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蕾,李雪蓮,陳新欣
(天津市引灤工程爾王莊管理處,天津 301802)
引灤入津水源保護工程,是一項綜合性的防污治污、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確保可持續發展的系統工程。包括:①于橋水庫水源保護工程。以保護水質、防治富營養化為目標,對于橋水庫實施全方位綜合治理。主要項目有:水土保持工程、庫周村落固體廢棄物處理處置工程、庫周醫院污水污物處理及處置工程、湖濱帶生態保護工程、水庫水質保護與凈化工程和管理設施建設等。②新建州河暗渠。在于橋水庫和九王莊節制閘之間修建一條暗渠,與引灤專用明渠連接,代替州河天然河道輸水,暗渠全長34.14km,沿線建有渠首樞紐、檢修閘、倒虹、涵洞等20個水工建筑物。③引灤現有專用明渠治理。實施渠道護坡 27.63km, 護底 61.89km, 建立體交通口門 42座,新建封閉管理隔離網帶95.26km。
引灤工程建設時期,由于受資金和時間的限制采取了"先通后暢、逐步完善"的方針。經過長年運行,工程逐步老化,引灤輸水與行洪排瀝的矛盾逐漸暴露出來。一是于橋水庫周邊分布著128個行政村、11.36萬人口、10余家工廠企業、67km2耕地果園、16km2魚池,形成對庫區水體的點、面污染,于橋水庫水質逐步成為磷控制型富營養化水體。二是于橋水庫以下利用57.4km天然河道州河輸水,引灤輸水與河道泄洪、排瀝、排污、灌溉矛盾突出,州河已成為引灤水質污染最嚴重地段之一,每年需用1000萬km3引灤水沖洗河道,蒸發、滲漏損失水量達1600萬km3。三是州河以下引灤明渠為人工開挖土質渠道,通水后出現嚴重的渠床坍塌、沖刷、淤積現象,渠床內水草藻類大量繁殖,造成阻水和污染水質,部分渠段不良的地下水滲入亦影響水質,水質超標率越來越大,有時還達不到Ⅲ類水標準,有的指標為Ⅳ類。上述問題的存在,嚴重影響了城市供水安全。
(1)領導決策。組織建立需要領導者的決策,特別是最高管理者的決策。只有在最高管理者認識到建立水源環境保護體系必要性的基礎上,組織才有可能在其決策下開展這方面的工作。
(2)成立工作組。當組織的最高管理者決定建立體系后,應從組織上給予落實和保證,通常需要成立一個工作組。工作組的主要任務是負責建立環境保護管理體系。
(3)人員培訓。工作組在開展工作之前,應接受環境保護管理體系標準及相關知識的培訓。組織體系運行需要的內審員,也要進行相應的培訓。
(4)初始狀態評審。初始狀態評審是建立環境保護管理體系的基礎。組織應為此建立一個評審組。評審組應對組織過去和現在的環境保護信息、狀態進行收集、調查與分析,識別和獲取現有的適用于組織的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和其他要求,進行危險源和環境因素辨識和風險評價。這些結果將作為編制體系文件和建立體系基礎。
(5)體系策劃與設計。體系策劃階段主要是依據初始狀態評審的結論,制定環境保護方針,制定組織的環境保護目標、指標和相應的環境保護管理方案,確定組織機構和職責,籌劃各種運行程序等。
(6)環境保護管理體系文件編制。編制體系文件是組織實施環境保護管理體系標準,建立與保持環境保護管理體系并保證其有效運行的重要基礎工作,也是組織達到預定的環境保護目標,評價與改進體系,實現持續改進和風險控制必不可少的依據和見證。
(7)體系試運行。體系試運行是按所建立的環境保護管理體系手冊、程序文件及作業規程等要求運行的。試運行的目的是要在實踐中檢驗體系的充分性、適用性和有效性。
(8)內部審核。體系經過一段時間的試運行,應開展內部審核。環境保護管理者代表應親自組織內審。內審員在文件預審時,應重點關注和判斷體系文件的完整性、符合性及一致性;在現場審核時,應重點關注體系功能的適用性和有效性,檢查是否按體系文件要求去運作。
(9)管理評審。管理評審是環境保護管理體系整體運行的重要部分。管理者代表應收集各方面的信息供最高管理者評審。最高管理者應對試運行階段的體系做出全面的評判。依據管理評審的結論,可以對是否需要調整、修改體系做出決定,也可以做出是否實施第三方認證的決定。
(1)環境保護管理體系應結合組織現有的管理基礎。一般組織在環境保護管理上,都存在著原有的組織機構、管理制度、資源等。而按環境保護管理體系標準建立的環境保護管理體系,實際上是組織實施職業環境保護管理,改善組織的環境保護行為,達到持續改進目的的一種新的運行機制。
(2)環境保護管理體系是一個動態發展、不斷改進和不斷完善的過程。環境保護管理體系的運行,是依據環境保護管理體系標準中要素所規定的環境保護方針、策劃、實施與運行、檢查與糾正措施及管理評審等環節實施,并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法律的完善及人們環境保護管理體系意識的提高,自身會不斷地改進、補充和完善并呈螺旋式上升。每經過一個循環過程,就需要制定新的環境保護的實施方案,調整相關要素的功能,使原有的環境保護管理體系不斷完善,達到一個新的運行狀態。
(3)環境保護管理體系應充分反映組織的特點。環境保護管理體系的建立和運行所需投入的資源,都會因組織的規模、性質等條件不同而有較大的差異。組織要根據標準所提供的結構框架,結合自身的特點來建立和運行環境保護管理體系。
引灤入津水源保護工程對引供水工程設施進行治理后,再建立引灤入津水源環境保護管理體系加大日常水源環境保護,引灤入津工程更將為天津經濟騰飛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發揮出強有力的保障和拉動作用,產生巨大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