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3月,一只牛皮紙信封從北京輾轉來到西沙。小心剪開,竟灑落了一桌歷史——是張君然收復西沙、南沙的紀要。近60年的光陰隨之瀉出,屋里即刻彌漫開來時光的味道,倏忽間,似看到君然老人從云蒸霞蔚中走來,手里捧著的,分明是一顆美麗的“中國心”。
2003年6月,君然老人以86歲的高齡在上海仙逝。他帶走的千思萬念,定如南海的海水般湛藍無比,留在海風中的,是他對西沙永恒的眷戀。
那是一段既神圣又艱難的歲月,在最緊要的時刻,是張君然和那些以命相抵的人們,把西沙這顆璀璨的明珠攬回了祖國母親的懷抱。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后,根據《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的決定,臺灣、西沙、南沙群島應回歸中國。1946年,臺灣省行政長官陳儀在派人巡查南海后,向當時的中央政府行政院報告,反映南海諸島無人駐守。不久,法新社西貢專電稱:“法國海軍陸戰隊于1946年5月曾在西沙登陸,逗留15天。”同年8月又有消息傳來,菲律賓外交部長季里諾表示要將“新南群島”(即我南沙群島)并入菲律賓版圖。9月2日,行政院火速命外交部、內政部、國防部立即會商拿出對策。3日,各部代表共同商定:由海軍總司令部組織艦隊,協助廣東省政府接收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同時由海軍派出兵力進駐各島。會議同時確定了各群島名稱:將30年代命名的南海群島易名為中沙群島,將團沙群島(日本強占時期被稱為“新南群島”)改名為南沙群島,以符合各群島所處的地理位置。
當時形勢之緊迫可想而知,海軍總司令部迅速調集護航驅逐艦“太平”號、驅潛艦“永興”號、坦克登陸艦“中建”號和“中業”號,組成編隊南下,以收復西沙、南沙主權(后來,西沙、南沙部分核心島嶼即以這些軍艦命名)。編隊指揮官、副指揮官分別由海軍上校林遵和海軍上校科長姚汝鈺擔任,時任海軍總司令部海事處參謀的張君然和上尉林煥章任編隊參謀。除了迅速籌集生活、作戰、通訊等守島必備物資外,另派海軍陸戰隊及其他技術人員,共59名官兵,作為第一批守備部隊,隨艦隊出征。
1946年10月25日,編隊抵達上海。29日晚,各艦分別秘密出港,22時在長江口編隊南下,經臺灣外海并繞過香港,于11月1日晚到達珠江口外的伶仃洋,并于午夜時分進入虎門拋錨。江風漁火,夜色闌珊,張君然不禁感慨萬分,后來回憶道:“我在駕駛臺上眺望虎門群山,遙想1840年這里硝煙彌漫,英國殖民主義者的炮艦經過我國南海諸島,來到虎門,用大炮轟開了清王朝的大門,使我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達百年之久。今天,我們艦隊來到虎門,即將收復南海諸島,保衛南疆,永遠斬斷帝國主義侵略的魔爪!撫今追昔,不勝思緒萬千……”
在廣州短暫停留之后,編隊載著廣東省政府赴南海接收官員,于11月6日從虎門起航南下,8日抵達海南島榆林港。
11月正是南海東北季風強勁的時節,“太平”、“中業”兩艦曾于12日和18日兩次出航,卻都受惡劣天氣影響而返航。一直等到11月23日,海上風浪稍減后,姚汝鈺指揮“永興”艦和“中建”艦搶先出航,于24日凌晨到達西沙永興島海域。張君然率一個戰斗小組,乘汽艇從礁盤登陸,環島搜索,未見有人,但原有建筑都已被破壞殆盡,棧橋及原鋪設的輕便鐵路也都殘破不全了。其時海上7級大風,波濤洶涌,物資運輸全靠人力在礁盤上肩扛背負,進駐過程十分艱辛。經過5晝夜奮斗,進駐工作大體完成。29日上午,編隊派出儀仗隊,隨同中央各部委代表和廣東省接收人員及駐島官兵,為收復西沙紀念碑揭幕,鳴炮升旗,十分隆重。
然而,歷史的道路并不平坦。1947年1月6日,法國一架飛機飛臨永興島上空偵察。18日上午,法國軍艦“東京人”號駛抵永興島,派官兵登陸,要求我駐守人員撤離。當時駐守在永興島的電臺臺長李必珍嚴詞拒絕,并命令官兵進入緊急備戰狀態,嚴令法軍立即退走。法軍見永興島無隙可乘,只好轉而登陸珊瑚島,駐扎至1955年撤離,并為日后西沙海域爭端留下了隱患。
中國海軍收復西沙后,張君然被任命為第一任西沙群島管理處主任。任職期間,張君然在行使管理職權的同時,還為西沙的建設、向國人宣傳海洋權益、宣傳西沙群島都做出了貢獻。他曾赴廣州,邀請廣東省政府有關人員對南海諸島進行比較深入的研究,并于1947年6月11日至15日在廣州文廟召開了一次西沙、南沙群島物產展覽會,將各島的物產實物、標本、照片、圖表以及地理、歷史文物資料等公開展覽。短短幾天,觀者達30多萬人次,使廣東人民對南海諸島的重要性有了一個比較深刻的印象。此外,張君然根據收集和調查的資料,結合各島現實情況,擬定了《海軍管理和開發西沙群島的意見書》,并根據國際氣象組織的要求,于1947年4月在西沙設立了第一個氣象臺,每天用電臺向海軍總司令部上報氣象信息。為了紀念1946年海軍收復和經營西沙群島的工作,張君然在永興島立下了一方水泥紀念碑,其正面碑文為“南海屏藩”,背面刻有“海軍收復西沙群島紀念碑”,旁邊署著“中華民國三十五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張君然立”。此碑至今立于永興島上,成為西沙群島一項重要的歷史證物!
張君然后來沒有去臺灣,他加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退出現役后,他回到上海工作,曾任長寧區政協委員。1986年11月,張君然應海南軍區的邀請,回到了闊別近40年的西沙,參加收復西沙和南海群島40周年紀念活動。12月13日,當君然老人再一次踏上永興島的土地時,心潮難平,后來寫道:“我從1949年6月離開永興島,迄今38年了,現在舊地重游,感慨良多……西沙現在已經成為我南海諸島的政治和經濟中心了,也是我們今后開發和建設南海諸島的重要基地,它將真正成為我們的‘南海屏藩’!我緬懷半個世紀來為這個事業貢獻力量,甚至獻出生命的朋友和同志們,謹向他們表示誠摯的敬意!”
西沙人常說:“美麗是西沙的名片。”2005年,《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組織專家和網民進行“地理選美”,西沙群島被評為中國“最美麗的島嶼”第一名。專家說,從空中俯瞰永興島,就像是鑲嵌在南海萬頃碧波中的一顆美麗的“中國心”!然而,西沙的美麗絕不僅僅來自她的自然風貌,更重要的是因為有了無數像張君然這樣的人,西沙才如此美麗!
張君然胸中跳躍著的,是一個最美的“中國心”!
我相信,每天在西沙上空悠然飄過的白云,定是君然老人那永不肯散去的西沙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