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樂樂姐姐都會接到咖啡們的電話,每期都會被問到好多問題。然而,被提問最多的,還是“《課堂內外》是怎么做出來的”。
今天,樂樂姐姐就要帶著咖啡們去編輯部、照排室和印刷廠了解《課堂內外》的制作過程。
噓!悄悄地,我們走進編輯部,瞧,編輯部的哥哥姐姐們正忙著在電腦上組稿和編輯稿件。這些稿件根據雜志的欄目要求,有些是約作家、作者寫的,也有一些是咖啡們投過來的稿件,比如“明天新鮮事”“封面故事秀”“成長全記錄”和“別樣成長”等欄目,還有一些稿件是編輯們自己寫的。
稿件經過編輯們的精心加工完成以后,就會發送給照排室,由組版編輯通過排版軟件(AdobeInDesignCS4)將圖片與文字進行精心編排,讓整本雜志的版式與色彩,以及圖畫效果達到最佳。在排版的過程中,文字編輯又不斷完成稿件的三次校對,修改文字與圖片,讓它們完美結合。
編輯、校對與排版完成之后,這一期的雜志就形成了電腦文件,接下來就要送廠制板,然后開始印刷了。所以,我們接下來就要前去印刷廠打探究竟,看看雜志是怎么誕生的。
走進印刷廠,我們要去的第一個地方是制板室。這里擺放著幾臺大型的機器。我們要使用到的就是這個大塊頭——熱敏制板機,它通過激光及相應的化學反應,將我們排好的文字和圖片文件在熱敏金屬板材(簡稱PS板)上進行反應。再通過顯影機,使圖片和文字顯現在Ps板上。
未成像的PS板上鋪滿親墨化學材料,當通過熱敏制板機處理以后,有文字和圖片部分的化學材料保留了下來,而空白的地方化學材料則被處理掉了。放大鏡
用放大鏡仔細觀察,你會發現,Ps板上有圖像或文字的部分覆蓋著藍色(化學材料),而空白的部分則布滿了細小的網格。知道這是為什么嗎?原來有顏色的部分是親近油墨的化學材料,而空白處的細小網格,則有親水特性,這樣在印刷中,小網格上布滿水分,就不會粘上油墨了。
制板完成,我們就要將制作好的PS板,送到印刷車間開印嘍。
哇,走進印刷車間,看到的是一臺大型的M600輪轉印刷機。這臺印刷機由紙架、印刷單元、烘箱、折頁機和堆積機組成。
印刷前同樣需要做好準備工作。首先將紙卷裝上紙架。
接下來就看到4個印刷單元,每個印刷單元對應一種顏色,而且M600輪轉機可以同時印刷紙的正反兩面,所以每個印刷單元由上下兩個印刷滾筒組成,就分別需要裝上對應的Ps板,也就是將Ps板分別裹在對應的4個不同顏色油墨的印刷單元的滾筒上。
印刷開始,機器轟轟作響,你只能看到紙卷里的紙如一張傳送帶,經過四個印刷單元的滾筒正中間不斷向前傳送。相信各位咖啡們一定懵了,就憑這幾個轉動的輪子,就把PS板上的文字和圖片弄到紙上去了?它們是怎么做到的呢?
看清楚了嗎?PS板被裹在印版滾筒上,印版滾筒轉動,先帶動接觸到水槽的小滾筒轉動,將Ps板上非文字和圖像的區域濕化,讓那些親水的小網格充滿水分,接下來帶動接觸油墨盒的小滾筒,使未濕化的文字和圖像部分涂上油墨。
緊靠印版滾筒的另一個大滾筒是橡膠滾筒,被涂上油墨印版滾筒繼續轉動,轉過來頂住橡膠滾筒時,就將油墨傳遞到橡膠滾筒上,在橡膠滾筒上形成與Ps板上正好相反的文字和圖片影像,就好似我們的印章工具,圖像和文字正好反相。橡膠滾筒轉動再將油墨轉到了正好從兩個橡膠滾筒之間穿過的紙上。放大鏡
如果你用放大鏡將書上的文字或圖像放大,會看到無數個小圓點,那就是油墨點,無數個細微的小圓點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文字和圖片。這與十字繡或者馬賽克拼圖有些相似。
上下滾筒因為是同時轉動的,所以,紙的兩面同時印上了相應的文字和圖片。這就是最常見的一種印刷方式——膠印。
紙張先是經過黑色印刷單元,然后是藍色、紅色、黃色,每種顏色的印刷原理一樣,經過這4個色彩之后,紙上的圖像就變成了彩色。
兩面都被印制好的紙張繼續向前傳送,經過烘箱將紙張烘干并對油墨加固以后,紙張就被傳送到折頁機里,按要求進行折疊、排放好,然后被傳送到堆積機中,堆積機一方面可以將印刷、折疊好的紙張堆放整齊,一方面可以進行計數。印刷過程就完成了。
完成印刷,接下來開始裝訂。裝訂工人先按封面、封底和內頁的頁碼順序將每本書排列疊放整齊。
排列疊放好的雜志,再送到打釘機上打釘。瞧,打釘機好似一匹馬,《課堂內外》從中間翻開騎坐在“馬背”上,雜志走到“馬背”中間,機器就自動在雜志中間釘上兩顆鐵釘。所以,大家形象地稱其為騎馬釘裝訂。
現在,上裁切機吧,根據尺寸大小,將雜志的邊腳裁切整齊。
最后將每100本打成一個包,再裝袋,接下來就會通過郵局及其他運輸公司,將當期《課堂內外》小學版運送到全國各地的小讀者手中。
哈哈,這本你正在閱讀的《課堂內外》小學版就是這么做出來的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