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作戰半年多,朝鮮戰場局勢被迅速扭轉,“聯合國軍”和李承晚部隊從鴨綠江邊被趕回了三八線以南,美國也被迫向中國提出通過談判和平解決朝鮮半島問題。盡管是談判,但這場歷史上罕見的停戰談判難度絲毫不亞于當時的戰場。歷時兩年零十九天,兩易會址,五次中斷,共召開了58次雙方代表團大會,733次各種小會。
抗美援朝戰爭的實際決策者是毛澤東,戰場指揮者是彭德懷。朝鮮停戰談判的決策者也是毛澤東,而一線指揮者卻是李克農。
“我馬上準備出發”
——帶病奉命赴朝
新中國成立不久,李克農的健康狀況就開始惡化。1950年5月,李克農的哮喘病復發,被中央送到蘇聯養病:在蘇期間,李克農每天都通過報紙關注朝鮮半島局勢的發展。隨著美中加入,戰爭不斷升級。李克農再也無心養病了,他迫不及待地回到了北京,指揮情報部門開始搜集大量的美軍情報提供給朝鮮軍隊。
得知朝鮮停戰談判的消息后,李克農以情報工作者特有的敏銳感覺到自己將參與到這場“文戰”的較量中。果然,毛澤東很快就親自點將李克農赴朝鮮談判。1951年6月的一天,毛澤東在中南海召見了李克農。他開門見山地對李克農說: “我點了你的將,要你去坐鎮開城,外交部組成一個班子,喬冠華也去,軍隊也要有人參加。”“我馬上準備出發!”李克農毫不猶豫地回答。
回到家冷靜下來之后,李克農開始擔心身體能不能支撐自己去完成這項艱巨的任務。毛主席親自點將是對自己寄予厚望,作為一名老革命者,服從黨的命令義不容辭。可毛主席還不知道自己平時要靠大把大把的藥物和打嗎啡才能維持正常的呼吸和睡眠,萬一因為自己的身體影響了談判那可不是鬧著玩的。反復權衡之后,李克農最終決定向中央寫一份報告,實事求是地反映一下自己的病情,請中央根據這一情況準備多種方案。
看完報告,毛澤東思索再三還是決定讓李克農去。接到毛澤東的命令后,李克農立即組織代表團,為保密起見,代表團對外稱“群眾工作隊”,李克農被稱作李隊長,喬冠華被稱作喬指導員。根據毛澤東的指示,談判對外以朝鮮人民軍為主,實際上由李克農主持,喬冠華協助,柴成文為聯絡官。
代表團很快到達了朝鮮,并于7月6日見到了金日成將軍。李克農和金日成就談判的一些具體問題進行了磋商,商定結果為:李克農為中朝代表團的團長。代表團分為前方、中間站和后方指揮三線,第一線是直接出面談判的朝鮮人民軍南日大將和志愿軍鄧華副司令員等;第二線是負責聯絡的喬冠華和柴成文;第三線是幕后坐鎮的李克農,負責和毛澤東、金日成、彭德懷溝通。代表團對外公布的談判名單則是南日大將(朝)、李相朝(朝)、鄧華(中)、解方(中)、柴成文(中)、杜平(中)等。
“臨陣不換將”——帶病堅持談判
李克農是拖著病體來朝鮮的,一到朝鮮便投入到了緊張的工作中。當時談判剛開始,需要做充足的準備。每次談判前,李克農都要和負責一線談判的人員一起熟悉材料,商討對策,模擬實習。那段日子,大家通常是夜以繼日地開會總結研究:先由一線談判人員匯報談判情況,大家再研究出現的新問題和下次談判可能遇到的情況,之后,李克農對大家的談話進行歸納闡述,制定出具體方針策略,然后形成文字上報黨中央、金日成和彭德懷。中央復電后,李克農再按中央指示對下一步談判做進一步的確定完善。等這一切都做完了,大家才能抓緊時間休息。而這時,天往往都已經開始放亮了。
隨著談判工作的深入開展,工作強度也日漸增大。緊張的工作讓大家十分疲憊,更別說正重病纏身的李克農了。那段時間,李克農每天要閱讀和起草大量的文件電文。由于視力微弱,工作時他的眼睛幾乎要貼到桌面上,胸口受到嚴重擠壓,以致經常出現呼吸困難、胸口脹痛等癥狀。那時,每工作一會兒,李克農就要起身到院子里大口大口地呼吸幾口新鮮空氣。病痛的折磨使得李克農經常雙手發抖,手中的筆會不自覺地滑落到地上。為了減輕病痛,他常常一邊工作一邊一把一把地往嘴里送藥:咳得實在喘不上氣時,才暫時躺下休息一下。而隨著冬季的來臨,惡劣的環境和陰冷潮濕的氣候以及超負荷工作讓李克農的身體狀況越來越糟糕。長期的伏案擠壓胸口又引發了心臟病。有一次,大家正在開會,極度疲勞的李克農突然昏了過去,幸虧及時搶救才脫離了危險。
雖然李克農的身體日益惡化,但為了不影響大家的情緒和士氣,為了不讓大家擔心自己的身體,工作間隙,李克農還經常和大家開玩笑活躍氣氛,大家常被他逗得開懷大笑,樂不可支。
此時,中央得知了李克農的身體實際狀況,經過反復考慮,毛澤東決定派外交部副部長伍修權去接替李克農,讓他回國治療休息,1951年11月,伍修權來到朝鮮,準備接替李克農的工作。對此,李克農堅持“臨陣不換將”。他對伍修權說: “我現在身體不太好,但是熟悉談判工作的全部情況,已經摸透了各方面的規律,如果現在中途換人,對整個工作不利,因此建議在我尚能支持的情況下,不換人。”
李克農說得有道理,但身體狀態又的確很糟糕,伍修權一時不知道怎么辦。最后,兩人一起致電中央。中央同意由李克農主持工作,伍修權暫留朝鮮,若李克農身體不支再換人,就這樣,盡管身體狀況日益惡化,李克農仍堅持留在朝鮮領導艱難的談判工作。
“坐下去!”——沉著冷靜應對談判
朝鮮停戰談判是一場復雜漫長的談判。盡管“聯合國軍”在戰場上撈不到便宜被迫回到談判桌前,但他們是不甘心認輸的。在談判過程中, “聯合國軍”常常無理取鬧,提出許多極端無理的要求,使談判不歡而散。
當時談判主要圍繞三個問題:一是戰爭在什么地方停下來,也就是在什么地方建立軍事分界線的問題;二是如何監督停戰問題;三是戰俘交換問題。談判進入實質性討論之后.在第一個問題上就卡了殼。談判之前,由于志愿軍連續取得三次戰役重大勝利,美國杜魯門總統明確表示愿意在恢復戰前狀態的條件下停火休戰。中央則提出以戰前臨時分界的“三八線”為軍事分界線,雙方各退10公里建立非軍事區。但在談判桌上,美方卻以“海空優勢必須在地面得到補償”為由斷然拒絕我方的提議,要求取得三八線以北1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談判就此陷入了僵局。談判期間,美方還常以沉默不語來對付中朝談判代表,在1951年8月10日的談判中,中朝代表發言完畢后,美方代表集體拒不發言。會場出現了長時間的冷場,中朝代表中有人沉不住氣了。這時,負責聯絡的柴成文十分焦急,他利用自己聯絡官可以走動的便利悄悄起身來到會場外中朝一方的帳篷里,此時,李克農正坐在帳篷里沉思,并一支接一支地抽煙。柴成文附到他耳邊低聲問: “怎么辦?”李克農一言不發,在一張紙條上寫下了三個遒勁有力的大字: “坐下去!”柴成文帶著紙條回到了大廳,悄悄地將紙條遞給旁邊的代表,代表們一個一個地傳遞下去,看完紙條的中朝代表一個一個馬上變得從容鎮靜,像“打禪”一樣穩穩地坐在那里。132分鐘之后,美方代表再也無法忍受這尷尬的沉默,不得不宣布休會退席,中朝代表在心理上戰勝了對方。
朝鮮停戰談判不僅創造了沉默對抗132分鐘的最長歷史記錄,同時也創造了談判最短歷史記錄:25秒。即雙方代表剛落座,宣布開會后又馬上宣布休會。可見,朝鮮停戰談判是一場針鋒相對、劍拔弩張的“白刃戰”,談判一直在談談打打中進行。李克農經常叮囑大家: “談判是打仗,是打文仗,一定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一定要堅持原則,但也要靈活掌握策略。”
朝鮮停戰談判是為了和平,但談判代表們卻經常遇到危險。有一次李克農乘車去辦事,美軍飛機突然飛來并不停掃射吉普車,子彈穿透玻璃從李克農身邊掠過,在他的馬靴上劃出了深深的痕跡。幸虧司機沉著機智,駕車東躲西繞,盡管輪胎被打破,但二人卻死里逃生。后來李克農和家人說起此事還風趣地說: “我差點翹著辮子去見馬克思。”
經過10個月的艱苦漫長談判,雙方終于在確定軍事分界線、建立非軍事區和監督停戰上達成協議,但在關于遣返戰俘問題上雙方又陷入了無休止的糾纏和爭吵中。美方甚至不顧《日內瓦公約》,荒唐地提出“一對一交換”等無理要求,遭到中朝堅決拒絕。談判又被宣布無限期休會,直到1953年4月26日復會。又經過50余天的談判,雙方終于在戰俘遣返問題上達成了協議,并定于7月27日舉行停戰協定的簽字儀式。
長達三年的談判終于落下了帷幕,代表團內充滿了喜慶的氣氛。李克農卻異常冷靜,他知道,李承晚是不甘心就此罷手的,他是在中朝軍隊的打擊和美國人安撫壓制下被迫接受這個結果的,如果明天的簽字儀式上有人偽裝成記者或工作人員破壞或襲擊雙方到場簽字的司令官,后果不堪設想,幾年的心血將毀于一旦。思考再三,李克農提出雙方司令員不到現場簽字,由雙方首席代表簽字后立即生效,然后分別向自己的司令官送簽互換文本。
李克農這種特別的送簽方式很快得到了中央和美方的同意。7月27日,雙方以此方式簽了字,朝鮮停戰協定生效,和平終于降臨朝鮮半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