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年底,首屆世界智力運動會在北京舉行,比賽有橋牌、國際象棋、國際跳棋、圍棋、象棋共5個項目。世界智力運動會是由國際智力運動聯盟(IMSA)發起的。
看了上面這段“舊聞”,你有什么感想?
喔,“智力”就是打橋牌和下國際象棋、國際跳棋、圍棋、象棋啊!喔……
別“喔”了,智力或者說智商到底是什么,不是由運動界的人說了算,科學界的人還在爭論不休呢。
智商(Inteltigence Quotient)
“智力商數”的簡稱,是搞智力測驗的人用來表示一個人的智力發展水平的,它有一個公式;智力年齡÷實足年齡×100=智力商數。
比如,你10歲,經過智商測試,你答對的題數相當于12歲的人平均所答對的題數,那么你達到平均12歲的智力年齡,你的智商是12÷10×100=120。
“智商”這個時髦經久不衰,越來越受到關注,特別是爸爸媽媽們的關注。
你還在媽媽肚子里,爸爸媽媽就期盼你是一個聰明的孩子;你出生后,更是精心呵護,大力培養;上了學,智商則常常是他們的研究、討論話題。新聞報道說,有的老師還要求家長去給孩子測智商呢。
誰發明了智商測試
一個世紀前,法國巴黎管教育的一個機構,想知道怎么才能發現哪些人學習比較輕松,哪些人會有困難,就找了阿爾弗萊德·比奈和泰奧多爾·西蒙。這兩個人都是研究心理學的,比奈有自己的心理學實驗室——他可不是紙上談兵,有實驗來驗證哦!所以讓他來解決這個難題,令人信服。他倆編出了“比奈一西蒙量表”,設計了30個試題,來測試學生的觀察力、分析判斷力、注意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和應變能力等。可以通過測試的學生,就具有順利跟上學習進度的能力;通不過的學生則無法與同齡人同步學習。這個量表經過后來一些專業人士的修訂,就變成了幾套智商測試的專用材料。
可是,問題來了:智商到底是什么?生下來就有,還是受了教育后才有?如果天生就存在,那么還要受教育干什么?如果受了教育才有,那么如果在一樣的環境里,大家的智商不是應該差不多的嗎?
為什么要這樣問,因為測試智商的那套題目,如果沒有經過學習,肯定無法回答。那么,這種測試是不是跟老師或者爸爸媽媽教給孩子們些什么、怎么教也有關系?也就是說,受測試的是學生,其實也測試出了老師或爸爸媽媽哪些能力特別擅長,或者特別不擅長。那么,這樣的測試還能說明一個人的智力嗎?
經過年復一年的智商測試,人們還發現,現代人平均智商在逐漸提高,但不知道是因為天生智力在增長,還是因為受到教育的人越來越多,或者不斷的測試讓人們越來越熟悉這些類型的題目……
聰明老鼠
“阿爾茲海默癥”聽上去比較陌生,說是“老年癡呆癥”你就恍然大悟了。患者開始時忘事,后來連自己在什么地方也弄不清楚,家里人也不認識。但是不少病人對自己得病前的一些事卻記憶猶新。
在我們的大腦里,有一個長得像海馬一樣的地方,叫海馬區,它主要負責記憶。你曾經偷偷干過一件事情,海馬記住了。因為這件事不被家長允許,所以你覺得特別緊張刺激,常常一個人回想著偷著樂。重復回想多次,這個記憶就被海馬轉存人大腦皮層,成為永久記憶。到長大后,都還像昨天剛發生那樣歷歷在目。你為了考試,努力背公式,海馬記住了。考完后,這些不常用的公式你不會去想它,不久,海馬就把它刪除了。一段時間后,有同學問你這些公式,你怎么也想不起來——因為被刪除了嘛,也就是忘掉了。
老年癡呆癥病人的海馬發生了病變,所以記憶不行了。但發病前被海馬轉存到大腦皮層的事情,仍可以讓病人念念不忘。這么看來,海馬比較發達的人,記憶力相對會比較強一些。于是科學家在海馬上做實驗,對象是老鼠,通過調節小鼠的海馬,以及與海馬有關的NR2B基因后,培育出了“聰明老鼠”。它在學習和記憶迷宮、聲音和恐懼事件時,表現得比一般老鼠聰明許多。
在“智商”中,記憶能力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可見智商是生下來就有的。
確實如此。有統計說,父母智商高,子女智商高;父母智商低,子女智商低。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先天”帶來的智商。
智商常常會變化
一個人智商有高有低。在精力特別充沛、大腦細胞特別活躍的時候,就格外聰明。這不但指平時,也指一個人的一生。隨著年紀增大,經驗多了,老人成了小輩常常要討教的對象,但如果學習一樣新事物,肯定沒有年輕人來得快。
英國科學家在2004年測試了33名12歲到16歲青少年的智商,四年后又對他們進行了一次測試,結果,有低智商變高的,也有高智商變低的,有高智商變得更高的,也有低智商變得更低的。他們認為,每個人的大腦發育進展是不一樣的,如果在某些時候發育慢于同齡人,就會顯得智商低,相反,有時發育又快于同齡人,就顯得智商高了。而且,接受的教育也能導致智商變化。
事實也是如此,多年來的智商測試,讓人發現一個現象:很多學生智商測試分數的高低跟學習成績沒有必然聯系。
智商不但與學習成績關系不那么緊密,與將來的前途也沒有必然聯系。
美國政府為了讓自己的國家始終領先于別的國家,曾經從全國千挑萬選,選出智商特高的人才,拿出很大的資金進行專門培養。50年后發現這些人成就平平,那些著名的發明創造與這些智商尖子無關。
不同文化影響測試結果
智商測試還有一個弊病。因為測試題是根據西方白人文化教育設計的,沒有經過這種文化教育培養的,測試出來的結果,肯定比經過培養的分數低。
中國有高考,美國也有,叫ScholasticAssessment Test,簡稱SAT,不但美國高中生要進入美國大學必須參考,世界各地的高中生能不能到美國大學留學、能不能拿到獎學金,這個考試的分數也很重要。
設計題目的美國教育考試服務中心宣稱,這樣的考試你事先訓練是沒有用的,測試的是天生的智力,知識可以增長,但腦子不可能變聰明。
可是,有個叫科普蘭的人,針對這種考試進行應試技巧訓練。考試服務中心的人嘲笑說,參加科普蘭的訓練純屬浪費錢。結果呢?那些“浪費錢”的學生,語文、數學部分的成績平均各提高了25分!
而且,SAT測試內容往往與經濟發達地區的教育水平比較吻合,住在那里的大多是白人學生,他們能更輕松地獲得高分。
現在一些大學意識到了這種考試的問題,漸漸放棄把SAT分數作為入學依據。
之前說的統計沒有說全,應該是:父母智商高,子女智商高但比父母略低;父母智商低,子女智商低但比父母略高。似乎有一只無形的手,在幫人類調節,使得一代代傳下來,人類間的智商始終比較平均。你看,大自然是多么神秘,又多么有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