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在這樣一個碩果飄香的日子里,我們專訪組來到了位于廣州番禺區的廣東文藝職業學院(以下簡稱“廣藝”),叩響了這座南國藝術殿堂的大門。走進學院,即能感覺到一股濃郁的藝術氣息和學術氣氛。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文聯副主席、廣東文藝職業學院院長陳學希十分熱情地接待了我們。
歷史的延續
廣東文藝職業學院從解放初期葉劍英元帥親自主持創辦至今,已有62年的歷史。她是藝術家成長的搖籃,曾培養了無數的赤誠學子,為華南大地乃至全國全世界造就了一批批璀璨的藝術之星。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洗禮,廣藝憑借著她獨一無二的藝術魅力,繼續引領嶺南文化和藝術不斷向前發展。
1949年廣州解放后,著名作家歐陽山隨葉劍英率領的華南工作團南下到廣州。葉劍英元帥非常重視文藝工作,特別關心文藝人才的培養。在他的關懷下,華南人民文學藝術學院于1950年3月1日宣告成立,首位院長為歐陽山。學院的主要職責是培養文化方面的干部。曾任文化部副部長的周揚曾把華南人民文學藝術學院與中央美術學院、中央音樂學院、中央戲劇學院并列稱為全國四大藝術學院。1953年,國務院對全國高等院校進行調整,華南人民藝術學院宣告停辦。
1985年,華南人民藝術學院重建并更名為“華南文藝業余大學”,校長由時任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文聯黨組書記杜埃兼任。1995年,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準,改名為“華南文藝成人學院”,院長由時任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文聯主席劉斯奮兼任。
近十年來,廣東省著力建設文化大省和文化強省,對廣東省文藝事業的發展非常重視,另一方面,國家近年來也很重視職業教育的發展。于是,2004年,在廣東省委、省政府和省委宣傳部的關懷下,在省文聯的大力支持下,“華南文藝成人學院”正式轉制為“廣東文藝職業學院”,并確定為廣東建設文化大省的九大工程之一,使學院躍上了新的發展平臺,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
陳院長告訴我們,廣藝這些年來的發展可以說是一個大跨越。
首先,校園問題解決了。改制的時候學院在廣州番禺區購買了占地93畝的新校址,標志著學院實現了由成人辦學模式向普通高校辦學模式的跨越。我們在體育設施、教學樓建設、圖書館、電教系統等硬件設施方面加大了投入,現在學院的校舍、環境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沒有硬件設施是辦不了學院的,這使得學院從規模到檔次都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其次,師資力量也得到了很大改善。學院將社會上的一些名家請來給學生上課,學院與郭蘭英藝術學校成功合作,并邀請著名歌唱家郭蘭英老師來院授課。此外,還邀請相關專業名家來院講學授課,比如影視戲劇系有余漢東,舞蹈系有楊美琦、尹衛東、龍衛敏,音樂系有陳小奇,美術系有梁照堂等。這些名師到學院上課、指導工作,對提高教學質量很有幫助。師資力量的改善對考生來說吸引力是很大的,這樣一來,報考的學生漸漸也就多起來了。同時,學院通過多次舉辦高層次的學術講座,營造濃郁的學術氣氛,大大活躍了校園的文化氛圍。
第三,就是教學質量的提高。近年來,在各大比賽中,學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比如舞蹈系國標舞專業連續3年參加英國黑池舞蹈節均獲得冠軍,同時,我們學院在全國動漫、藝術設計類和國際合唱等比賽中都獲得了許多大獎。對于一個職業學院來說,獲得這樣的成績很不容易,就連很多專業的院校都做不到,這使得學院的知名度大大地提高了。
經過62年的歷史沉淀,廣東文藝職業學院實現了從最初專門培養革命文藝干部到如今培養既有一定專業理論知識,又有較強創新精神和實際操作能力的綜合性文藝人才的華麗轉身,在新時期的藝術舞臺上更加耀眼奪目。
廣藝:為文化強省建設輸送專業文藝人才
廣東省委十屆七次全會專題討論吹響了“文化強省”的號角,號召全省各界為“幸福廣東”提供文化動力,廣東文藝界各方迅速響應。作為全國文聯系統唯一一所由廣東省文聯主辦的公辦綜合性藝術類高等職業院校,廣藝在廣東建設文化強省過程中又扮演著一個怎樣的角色呢?
陳學希院長給了我們詳細的解答。文藝家的文化自覺在于勇敢地承擔自身的文化責任,而廣東省文聯作為政府和文藝家聯系的橋梁和紐帶,更是充分發揮著繼承、傳播、弘揚嶺南文化,提高全民的文化藝術修養的積極作用。基于文聯的背景,與普通院校的學生基本只與教育系統接觸相比,我們廣藝與文藝系統聯系更為密切,這里的老師和學生與文藝系統、文藝界第一線的文藝家接觸比較多,接觸面比較廣,了解的也比較深入,有利于更緊密地掌握最新的藝術潮流,更好地進行教與學。這是我們廣藝的優勢。同時,我們廣藝以省文聯為依托,以其屬下的12個文藝家協會作為平臺,出臺了一系列有關培養和提高文化層次的舉措:
一、承辦全國合唱組織大師班。在我們學院這里,共有3個國家級的培訓基地。包括中國音協流行音樂培訓基地、全國合唱培訓基地以及教育部書畫等級考試培訓基地。我們學院還承辦了由教育部和文化部主辦的“全國第四期中小學藝術教師合唱指揮培訓班”。我們正努力拓展藝術教育的空間和渠道,為社會各界提供非學歷藝術教育和藝術培訓服務,為全民提高文化修養大開方便之門。
二、創辦嶺南戲劇編劇研究生班。我們將粵劇、潮劇、漢劇等嶺南地區最有影響的劇種列入教學計劃,目的是加速嶺南戲劇編劇人才的培養。這是弘揚嶺南文化、繁榮戲劇藝術,加快文化強省建設步伐的又一個重要舉措。
三、提高全民文化素質。在打造文化強省過程中,提出了首先要打造南方教育高地。而在打造南方教育高地的過程中又提出了要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質和藝術修養,提高全民對傳統文化如戲劇等的審美情趣。在這個方面,我們廣藝組建了一支文化志愿者支教服務隊,到山區開展“三下鄉”工作,對適齡青少年進行美術、書法、音樂、舞蹈及計算機課的培訓,增強他們對文化藝術的了解,也切切實實為農村的文化教育工作貢獻一份力量。
此外,近些年來我們學院在打造特色品牌和特色專業上也下了很大功夫,形成了一些品牌專業,培養了一大批專業的文藝人才。
第一是國標舞專業。我們學院的國標舞在業內地位舉足輕重,在各項比賽中也是成績斐然,比如國際標準舞專業的學生在2005、2006、2007年的英國黑池舞蹈節上,由著名的國際標準舞藝術家尹衛東、龍衛敏帶領的國標舞專業學生再一次技壓群芳,蟬聯拉丁團隊舞世界冠軍,引起了較大的轟動效應和社會反響。在由中國文聯、中國舞協主辦的2007年中國國際標準舞大賽中,學院學生表現出色,獲得了群舞表演金獎、群舞技術風范金獎、雙人舞創作金獎、雙人舞表演銀獎等多個獎項。
第二是動漫專業。在廣東的高校中,尤其是藝術類院校辦動漫專業的很多,而廣藝的動漫專業是公認最強的。我們的作品都是直接和中央電視臺簽約合作的,從編輯創意、導演構思到配音再到制作,全部是由我們學院的老師和學生自己完成。現在我院許多學生作品已經得到了社會的認可,特別是動漫公司的認可,我們的學生目前已經拿了3個動漫產業的金龍獎,在專業領域展現了很強的實力。2007年學院制作的動漫短片《小神龍俱樂部》同時在全國47家電視臺播放,2011年制作的《水果寶貝》分別在央視、香港亞視播出,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大影響,得到了廣泛好評。
第三是藝術設計類的專業。學院不僅重視學生的文藝專業理論水平的提高,同時還著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各類社會活動中。像廣州國際會議展覽中心就有一半的展館是由我們學院的學生設計、管理的。我院學生還積極參加各種大型藝術設計大賽,并且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如2009年,6名學生獲得“2009廣東之星藝術設計大賽”一等獎;3名學生獲得“第十三屆中南星獎設計藝術大賽”一等獎。通過參與這些社會活動和比賽,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了鍛煉,專業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第四是合唱專業。廣藝是中國首個合唱培訓基地所在,學院合唱團曾在世界和國家級各項賽事中有不錯的成績。2008年,學院合唱團參加了在奧地利舉辦的第五屆奧林匹克世界合唱比賽青年混聲組決賽階段的比賽,憑借出色的東方式混聲演唱技巧榮獲金獎。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探索與發展,我們廣藝取得了以上這些累累碩果。在文化強省建設和打造南方教育高地中,我們要繼續利用自身的有利條件,不斷開拓進取,堅持改革創新,從而充分發揮我們學院的作用,使學院成為建設廣東文化強省的一支主力軍。
建設文化強省,人才先行。人才是文化發展、進步的核心要素。一直以來,我們都致力于將廣州藝術職業學院建設成為廣東省文藝人才的搖籃、高層次文藝人才培養基地和文藝創作科研基地,為建設廣東文化大省,繁榮廣東文化事業,壯大廣東文化產業培養和輸送更多高素質的文藝人才。辦學幾十年來,我們累計培養的人才有7000多人,可以說都活躍在廣東各地的文化戰線上,成為了文化戰線上的中堅力量。我們的校友很多都是全國知名的藝術家,包括藝術家潘鶴老師,全國知名美院的教授,著名的畫家,文化館的館長,電視臺的臺長,很多都是從我們學校走出去的學生。
“千面小生”陳學希
陳學希院長,本身也是一個著名的潮劇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在80年代因成功扮演《張春郎削發》中的張春郎而譽滿京華、名揚海內外。在中國首屆藝術節上被冠以“千面小生”的美譽。
其聲其色其藝,幾乎包容了潮劇小生所特有的儒雅、瀟灑、風流和俊逸。張春郎是陳學希演藝生涯中的成名之作,他塑造的其他的諸如陳三、劉永、竇廣平、康王、馬周、潘必正等一系列小生形象,一個個性格迥異、形象鮮明、栩栩如生,也受到海內外潮劇觀眾的喜愛和頌揚。
而陳學希出神入化的表演,也給他帶來了一連串耀眼的光環和頭銜:第九、十屆全國人大代表、汕頭市劇協主席、廣東省劇協副主席、廣東省文聯副主席,獲中國戲劇表演最高獎項“梅花獎”、受國家文化部表彰及省、市政府特別嘉獎、被授予“廣東省優秀中青年文藝家”和“跨世紀之星”的稱號……中國戲劇家協會黨組副書記、秘書長王蘊明更是高度評價道:“他(陳學希)是新時期以來我國戲劇界涌現出來的為數不多的全才式優秀藝術家和管理家,成為支撐中國當代戲劇大廈柱石般的人物。”
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第九次文代會、第八次作代會開幕式上講到:“偉大的時代呼喚偉大的作家藝術家,偉大的人民期盼偉大的文藝作品。”那么什么是偉大的藝術家?又如何讓優秀藝術家和文藝精品在嶺南這塊土地上不斷涌現?2004年陳學希在藝術的巔峰之時見好就收,轉型成為一名從事高等職業藝術教育的管理者,從鮮花與掌聲的戲劇舞臺,到安靜的校園大道,身份與地點雖然有所改變,但不變的是陳院長在人生舞臺上對于戲劇文化的那份熱愛與堅持。
陳院長認為,作為一名藝術家,必須要耐得住寂寞,要淡泊名利。
現在社會風氣十分浮躁,有藝術家說創作的時候不知道自己是為了什么,是為了賣幾個錢呢,還是為了在國內外藝術圈的名聲?就以戲曲為例,由于觀眾的斷層,也由于電視排擠了劇場的位置,于是現在在偌大的中國,似乎只有在北京和一些偏僻的山村,才能看到戲。到北京演出,是為了“爭名”;而在農村演出,是為了“奪利”。
然而更根本的問題在于一些藝術家自身缺乏藝術理想和奉獻精神,他們強調這樣那樣的客觀原因,發出如此這般的種種埋怨,自己卻沒有在困難面前咬緊牙關挺立起來,朝著崇高的目標行動起來。這樣,藝術水平和思想境界處于停滯狀態就不奇怪了。要使得傳統文化藝術在新世紀得到繼承和發展,擔子還是得落在年輕一代藝術家身上。只有將提高文化藝術水平當做自己終生的事業并矢志不渝、持之以恒地追求,藝術的新輝煌才有希望。
陳學希在藝術上就非常具有奉獻精神。他在《張春郎削發》中因為角色需要,毅然決然地剪掉一頭烏黑的頭發;他為演戲還曾患過嚴重肝病。以身體的健康為代價還堅持自己的藝術理想,正是他這股為藝術獻身的精神使他取得了驕人的成就。
陳院長又談到,藝術家在創作的時候就要給自己一個定位,立足生活,立足時代,“為人民放歌,為人民書寫”。藝術反映生活,源于生活,只有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才能在藝術創作中不斷提高自身水平。同時藝術家還要有一種文化自信,要自尊、自重,崇德尚藝。而社會也要形成尊重藝術、崇尚藝術的風氣。這一點尤為重要。前者源自于藝術家個人的藝術沉淀,后者則需要群眾的擁護、社會的關注、政府的扶持。應該說,這是一個漫長卻十分有意義的過程。因為藝術家個人的文化自信與社會的文化氛圍相輔相成,好的表演藝術家、文化傳播者所散發出的強烈文化自信與自豪感,能夠引導社會向優秀的文化藝術靠攏,而良好的社會文化氛圍,正是藝術家文化自信賴以生存的土壤。
“務實、肯干、奉獻”,在訪談過程中,陳院長反復提到這三個詞語。的確,回顧“張春郎”的藝術之路,他處處踐行著他的原則。他曾說:“我曾患過嚴重肝病,一戲唱罷,夜深更靜時汗流浹背后帶來的是身體虛脫動彈不得,且嚴重失眠。”他為演藝事業奉獻如斯。這種“務實、肯干、奉獻”的精神自然也為他帶來了許多藝術榮譽。而在轉入教育工作之后,陳院長也一如既往秉行這種精神,作出了大量的成績。
認識陳院長的人都說,陳院長是個有熱情,肯奉獻,能吃苦,榮譽滿身卻又謙虛溫厚的人。我們不禁想到,潮汕著名的“紅頭船”精神,那股拼勁,那股熱情,不正是陳院長的寫照嗎?如果說區域是有文化性格的話,那么陳院長正是我們嶺南文化精神的典型。
傳承嶺南文化 服務廣東文化強省建設
廣東嶺南文化源遠流長。兩千多年來,廣東人民在這片土地上創造了與中原文化緊密相連又別具地方特色的嶺南文化。
生于斯,長于斯,幾十年潛心研究嶺南文化,可說為嶺南文化作出了畢生貢獻的陳學希院長深有感觸地告訴我們,在廣東實施文化強省建設的新起點上,嶺南文化仍然可以大有作為。深度挖掘嶺南文化底蘊,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使嶺南文化以其獨有的感召力和資源豐富的優勢,推動文化強省的建設。
潮州文化、廣府文化和客家文化三大系構成了嶺南文化的組成部分。如何弘揚嶺南文化,例如嶺南畫派,嶺南戲劇三大劇種潮劇、粵劇、漢劇,還有廣東音樂、潮州音樂、客家山歌,陳院長認為這關系到整個廣東文化建設的一個主體,也可以說是一個母體文化的建設和發展。
一個民族的發展,它對地方文化、傳統文化的傳承是每一個人的精神寄托。藝術是一種情感的紐帶,因為在國外的中國人很多,戲曲對華僑、對海外的中國人非常重要,他們對中國的文化更多是寄托在戲曲這里。
就以潮劇為例,有這么一個說法: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潮聲,有潮聲的地方就有潮人,有潮人的地方就有潮劇。潮汕人在海外,潮劇變成他們在海外的一種精神寄托,用以維系他們的鄉情。
潮劇是我國一個古老的戲曲劇種,其歷史比京劇、越劇、黃梅戲等著名劇種都要長。潮劇是在“中國戲曲”的大題目下派生出來的地域性文化產物,對應著潮汕的風土人情、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成為組成現代潮汕人“生命故園”的一種象征符號,始終保持著與群眾生活的緊密聯系。發展到現當代,隨著汕頭的開埠和市場經濟的繁榮,潮劇也始終循著市場經濟的規律不斷發展。
潮劇是具有鮮明地方特色與鄉土文化符號的廣東大劇種,作為嶺南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以一個嶄新的風貌出現在現代舞臺上,贏得了包括海外千萬潮胞在內的觀眾的熱愛與好評。潮劇在全國所有劇種里面,是最具有地方性和世界性的,隨著潮人遍布五湖四海,影響也特別大,在海外是嶺南文化很有影響的一個部分,是作為嶺南文化“走出去”,打國際牌的代表。
而另一種重要的藝術形式繪畫藝術則以嶺南畫派為代表。嶺南畫派作為嶺南文化的一脈,在全國畫壇獨樹一幟,作品一代一代傳承,形成我們獨特的嶺南風格和嶺南記憶,以及獨特的畫風。像早期的“嶺南三杰”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以及后來的第二代畫家關山月、黎雄才、趙少昂、楊善深等,都在中國畫壇留下了濃重的一筆。嶺南畫派是我們嶺南文化的瑰寶。
弘揚嶺南文化,是作為我們這一代文化人所應承擔的責任,特別是在民間藝術方面,我們所肩負的責任更重。民間藝術作為嶺南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正面臨著老一輩民間藝術人才越來越少,青黃不接甚至后繼無人的現狀。我們的文化責任,就是要激發、增強群眾對于嶺南文化的認同感和凝聚力,從各個方面去保護、弘揚我們的嶺南文化。其中籌備組建廣東民間藝術學院,就是搶救、傳承、推廣民間藝術的重要舉措。
廣東民間藝術學院是隸屬于廣東文藝職業學院下面的一個二級學院。該學院定位于集創作、展演、科研、開發于一體的民間藝術高級人才培訓和非遺傳承基地,這在全國的公辦學院中還是首次嘗試。省委、省文聯籌備每年評選30名優秀民間藝術家,作為廣東民間藝術學院的教師,從而更好地培養從事民間藝術事業的后備人才。這所學院的組建,將進一步全面系統地保護和弘揚民間藝術,相信民間藝術在此基礎上,定能蓬勃發展。
在嶺南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中,希望政府在推進建設文化強省的過程中,要注重“大家”的培養。現在看來,成名成家的文藝工作者并不少見,而能成為“大家”的則不多。一名德藝雙馨的“大家”,對于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引導有非常明顯的作用,而這種“大家”越多,我們的嶺南文化就越強大,就越有影響力。
建設廣東文化強省,就是要以增強廣東文化的軟實力,來推動廣東的“硬”發展。而要營造這種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氛圍,離不開廣東本土的嶺南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廣東文藝職業學院正是基于嶺南文化的“廣東制造”,同時又是積極在各個文化藝術領域學習發展的先驅和代表,在辦學六十多年間,始終堅持文藝為人民服務的辦學精神,努力培養適應社會要求的創新型高等藝術人才,為廣東的文化建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建設廣東文化強省的浪潮中,廣東藝術職業學院能夠乘風而行,為區域經濟發展、教育事業的發展,為實現廣東建設文化強省和教育強省的目標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