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企業?什么才是最真實的小米?帶著這些疑問,近日,本刊記者走進了風口浪尖中的小米科技,對話小米科技聯合創始人,副總裁黎萬強,試圖為讀者揭開一個真實立體的小米。
今時今日,放眼整個互聯網界,最熱鬧莫過于俗稱“小三大戰”的以雷軍為代表的小米科技和以周鴻為代表的360之間的微博口水戰。這場發端于2012年5月中旬的戰爭,像龍卷風一樣短時間內席卷一切,包括互聯網界、傳統手機界、硬件供應商、各路專家等紛紛出來站臺說話搏眼球。誰也無法預測這場熱鬧什么時候會終了,就像誰也無法預料這么多突然從互聯網涌入智能手機行業的大佬誰會笑到最后。但有一點毋庸置疑,號稱躺著中槍成立兩年多的小米科技成為這場紛爭的焦點,正經歷一場少年小米的成長煩惱。一時間小米幾乎成為了所有進軍或想進軍手機行業的互聯網企業的眾矢之的,以至于雷軍要放出“不踩小米就不叫發布會”這樣的狠話。
為什么會是小米?答案很簡單,因為小米是國內最先從互聯網界殺入手機界的先鋒,而且從目前外界的主流意見來說,它進入得還相當的成功,不到一年單機銷售就破三百萬臺,據外界估算每臺還有將近六七百元的利潤,更重要的是它把持了移動互聯網的入口,對于把寶都壓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互聯網界各大佬來說,這比什么都重要。可以說是小米引領了互聯網企業進入手機行業之風,因而對于新晉企業來說,就如武俠小說里剛出道的少俠只有找這個行業的領頭者打一場擂臺才最容易在這個行當里揚名立萬。
那么小米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企業?什么才是最真實的小米?帶著這些疑問,近日,本刊記者走進了風口浪尖中的小米科技,對話小米科技聯合創始人,副總裁黎萬強,試圖為讀者揭開一個真實立體的小米。
總體印象:
辦公環境略顯嘈雜、員工著裝輕松隨意
小米科技位于北京市望京西路一座不算太起眼的大廈九樓,沒有傳統企業的前臺,一時半會還不知要找誰,最后問了門口一個穿著短褲拖鞋的男生,說了我們要找的接口人,但其仿佛對自己公司的同事并不是太認識,后面我們只好說了此次的采訪對象黎萬強,大概等了五六分鐘,才見到了我們的對口人,并被安排進入一間辦公室。后來才知道這間約十平方米,擺著一張辦公桌和兩張小沙發的辦公室就是黎萬強的辦公場所。而從走道到辦公室這段不到十米的距離你可以充分感受到里面的嘈雜,這對于參觀慣了傳統企業整潔肅靜辦公環境的記者來說,確實有個適應的過程。
黎萬強個子不算太高,雖自稱老男人,但其實長得很年輕。T恤短褲加涼鞋,應該也是記者從業以來,首個如此著裝的企業高層接受訪問。而這也許是小米著力要創造的輕松、自由和平等的氛圍吧。黎還是比較真誠、坦率,基本上大部份的問題都是有問必答。我們聊了一個多鐘頭,下面是本次采訪的主要內容,根據錄音整理,有部份刪減。
談創立小米的因由,老男人創業可選擇不多
黎萬強言語間對于進入手機這個行業仿佛是排它后無奈的選擇,但事實上我們仍可以從中看出他們這個團隊對進入這個領域蓄謀已久,而且相當審慎,包括雷軍也在不同場合反復強調這是他最后一次創業,頗有破釜沉舟之勢。
黎萬強:當初我們出來創業可選擇的事情不多,小米是在2010年4月6號創辦成立的,而實質上我們聊這個事情是在2009年底。在聊的時候就說能做的事情不外乎就是電子商務,那時候電子商務很熱;要么就是說你去做互聯網基礎工作,基礎應用;要么就做手機,其實不外乎這三件事情。因為我們在選擇的時候,畢竟是老男人出來創業,尤其是像雷總也好,包括林斌,大家在行內都做了十幾年,在各自的崗位和專業都有一些收獲了,大家再選擇的話,相對會有個功利性的條件就是選擇足夠大的市場,選擇足夠大的事情,三件事情里面我們回頭仔細來看,電子商務是不能干的,好幾家兄弟公司已經在做了,像凡客已經在做了,樂淘也做的不錯;第二個就是像互聯網基礎應用,在09年的時候,UC是最熱門的,但我們另外一個兄弟公司YY已做的很好,安全方面,殺毒金山也在做,做搜索則不可能。所以說在整個技術應用方面來講要能切進去的點我們沒有想到,因為基礎應用不外乎就那么幾個,搜索、安全、聊天或者瀏覽器等等。后來再想來想去,手機是一個比較大的市場,我們回頭來看那個時候有一個很大的趨勢,就是我們會看到整個手機的電腦化趨勢已經到來。看整個手機的發展史,最早的當然是功能手機了,但是,時尚智能手機后面延伸出很多所謂深度定制的功能手機,比如:音樂手機、女性手機等。然而蘋果出來以后教育了整個市場,原來這才叫智能手機。我們回頭看,在整個國內的安卓市場來看,其實整個來講是對這種電腦化手機,包括是互聯網手機這種產品其實都沒有做得很好的產品。然后安卓又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如果沒有安卓我們也不敢干,因此我們一個看到了這個趨勢,因為整個互聯網化這種產品到來的時候,其實用戶的需求是會發生變化,如果廠商沒有很好的跟進,就沒有好的產品。第二個就是說安卓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它是一個開放性的平臺,如果要讓一個廠商一上來,從零開始,要硬件自己做,操作系統又要從零自己做起,是一個天大的難題。
我們看到這個趨勢的時候,我們還會退后一步來考慮,其實我們那時候為什么叫發燒友,為發燒而生,要做一款發燒友喜歡的手機,最根本是因為一開始我們幾個合伙人、創始人,包括一開始整個研發的骨干,大家平時都是挺喜歡玩數碼的,雷總本人他的包里面都會有七八部手機和一些最新的數碼產品,像最新的ipad也好,iphone也好,甚至包括最新的周邊產品,像NDSL、PSP,他都會是最早一個來玩的,我們幾個人也是這樣。包括我本人,我本人是比較喜歡攝影的,然后林斌也是整天裝著一堆手機。所以那時候創業,像我們老男人創業是比較害怕失敗的。你總得想想萬一你要是做砸一個東西的話對自己的朋友都沒法交代,會有這樣的心理障礙。因此我們在選擇的時候會退后一步想,就是說一定要選擇一個自己比較喜歡的,自己天天在用的產品。因此我們那時候就選擇做一款發燒友喜歡的手機,對我們自己來講,至少要做一款我們都愿意用的手機。
如何看待互聯網企業的進入?
小米如何保持現有優勢?
黎萬強對于保持小米的優勢還是比較自信,同時對于互聯網企業的進入也表現了風度,但最后那句“只要大家是良性競爭”則顯然是意有所指的。
黎萬強:打個比方,比如說在賽道上跑步,對我們來說就是在賽道上起跑早一點,我們什么都別想,按照自己的節奏閉著眼睛拼命往前跑就對了,但是中間會有很多的小插曲,然而對于我們自己來說,我們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想做什么。包括在一開始,大家多少會有些誤解,從整個產品曝光來說,我們是先有了MIUI,再做手機上的深度定制,后來有了米聊,接著在一年之后才有了小米手機的曝光。所以大家一開始會認為小米是因為做了MIUI和米聊之后頭腦發熱,然后開始做小米手機,但實際上從我們公司成立的第一天開始,就已經很深刻地想清楚我們一定要做互聯網手機品牌,只是說我們怎樣才能把它做好,到底要打幾張牌。我們對這個產品的理解就是說在今天這個市場競爭格局下,所有最后淘汰出局的廠商都是因為最后沒有好的產品,沒有好的用戶體驗,雖然它的背后有很多決策的過程,但最后落到用戶面前的話只有一個問題,就是選擇與不選擇?所以當初我們就在想怎么才能做到一款真正具有足夠競爭力的用戶體驗的產品,而且對我們來講沒有任何的渠道優勢、沒有品牌優勢,一切都沒有。要真正做到有很好的用戶體驗的時候,其實你硬件要自己做,軟件要自己做,包括之后手機的售后服務,不管是你的客服也好,售后維修也好,這些都要自己做。我把這三者作為一個綜合體驗的產品,當然手機在今天它就是一個高度綜合體驗的產品,就是說今天大家不再會為了一個硬件去買單,諾基亞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大家也不會為了一個品牌或者是應用去買單,比如說HTC和Facebook在國外合作過類似社交手機,在發布之時大家還有些討論,但到今天可能大家連名字都記不住了。大家今天對智能手機的定義都是一種電腦化的定義,它都是全業務型的,不會說拿來就只是上網。另外手機的服務也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們就在想如果要把這個事情做好,是沒有其他捷徑可以選的,就一定要走最苦的路,什么事情都自己做,包括后面要說到的我們為什么要順便去做電子商務。小米在出牌的時候我們卡了兩招,第一招是大家看到的,性價比。去年我們在發布的時候是1999元這個價位的時候,同等的,性能相近的手機的價位都在三千、四千、五千這個擋。所以說小米手機在發布之時,性價比是用戶的首選之一;第二招,我們在產品的技術層面還是有很大的領先優勢的,一個是硬件一個是軟件。硬件我們作為國內首款雙核1.5G用了高通的芯片,那個時候我們比國內同行至少提前發布了三個月,這三個月背后其實是補了很大的補助,而且做了很大的技術投入,你要拿到最新芯片技術的時候往往意味著很多廠商它自己的產品可能都在連調,你的整個開發過程,整個測試穩定的過程是冒很大風險的,包括成本的問題。另外當時我們在整個發布節奏里面,前期MIUI的產品的微創新還是贏得了很多用戶的口碑。所以對于我們如何往下走的問題,我的理解就是心無旁騖,千萬不要多想,還是按照現在的節奏每年發布一款好產品,同樣是高性價比的手機。高性能里面又包含了兩個關鍵字就是硬件和軟件,兩者都要對用戶有足夠的吸引力。
我們當初敢進這個市場,不是說我們認為會立刻顛覆誰,只是覺得這個產品會有電腦化、互聯網化的一些傾向。第二我們看到的問題在于手機處在一個消費類的電子時代,它是一個消費類的電子產品,它今天已經慢慢更加向個性消費品來轉變,這樣就會帶來一個市場格局的轉變。這個行業里做得好的廠商,可能會有40%或50%的份額,同時你會發現后面10%、20%、30%的廠商也會活得很好,因為他是一個個性消費的產品,它絕對不會像裝Windows一樣或者是像百度搜索引擎一樣,百度搜索引擎占75%的份額,后面第二名第三名的連湯都沒得喝,手機不是這樣的情況,個人認為未來的中國至少排前五名的手機是有自己的市場的。他不是一個一家獨大后面就沒法生存的行業,所以對今天很多廠商一起涌進來做,一起進來參與整個產業的變革是個好事,只要大家是良性競爭就OK!千萬不要背后使陰招,那是很惡心的。因為這個市場剛剛開始,它足夠大。
小米手機質量及售后服務問題
在采訪之前有個小插曲,我們有個90后的實習生,列舉了一下周圍朋友在使用小米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包括后蓋松動脫落、照相效果沒達到800萬象素、死機、觸摸屏不夠流暢等等,這些問題幾乎她周邊四五個用小米的朋友都或多或少會碰到。黎萬強顯得有些尷尬,但也承認早期的工程機確實會有這些問題。小米到今天最被詬病的問題之一就是售后服務的問題,因此黎萬強著重強調了今年是小米的服務年,最近剛好也是雷軍的偶像喬布斯創立的蘋果手機的服務備受批評的時候,但愿小米真的能夠在這一年好好關注一下“服務”。
黎萬強:首先作為一個從互聯網角度做手機產業來講,我們現在的客服通道比大家更加開放和透明,我們把微博作為客服通道來看的,微博這個通道是把雙刃劍,就是你做得好與不好都會得到放大的傳播,但我們還是堅持做這種在線的通道客服。對我們來講,面前的一道坎就是如果是我們的問題,我們要果敢的承認并解決它。從小米一路走來來看,第一道坎就是第10萬臺的坎,前兩三個月的時候那時真的是膽戰心驚,因為要10萬臺一過,市場上沒有太多的返修退貨的問題,才敢去做下一步的爬坡,然后100萬臺也是一個坎,快速爬到100萬的話其實對整個服務的承載壓力會增大,首先發貨有時候會滿負荷的跑,售后和客服也是同樣。所以在到100萬臺的過程中,小米的問題就是怎么樣把服務的出口拉開,因為用戶在買了小米之后關心的問題就是,一是買了之后發貨夠不夠快,二是拿到手機之后想要打電話來咨詢一些常態的問題,如果這時候電話打不進來就會變成投訴,第三就是用了一段時間之后出現的問題,坦白講開放性的安卓相比封閉的蘋果系統穩定性會弱一些。100萬的這個過程就是把這些坎拉開。我們現在發貨已經不再是個坎,開始的時候有一些物流的問題,但是通過拉開的這個過程現在已經解決掉了。我們的客服和售后網點逐漸的多起來,第二個問題也慢慢解決掉。下一步就是花半年到一年的時間,把售后服務的品質和監督流程建立起來,今天我們已經開始投入到這個里面。今年小米內部叫做“服務年”,其實今天對小米有兩件最重要的事情,一個是全力以赴的把服務做好,請業內的專家下精力去把它做起來,第二件事情就是米2的研發,因為當用戶不再抱怨你發貨慢、電話打不通的時候,他們的期待就是你下一代產品的研發。所以未來半年的兩件事情就是怎樣把服務品質和監督體系做的更好,怎樣把下一代產品做得更好。
是否存在饑餓營銷?
黎萬強比較系統地解釋了小米備受爭議的第二個問題——饑餓營銷,但這樣的解釋能說服對此成見已深的大部份人嗎?
黎萬強:我們做第一款產品,就涉及到剛剛生產備料的問題,對我們來講,我們做第一代的時候可能只敢做10萬臺,像國內聯想、華為這樣的廠商他們可能就敢做30萬到40萬臺,像蘋果一上來就100萬臺。這里面大家誰都不能保證剛出來的時候就沒有問題,連蘋果還不是也出了天線門嗎?天線門出在一般廠商里早就掛了,但蘋果能很巧妙的化解了這個風險。我們做第一代時就非常謹慎害怕,我們想第一年就別想賣100萬臺200萬臺,我們賣30萬臺就可以了,第一個10萬臺爬坡完以后大概一個多月就過去了,那我們整個產能基本都保證了翻番,比如說10萬臺20萬臺,到了今天70萬臺。但這里有幾個制約的條件,第一個是材料供應的問題,就是材料定的時候都是從兩三個月前定的,不是說你今天知道賣的非常好就去拿屏;第二個是生產線上的產能爬坡的問題,就像你找到富士康,富士康本身也要一兩個月的爬坡,它的復雜程度還是比較高的,不是說隨便過來個工人不用怎么培訓,立刻就能上崗。比如到今天可能真的需要的話一個月100萬臺我們都可以生產,但是這過程是要經歷三四個月的這種爬坡,這也是我們為什么到5、6月份才敢開放銷售。我們第一次開放銷售是準備賣10萬臺,結果當天的時候30萬單就過去了,我零晨臨時就卡住了,因為再下訂單我們就沒法生產了。為什么我們對前30萬個老用戶非常感激呢?因為他們當初是冒了極大的風險選擇了我們,第二是冒了極大的等待時間,足足等了兩個月。對我們廠商來講不會是放著錢不賺的,當然確實有這樣的客觀原因,無形中放大了我們的知名度。回頭我們看蘋果和三星,剛才我們講過的蘋果每一代的發布,你會發現前兩個月買他們的貨是很難的,蘋果剛發布一個月就想買至少會加價一倍,要買Iphone4s的話都是要8到9千,其實對他們來講,他們剛開的一兩個月,他們可能一下子能上50萬臺100萬臺的規模,但是他們第一個月也會很難買,他們可能只用了3個月就完成了整個爬坡,對于我們剛成立的小公司來講,可能我們要4個月5個月甚至6個月來完成,這是我們的困難。
另外我覺得對小米來講,第一:通過網絡來購買小米手機,量的供應問題不會成為一個問題;第二個是有些用戶想買,但是沒有上網的習慣;第三個是用戶會上網,但在電子支付方面可能是個坎。這種困難對我們來講我們還是要保持和運營商的這種合作方式,像今年我們和聯通、電信都合作了,之后還會與移動進行合作。那么對我們來說未來在線上購買體驗方面還要做兩個工作:第一個是已經知道小米網的人要提供貨到付款的方式(比如我老家,廣東茂名,我有些老鄉在高州那邊他們想買但銀行卡不會用,像他們就需要這樣的幫助);第二個是還要宣傳,讓更多用戶知道在小米網上可以買到我們的手機,因為有些人通過看報紙、雜志知道有小米手機這個事情,但他們并不知道去哪買。這就是說我們小米出口和宣傳還是要加大的。但我們不會走傳統渠道去銷售,今后還是只會有網上和運營商這兩個渠道。
認同李開復關于互聯網企業做手機的觀點
李開復認為互聯網公司做手機絕大部份會失敗,主要有因為:兩個產業差別巨大,企業基因不同;絕大多數互聯網品牌對手機不但不加分,還要扣分;不以用戶需求為使命,而為嵌入自己服務為目標,無法得到用戶口碑;不愿意嵌入用戶愛戴的競爭對手服務會被詬病;用Android打造封閉iPhone式高利潤封閉產業鏈不現實;在內部項目評估中,這樣不賺錢不主流,而又要花大錢的項目,很難得到足夠資源,會被主流項目壓擠。
黎萬強:我有類似的觀點,開復是從互聯網廠商來看的,我們進來做手機之后發現一個情況,我們當初真是無知者無畏,我后來有時跟雷軍反復在聊說早知道這么難,我們就不玩手機了,玩點別的好了。像周博士、劉德他們做過硬件,都是后面進來的,一開始就是我們幾桿搶,都是做互聯網和軟件的同事。我們做手機純粹是憑借興趣,覺得這個事情有足夠大的市場。但進來后你會發現從供應鏈開始,生產、控制到最后產品的投放市場、市場營銷,要做電子商務、配送、售后服務,這是足夠大的事情。之后你會發現它的復雜程度,和所聚焦的程度,包括它的瞬息萬變,這就要求企業本身要聚集的資源和關注度是第一的。比如現在很多廠商說我要做個云筆記本,類似點評這樣的應用、讀書應用之類的,它跟應用不一樣。做應用有足夠好的用戶總思之后,只要有團隊扎進去,哪怕只有五個人十個人,就可以不斷地同時向一個方向,甚至可以扎五六個項目組進去。比如老板突然有些靈感,想一想過問一下也許立刻就成了。但今天碰到困難的課題在哪兒呢?我曾經有個預言,就是說這家公司有很大的貨量,今天它在做手機的話,不是說有沒有機會做成,有機會,但前提就是它是不是把它當作唯一的事情來看,如果它認為它是命脈,那就有機會,不然未來會出現很多種可能性,要么淺嘗輒止,要么屬于玩票性質,不了了之。所以這個事情的復雜程度和變化程度完全超過大家的想象。它在贏得這個市場不是靠品牌和流量,今天用戶都是靠鼠標來選票的,尤其是互聯網企業來做手機的話其實他們的目標很明確,他想搶這個入口和真正有互聯網習慣的用戶,如果是70歲的大爺大媽他們會關注嗎?這不是他們的目標用戶群,但目標用戶本身對產品的苛刻程度是相對嚴格的,你做得好不一定會夸你,但做得不好一定要被罵得狗血淋頭,唾棄你,風險很大,成本也很高。因此說李開復的話從專注度來講還是有道理的。
回應丁磊偽操作系統的問題
對于丁磊的偽操作系統之說,黎萬強在回應該問題的同時也不忘揶揄一下丁磊。
黎萬強:我們很多用戶幫他(丁磊)科普了,第一個對我們來講為什么我們叫MIUI而不叫MIOS,我認為我們肯定百分百的承認是基于安卓深度定制的一個Log(原話如此),它是基于安卓深度定制的,那么安卓是不是操作系統大家去定義了;第二我認為今天任何一家廠商想站出來全新做操作系統,我認為我不看好,我不看好的原因不是技術問題,今天WINDOWS PHONE為什么失敗,不是說微軟的那些工程師不牛逼,是因為他沒有像安卓這樣玩的風生水起足夠多的開發者能把系統轉起來,到今天來講,如果丁老板他足夠豪氣的話,他自己可以做一個全新的操作系統,對產業是一個很大的貢獻。但風險就是能不能把這個產業鏈玩轉起來,這是一個關鍵。我認為小米沒有這樣的能力,從這點來看我們是承認的,而且一直在官網上都講我們是MIUI,是基于安卓深度定制的。
回應微博月球照片和西藏照片問題
關于目前微博上很熱鬧的小米手機拍月球和西藏相片做假的這兩個問題,黎萬強倒沒有顯得特別在意,只是不忘強調這是拜周鴻所賜。
黎萬強:那天我看了那個貼以后呢,我是這樣回的原文,這是用戶上傳到論壇的一個照片,這個用戶已經在小米社區上公布了他的玩法,但這個玩法是否真的可行是需要驗證的。我說我愿意和我們的同事挑一個月朗星稀的夜晚去試驗下,但那個用戶確實把他所有的玩法都公開了,晚上拍的月亮有兩萬多人看到,他用的是天文望遠鏡,用了那個目鏡這個很專業我也不懂,他拍了一系列,他把所有的原圖片全部傳上來了。按他這個方法是可行的,但是能不能百分之百能這樣,我們需要試驗一下。
那西藏的照片是一個員工不小心傳上去的,但是我們第一時間立刻做了公開說明,其實沒有什么的,我們當天立刻做了說明,一個是所有照片來自原帖社區,原帖地址都有,有個這樣的欄目叫米社會,那個欄目全部用了上傳的照片。第二個是我們講到了西藏的照片收錄是有誤,我們立刻更正并把它刪掉了。
其實我覺得這個事情,如果沒有周鴻在鬧的話它不會成為一個新聞點,但是小米在面對這種問題的態度在哪呢?那天我和所有工作人員講,這個事情只要是我們做錯了我們就立刻承認。如果是需要待考證需要證實的我們也不要去回避,用這樣的態度不就OK了嗎?互聯網就是這樣的一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