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就業和社會需求的角度出發,分析了高職計算機實踐教學的現狀和存在問題,并根據這些問題提出了計算機實踐教學具體改革措施,旨在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
關鍵詞:就業與社會需求;高職;計算機實踐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TP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712(2012)20-0077-01
高等職業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應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專業知識技能的勞動者,為當地的經濟發展服務。但隨著經濟全球化、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目前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的學生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陷入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離的困境,如何突破這一瓶頸?本文就計算機實踐教學進行改革,與同行商榷,旨在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
一、高職計算機實踐教學存在問題
從培養目標上看學生能力的培養是重點,突出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培養符合社會需求、滿足用人單位需求的基礎型、應用型技術人才,但目前高職計算機專業實踐教學中存在以下問題:
(一)教學理念陳舊
高職計算機專業仍然以理論授課為主,實踐教學為輔的教學模式。就本人就職的學校,計算機專業對學生開設的理論課有15門之多,實踐教學內容少,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效果不佳,如在時間上學生的具體動手操作沒有保障。
(二)教學手段單一
由于受到原有職業教育目標的影響,有的教師仍采用傳統的教課方法,嚴格按照教材內容傳授理論知識,強調計算機知識的理論性、系統性和完整性,關注理論學習和掌握,忽視了實踐操作,限制了實際動手能力的提高[1]。
(三)校外實訓基地缺乏
前往企事業單位開展實習是學生提高動手操作能力,理論聯系實際非常好的機會。但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企業都是以經濟利益為根本目的,在這樣的條件下,學校要安排能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鍛煉的實習很艱難,一般學生的實習僅僅是簡單的打字、跑腿等簡單的、象征性的工作,難以尋求與企業雙贏的切入點開展社會實踐。
二、基于就業和社會需求下的高職計算機實踐教學改革
(一)轉變觀念,體現人才“實用性”
目前處于社會、經濟轉型期,全國的產業結構的大調整,各行各業對計算機類專業人才的需要量較大[2],但目前高職計算機實踐教學與企業結合不夠緊密,應該更新觀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體現人才“實用性”。
在實踐中我們通過“將項目引進課堂,把課堂搬入工作現場”和“突出能力目標、以項目和任務為載體、以學生為主題”的改革,體現人才“實用性”。讓企業參與實踐教學,建立“計算機實訓實踐基地”,發揮企業在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中的優勢,提供更多市場信息,不斷調整實踐教學的內容、教學方法和評價機制,以便學校緊跟人才市場,如對計算機組裝與維修方向的學生必修《Visual Basic》、《數據庫原理》、《軟、硬件基礎》等課程,并在課程中加入相應的實踐課,根據市場要求培訓學生根據不同的要求對客戶進行計算機組裝與維修的服務。通過這樣的方式為企業培養更多適用的技能型人才,成為企業的發展中“用得上、留得住”的人力資源。通過行業企業滲透到高職計算機實踐教學中,不斷的完善人才培養模式。
(二)結合實際,注重學生能力培養
根據武漢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實際的需求,確立不同的專業方向,根據不同的方向適當調整實踐教學目標,突出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制訂符合實際的實踐教學方案,修改教學計劃,增加相應的實踐教學,將具體的實踐教學一直貫穿在學生的這個學習階段。確立實踐教學內容、目標、教學模式、評價體系等,對實踐課的開設圍繞培養目標,讓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提高。
結合符合實際的實踐教學方案,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構建多層次、多形式的實踐教學子系統。將學生的實踐教學分為校內實踐活動、校外實踐活動、企業頂崗實習、畢業設計四個板塊,在不同的形式下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及課程特點在分不同的層次,制定不同的內容和評價體系,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如在《flash》、《photo shop》課程的實踐教學中,讓學生通過階段訓練形成技能,并將這種技能應用到四個板塊中,通過教學改革,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性,培養了學生,推動了“零距離”上崗的人才培養模式。
(三)校企深度合作融合,開拓校企共贏
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中對職業教育明確指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機制,制定校企合作辦學法規,促進校企合作制度化”【3】,但校企合作困難重重,針對這一問題,我院積極爭取政府重視后,充分發揮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撬動作用,首先確定一套公平合理的校企合作利益分配機制、獎勵激勵機制和溝通協調機制,讓企業在校企合作中得到實惠,保障企業在合作中合法的經濟利益和急需的人才利益,實現企業利益訴求的愿望【4】,提高企業參與的主動性,改變目前校企合作中“學校熱,企業冷”的狀態,其次與多家當地企業協作,建立相應的實訓、實習基地,目前與多家行業企業建立了“校企共建、資源共享、產學研合作”的校企合作模式,實現了資源共享、互惠互利、校企共贏的良性合作模式,解決了“工學兩層皮”的瓶頸,也緩解了校外實訓基地缺乏的矛盾,使培養的學生能到企業從事相關的實訓、實習活動,增強學生綜合能力,培養出滿足行業企業需要、支撐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計算機技術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尹德成,張森.對高職院校實踐教學建設的幾點思考[J].中國成人教育.2007(20):79-80.
[2]詹昌民.淺談高職院校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J].出國與就業·就業教育,2011,8:24-27.
[3]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http://www.gov.cn 2010-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