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我應邀參加一個朋友的晚宴,朋友將我介紹給其他客人。介紹完了我剛坐下,旁邊一位女士小聲問我:“你是不是寫過一篇關于‘聯幫教育’的文章?”我點頭稱是。那還是2006年,我在《婦女生活》下半月刊《現代家長》第5期發表了一篇文章,名為《6家庭走出“聯幫教育”之路》,介紹了河南省鄭州市惠濟區劉寨辦事處糧運社區6個家庭通過“互聯互幫”教子的事。得到我的肯定答復后,那位女士很激動,連連稱呼我“姚老師”。一聊才知道,她姓王,2006年7月份,她和幾位鄰居聊天,聊著聊著就聊到了教育孩子時的頭疼事。一位家長說,《現代家長》上登了一篇關于“聯幫教育”的文章。大家立馬到這位鄰居家,找到那篇文章看了一遍,隨后便借鑒文章里的經驗也組成了一個“聯幫教育”小組。兩年多過去了,他們相互幫助解決了很多家教難題。
王女士不無驕傲地以自己的女兒為例講起了聯幫教育的成效,說有一天她留一位鄰居在家吃晚飯,本想讓丈夫到小區門口買饃,4歲的女兒卻主動請纓,于是王女士就給了女兒1元錢。
孩子下樓后,一路小跑直奔小區門口的商店,王女士不放心,離七八米遠跟在后面。快到小區門口時,一輛面包車駛進了小區,王女士心里咯噔一下,立馬向前跑,想把女兒拉到路邊,沒想到,孩子自己主動站到了路邊給面包車讓道。王女士長舒了一口氣。
女兒來到小區門口的商店,把1元錢遞給了商店老板,老板遞給她兩個棒棒糖。王女士心想,壞了,女兒最愛吃棒棒糖,肯定抵擋不住誘惑。沒想到孩子不知跟老板說了句什么,老板收回棒棒糖,遞給她一袋饃,孩子抱著饃就往回跑。王女士跑到商店問老板:“剛才孩子跟你說了什么?”原來女兒說的是:“媽媽叫我買饃,不買棒棒糖。”
王女士最后總結:“沒有你的文章,我們也不會組成‘聯幫教育’小組,我也不會有那樣的驚喜。所以我要叫你‘姚老師’!”
可我想說,《現代家長》才是真正的老師,是她為我提供了平臺,為大家提供了一個相互交流、學習的機會。
如今6年過去了,盡管我在《婦女生活》雜志只發表過這一篇文章,但這本雜志在我心里的分量卻很重很重,因為她讓我第一次因為一篇文章成了讀者心目中的“老師”。值此《婦女生活》創刊30周年之際,我以一個作者的身份,祝她長盛不衰!
〔編輯:馮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