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4年,英國媒體公開刊登了一封題為《來自季諾維也夫的密信》的秘密文件。這是一份長期以來充滿爭議的文件,據稱是由莫斯科共產國際發給大不列顛共產黨的,內容是來自莫斯科的“特別指令”,要求大不列顛共產黨加強在英國的共產主義運動,包括煽動對現政府不滿情緒,以幫助拉姆齊#8226;麥克唐納領導的工黨政府在10月選舉中勝出。密信的名字取自于蘇聯布爾什維克革命者格里戈里#8226;季諾維也夫,據傳他是這封信的始作俑者。但后來的調查表明,這封信是偽造的,旨在破壞英蘇兩國之間初步好轉的外交關系。
驚現“密信門”
1923年英國大選后,主張溫和的社會主義工黨首次組建政府,但這卻是一個少數派政府,根基極為薄弱,如果保守黨和自由黨聯合起來對付它,社會主義工黨就極易失勢垮臺。事實上正是如此,這樣一個弱勢政府確實經不起任何政治風浪的打擊:1924年10月8日,拉姆齊#8226;麥克唐納領導的工黨政府在執政的第二年就在下議院的不信任案中遭遇失敗,最終向英王尋求解散議會。而工黨失利的最直接原因是政府決定放棄對共產主義者編輯約翰#8226;羅斯#8226;坎貝爾的起訴——坎貝爾曾在《工人周刊》發表了一封公開信,鼓勵英國軍人團結起來,準備參加未來的革命運動。很快,新的全國性選舉計劃在10月29日舉行,工黨、保守黨、自由黨又展開了新一輪的激烈競爭,以求在選舉中勝出。
出乎大眾預料的是,在選舉接近尾聲的節骨眼兒上,英國立場偏保守的《每日郵報》突然刊登了一封密信,聲稱其來自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主席格里戈里#8226;季諾維也夫和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英方代表阿瑟#8226;麥克馬努斯,收信方則是大不列顛共產黨中央委員會。
這封信最具“破壞性”的部分內容如下:“英蘇兩國之間的友好關系將有助于國際和英國無產階級的徹底變革,而不僅僅是在英格蘭的哪個地區成功起義。而且,隨著英國和蘇聯無產階級之間建立密切聯系、代表團互訪和工人展開交流等,將有可能使我們在英格蘭及其殖民地擴大和發展列寧主義思想的宣傳……”
激起千層浪
這封“咒語般的密信”在選舉前四天赫然刊登在了《每日郵報》上。同時,這封信出現在英蘇關系非常敏感的一個歷史性時刻——保守黨一直強烈反對議會批準麥克唐納政府8月8日簽署的《英蘇貿易協定》。
這封信的發表,令首相麥克唐納和工黨陷入了一個極為尷尬的境地。雖然麥克唐納領導的工黨在選舉中面臨的勝算非常小,但他一直沒有放棄爭取勝利的任何一絲希望。而且,當時英國國內革命運動的各種“幽靈”一直存在著,而英國政府對于控制公共意識的各種危險則渾然不覺,這使得任何一個爆冷擊敗對手的機會都是存在的。
但是,這封密信令麥克唐納陷入了“萬劫不復”的困境,甚至差點兒置工黨于死地。雖然麥克唐納一直采取各種努力來查明這封密信的真實性,試圖力挽狂瀾,但一切努力最終都以失敗而告終。而且,當時這封密信就如流行病毒般迅速在政府官員間傳播,引發了廣泛反響,這也進一步導致了麥克唐納的努力付之東流。后來,麥克唐納這樣對他領導的內閣說:“我感覺就像一個人被縫在一個麻袋里,然后被扔進了大海一樣。”
兵敗如山倒
由于這封密信的毀滅性破壞作用,麥克唐納領導的工黨在本次選舉中可謂“兵敗如山倒”,再也沒有任何作為。而這封信也成了壓倒工黨的“最后一根稻草”,在接下來的1924年選舉的最后階段,保守黨可謂“所向披靡”,一舉取得決定性勝利,也正式宣告了英國歷史上首個工黨政府的終結。
保守黨組建新政府后,斯坦利#8226;鮑德溫出任首相,內閣委員會立即像模像樣地著手對那封密信的真實性展開調查,最終得出的結論可想而知:“這封信是完全真實的,并非偽造。”盡管當時的英國社會有很多傳言,稱這封信是偽造的,但保守黨政府一直堅持己見,拒絕展開進一步調查。1924年11月21日,保守黨政府正式取消了前任工黨政府與蘇聯簽署的貿易協定。
根據歷史學家路易斯#8226;菲舍爾的看法,這封所謂的“季諾維也夫的密信”是1924年10月英國大選中起到決定性作用的重要環節:其在英國引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興奮的政治風暴”,無疑對選舉的結果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如果沒有這封信適時出現,那么保守黨那種“所向披靡”的勝利是不可能發生的。事實上,無論保守黨、自由黨還是工黨,都一致認為“季諾維也夫的密信”確立了1924年11月~1929年6月的英國下議院構成,據保守估計,這封信至少改變了下議院100個席位,直到經濟大蕭條時期,工黨才重新扭轉頹勢。
許多年后,1967年英國研究報告認為:“在任何情況下,1924年10月的英國大選,工黨都注定會失敗……這份共產國際與大不列顛共產黨之間的通信,主要作用是產生在英蘇關系基礎之上的——在鮑德溫的領導下,英國政府一直實施從莫斯科的‘外交撤退’,蘇聯變得愈加孤立無援,也不可避免地演變為一種更為嚴重的孤立主義;當蘇聯逐漸愿意與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展開外交接觸的時候,‘季諾維也夫的密信’卻進一步惡化了蘇聯被孤立的政治態勢。”
真相無人知曉
當時,共產國際和蘇聯政府一致強烈否認這封密信的真實性,而這封信所宣稱的始作俑者季諾維也夫也于1924年10月27日公開了一封否認信,后來這封否認信于1924年12月麥克唐納政府倒臺后,發表在《共產主義評論》刊物(這是英國共產黨主辦的一份理論研究月刊雜志)。當時季諾維也夫在公開否認信中說:“1924年9月15日發表的那封密信宣稱我是始作俑者,但事實是,這封信從頭到尾,沒有一個字是真實的,全部是偽造的!首先讓我們看看信的標題,我擔任主席的委員會從來沒有正式稱自己為‘第三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正式名稱應該是“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同樣,那封密信的簽名也是漏洞百出,竟然署名為‘常務委員會主席’!所謂密信的偽造者在選擇日期方面的做法也充分暴露出其愚蠢無知——1924年9月15日,我正在基斯洛沃茨克度假,因此我是絕對不可能簽署任何正式信函的。其實,并不難理解為什么一些自由黨和保守黨陣營的領導人的做法,他們求助于偽造文件這種低劣的手段來獲取選舉勝利。很顯然,他們肯定認真思考過,在選舉前的最后一分鐘這樣做,才會有可能在那些真心實意認同《英蘇貿易協定》的選民隊伍中制造混亂。但令人更難理解的是,英國外交部當時仍是在首相麥克唐納的控制和領導下,為什么就不充分利用這封反動的偽造信呢?”
對于所謂的“季諾維也夫的密信”的當代研究,最早可追潮到《星期日泰晤士報》1967年出版的三個英國記者的一本專著。這三位記者分別是劉易斯#8226;切斯特、史蒂芬#8226;費伊和雨果#8226;約格,他們斷言,應該是一個俄羅斯君主制主義者(也就是當時說的“白俄”)組織“圣#8226;喬治兄弟”的兩名成員在柏林炮制了這封信。三位記者稱,伊琳娜#8226;貝勒格德是偽造這封信的兩個人之一的遺孀,她親眼目睹了這封信的偽造過程:在偽造前,那兩個人盡可能深入研究了布爾什維克的各種文件,熟悉了稱呼和語氣,之后偽造出那封極其敏感的聳人聽聞的信件,目的就是破壞蘇維埃政權與大不列顛之間的關系。
值得一提的是,英國外交部于1924年10月10日收到了那封所謂的密信,而兩天前麥克唐納政府剛剛在自由黨提出的信任動議中遭到慘敗,形勢可謂“雪上加霜”。結果,盡管當時對密信的真實性有著諸多質疑,但英國外交部還是義無反顧地進行公開發表。因此可以說,是保守黨與外交部某些官員相互勾結,共同制造了這起“政治陰謀”,斷送了工黨政府的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