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心目中,棉花當然是白色的,天經地義。然而五千年前的秘魯,棉花的顏色是五彩繽紛的,包括綠、赤褐、米黃、淡紫、銅、棕等等。隨著十八世紀末工業革命及合成染料的出現,自然帶色的棉花愈來愈不受青睞,因為跟白色棉花相比它的產量較低、纖維較短、染色和加工成本電更高。
1931年秘魯政府通過一系列法律來摧毀自然帶色棉花,用雜交品種和政府補貼的美國棉花取代之。這直接導致了本土棉花品種瀕臨滅絕,以至于1971年當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博士研究生杰姆斯·弗里蘭發現這個世界上居然還存在有色棉花時,他簡直像發現了新大陸一樣驚訝,并從此致力于對它的研究和保護。直到1986年,“本土棉花項目”才在國際組織、私人基金會及秘魯政府機構的支持下開始研究和恢復本土棉花的耕種。
風水輪流轉。今時今日,本土有機棉受到時尚設計師和消費者的追捧,不含化學染料成為其重要賣點之一。此前很多秘魯農民放棄棉花而為可卡因行業種植古柯,因為這樣更賺錢——以至于2010年美國棉花已經成為秘魯的第二大進口物資。然而近年來有機棉的商機又開始吸引農民把種植古柯的田地改種本土棉花。
當市場伸出熱情的雙臂歡迎自然帶色棉花的回歸,秘魯創新與鄉村發展中心計劃用五年的時間、耗資三百二十七萬美元打造“本土棉色之路”。它包括目前僅存的少量本土棉田地,并將在伊卡、利馬、安卡什、利伯塔德、蘭巴耶克和亞馬遜區域專門劃分田地種植本土棉。這些棉花會沿用跟幾千年前同樣的方法耕種,不使用化肥和農藥。
或許會有人認為,秘魯此次促成本土棉的復興跟八十年前下令將它摧毀一樣,都是基于商業利益的見風使舵。事實上,該國政府之前曾多次因保護物種多樣性措施不力而被詬病。秘魯是世界上5個最大的生物多樣性的國家之一,擁有全球104個生態分布區中的84個,雖然它早在1999年就成為拉丁美洲第一個建立對抗生物多樣性流失策略的國家,這些工具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并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秘魯環境法協會國際事務處長Manuel Ruiz曾表示:“秘魯幾乎簽了所有的國際保護生態多樣性的文件,但是卻無法力行,因為政府對于保護資源和建立監測系統方面并沒有善盡職責。”
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創“本土棉色之路”無論從哪個角度考慮都不失為正確之舉。即便改寫棉花產業現狀任重而道遠,哪怕它只是讓孩子們知道這個世界上的棉花不僅僅只是白色的,也是相當有意義的事,更何況傳承五千年的自然農耕技術。在全球化讓世界各地變得越來越相似的時候,本土化和多樣性的珍貴會愈加凸顯。更多元、更斑斕的世界,才是更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