農業機械服務由原來的單一農田作業逐步向其他領域擴展,一大批農業裝備和復式作業機具迅速增加,滿足了農業生產和社會化的需求。④農機作業向市場化、社會化服務方向發展。農機跨區作業正由機械收獲小麥向機械收獲水稻、玉米和機耕、機播、機插秧等項目拓展,同時推動農機作業組織化程度大幅提升,農機協會、農機合作社和股份制公司等新型服務組織不斷涌現,呈現蓬勃發展之勢。另外,國際間的農機技術交流與合作不斷加強,通過引進和改良,推進了國產農業機械產品質量提高。
解決“三農”問題,必須對農機化作用進行定位。農業機械化是實現農業集約化、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前提條件,是提高農產品競爭力的重要手段。發達國家大都在1940年至1960年前后實現了機械化,正在向信息化采集、數字化管理、自動化作業的精準農業發展。目前,我國農業機械化正處在加快發展,結構改善,質量提升,領域拓展的重要階段,也是我國農機化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農機工作的主要任務就是圍繞“十二五”農業機械發展規劃,重點加快農機化發展方式的轉變,以調整優化裝備布局結構,主攻薄弱環節機械化,推廣先進適應農機化技術為重要任務。加快農機農藝融合,落實完善政策,培育發展主體,促進技術創新。建設人才隊伍,強化公共服務,加快提高農機裝備水平、作業水平、科技水平、服務水平和安全水平,努力推動農業機械化科學發展。
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內容與標志,農業現代化是農業機械化的動力與基礎。農業機械化與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農業機械化與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的能力是整個農業發展與經濟增長的前提。沒有良好的資源基礎和環境條件,常規式的現代農業 就會陷入困境之中。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農業投入水平較低,經營粗放,規模小。農業勞動生產率只有發達國家的1:5,人均糧食占有量僅為發達國家的1:3,人均農業總產值只有發達國家的1:4。在這種形勢下,只有從我國的國情需要出發,把農業機械化與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放在突出地位,使經級增長與環境質量改善實現協調發展,才能順利實現農業可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