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受到過最有效的寫作訓練,是在我的小學時期。我讀小學那些年,我的家鄉正熱衷于開展一種名為“口頭作文”的比賽,從班級、校級、區級直到市級,轟轟烈烈。
這是一種非常簡單的比賽:準備好一些寫有作文題目的小紙條,作文題目有固定的,比如“記一次秋游”,也有由參賽者自己補充的,比如“我最喜愛的××”。參賽學生輪番抽取小紙條,得到作文題目,獨立思考十分鐘或十五分鐘,就得上臺在眾人面前口述作文。
這種比賽結合了演講與作文兩者之長,鍛煉了膽量,鍛煉了口頭表達能力,更鍛煉了寫作能力,是一種非常簡單又有效的訓練。作為學生,尤其是對課業負擔越來越重的學生來說,寫作文是需要時間的,而口頭作文需要與書面作文同樣的思考,但花的時間卻短得多。
記得我小學畢業那年,學校沒布置暑假作業,爸爸給我布置的暑假作業是每天完成一篇作文。我不費吹灰之力地圓滿完成了這些作文,正得益于我參加的口頭作文比賽。因為經常進行口頭作文,我已養成了習慣:任何眼見的人和事,內心都會不自覺地以書面語言的方式將其表述出來。有了這樣的習慣,真正從口頭到筆頭時,所需時間自然大為縮短。時至今日,在我現在從事的文字工作中,這個習慣亦讓我大為受益。
童喜喜,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出版多部兒童文學作品,其代表作為長篇小說《嘭嘭嘭》《玻璃間》等,作品先后獲全國優秀暢銷書獎等多種獎項,作為新聞出版總署推薦的少兒閱讀優秀圖書,被數次選定為各種讀書征文比賽必讀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