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2年以來,中央政治局共進行了70多次集體學習,截至2011年8月23日,近10年間,144名學者走進中南海講課,形成了一個公共政策的基礎結構,也成為觀察中國重大熱點問題的一個窗口。
領導們放得開
走進中南海的那一年,周葉中39歲,當年正值“82憲法”頒布20周年,胡錦濤在紀念憲法施行20周年大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強調了尊重憲法、依法治國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政治局提出組織集體學習憲法。司法部找到了武漢大學教授周葉中。
“當時沒跟我說要講課,就說是有課題,讓我們研究準備。”在課題準備中,周葉中得知是要給中央政治局講課。之前有關部門的領導希望他完全照著材料講,但他覺得這樣效果不是很好,希望能在不脫離講稿的基礎上,稍微做一些自由發揮。
但事實上,政治局委員們放得很開,講授部分結束了,領導們開始討論,也向他提了很多很前沿的問題。比如吳官正提了權力制約問題、農村土地制度問題等。
“我們那次的講課是最特殊的一次,準備時間很短,只有半個月,現在據說主講人起碼提前準備3個月。”周葉中顯得有些遺憾。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和他的課題組為了中南海的講課就準備了一年多的時間。2010年1月8日,他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財政與貿易經濟研究所高培勇教授一起為政治局講授《世界主要國家財稅體制和深化我國財稅體制改革》。財稅體制改革,是近年來民間與政府都高度關注的話題,中央領導對此次講座也非常重視。
據賈康介紹,講解結束后是討論環節。在討論過程中,政治局委員們討論的內容,讓賈康覺得他們平時對這個話題就有不少思考,“討論的環節非常活躍,相當放得開,實質性地討論了一些問題。”
中南海學習史
在1983年至1988年間擔任司法部長的鄒瑜,是中央領導第一次集體學法的推動者。
1986年是“一五普法”的第一個年頭,“當時我想到,全民普法首先要領導帶頭,于是在司法部黨組會議上提出為中央領導干部舉辦法律知識講座的設想。”鄒瑜在一篇文章中回憶道:“如果領導都不學法、知法,要下面的人學法,怎么可能呢?學法要從中央領導開始,從中南海學法開始。”
當年6月,鄒瑜就給時任總書記的胡耀邦寫了一封信,談了這個想法。胡耀邦看到信后批給了書記處常務書記胡啟立。一周時間不到,胡啟立去找他商量上課的計劃。
1986年7月3日,正式講課。講課時,胡耀邦非要主講人人民大學副教授孫國華坐在主座上,并說“先生應當坐在主座上”。
領導們都記了筆記,不時插話問問題。據孫國華回憶,課后,溫家寶、王兆國以及鄒瑜邀他共進午餐,大家圍坐一桌,每人一份“三菜一湯”。
中央領導第一次集體學習,在國外引起很大反響。鄒瑜看到《參考消息》轉載的外電,有的說中國進步了,開始講法了,也有的說中國落后,領導人不懂法,還要從法律基礎學起。
后來的講課都是針對下一年中央的工作重點中涉及法律的內容確定的選題。隨著講座次數的增多,越來越多的學者走進了中南海。給中央領導講課的學者走出中南海后,會被很多省長、省委書記邀請去當地講課,接下去各個市也會這樣做。
而這些講課的學者中也逐漸產生了專家型官員,例如曹建明(現任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萬鋼(現任科技部部長)。
愛《資治通鑒》,也愛金庸和普希金
中共領導人中,毛澤東在讀書方面無人堪比。毛的閱讀范圍,從歷史、哲學到自然科學、軍事,無所不包,更重要的是,他讀書的方法“刁鉆”甚至充滿顛覆性。他把“水滸”當政治書看,把“紅樓”當歷史書看。
長達4000萬字的《二十四史》是毛澤東最喜愛的書之一。他不滿這浩繁巨著寫的“差不多都是帝王將相”,鮮提“人民群眾的生產情形、生活情形”。
《資治通鑒》也是毛澤東的床頭書之一,毛讀了17遍,得出“秀才說得多,做得少,以及誰也看不起誰的通病”。
鄧小平曾坦言:“我讀的書并不多。”據他的女兒鄧榕回憶,鄧沒看過馬恩全集,看的是選集,通讀了列寧全集。他還喜歡外國人物傳記,主要是跟二戰、跟他自己的軍事生涯有關的,比如前蘇聯的朱可夫回憶錄等。
鄧最喜歡中國古典史書——這點與毛澤東相似,他熟讀過《資治通鑒》,通讀《二十四史》,特別愛看《三國志》。另一和毛相似之處是,他也喜歡看地圖。鄧小平還是武俠大師金庸在內地最早的一批“粉絲”。1970年代,當金庸小說在內地尚為禁書之時,恢復工作的鄧小平從江西返回北京后不久,就托人從境外買了一套金庸小說。
卓琳曾透露,鄧非常喜歡《聊齋志異》,他讓工作人員把《聊齋志異》拆成活頁,外出時帶幾篇,閑暇時看。而《聊齋志異》手稿本卷三《驅怪》篇末,“異史氏曰:黃貍黑貍,得鼠者雄!”貍者,貓也。鄧小平的“貓論”,與其何等相似!
1985年,江澤民擔任上海市長時,他的辦公室有超過3000本書。江澤民喜歡古典文學。1994年,他在天津南開大學,當場背誦了王勃的《滕王閣序》和蘇軾的《中秋見月和子由》,令學生們嘆服。
與前幾代領導人相比,以胡錦濤為代表的中共第四代領導人基本上都是在建國后社會主義發展和建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胡錦濤曾在接見來訪的俄羅斯青年訪華團時說:“我清楚地記得,在青少年時代,我們曾滿懷激情地閱讀過貴國的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卓婭和舒拉的故事》,演唱過貴國的歌曲《紅莓花兒開》、《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后來我們熟知了普希金、托爾斯泰、高爾基。”
對溫家寶而言,閱讀即是“悅讀”。他不止一次說道,讀書決定一個人的修養和境界,關系一個民族的素質和力量,影響一個國家的前途和命運。一個不讀書的人、不讀書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
(肖燕明輯自《看天下》2011年第31期,作者張恒、徐靜、王菲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