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來互聯網上出現了若干我國某款新機型的圖片,從外觀上來看,該機采用圓盤狀天線和雙發渦槳動力,總體布局與美國E-2C艦載預警機類似。由此初步判斷,該機應該是我國海軍艦載預警機的驗證機,等到相關裝備定型之后,我國海軍未來航母編隊將擁有較完善的作戰能力,進而在海上構建起聯合網絡作戰系統,顯著提高綜合戰斗力。
雷達天線解析
從披露圖片來看,這款海軍艦載預警機采用了圓盤狀天線,而不是國內外中輕型預警機(如國產空警-200、瑞典薩伯-2000等)普遍采用的平衡木天線。按照我國電子工業專家的說法,我國機載預警雷達早已選定為有源相控陣模式,想必這款艦載預警機也不會例外,從而能在硬件設施上與美國海軍最新的E-2D媲美。
為什么要采用圓盤狀天線呢?首先要明確的是,平面相控陣天線的主要缺點就是隨著掃描角度的增加,有效孔徑投影區會逐漸減少,從而降低天線增益且增加波束寬度。這樣一來,必然影響到雷達的探測距離和精度。一般而言,平面相控陣天線的掃描角度超過60度,其性能下降程度就已失去實用價值了,故這類雷達的掃描范圍一般在正負60度之間。
具體到平衡木天線來說,其優點就是天線采用了側視探測,使得載機額外增加的阻力較小,同時天線孔徑可以做得比較大(比如瑞典薩伯-2000的天線尺寸與美國E-3A相差無幾,但是兩者載機的尺寸和噸位卻相差極大)。而在技術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天線孔徑越大,探測距離就越遠,所以平衡木天線預警機的探測距離往往是非常可觀的,但其缺點就是只擁有兩個天線,最多只能覆蓋240度的探測范圍,無法做到全向覆蓋。然而在實際運作中,預警機多采用8字形或者跑道形巡航航線,那么當平衡木天線預警機遠離目標區的時候,對于目標區的空情掌握能力就會逐漸下降,不利于實現對于目標區的全向警戒和掌握。相比之下,圓盤狀天線的最大優點就是可以旋轉,即使預警機遠離目標區,也可以轉動雷達而始終“注視”戰區,明顯提高預警機對于目標區的監控能力。
現代預警雷達逐漸采用了二維電子掃描天線,掃描速度快,目標確認迅速。但二維電子掃描天線的缺點也是相伴而生的:一方面是天線孔徑受限——預警雷達天線一般位于傳統預警機的正上方,為了避免給飛機增加太大的阻力,天線孔徑不會太大,尤其是不能太高,這就降低了雷達的探測距離,同時根據雷達探測原理,天線孔徑越小,其波束寬度就越高,那么相應的探測精度也就越低,尤其預警雷達一般頻率較低且波長較長,所以探測分辨高低角的精度一般都比較差(對于數百公里外目標的誤差可能在數公里左右);另一方面,在尺寸受限的天線空間集成眾多T/R模塊和其它電子設備,必然將增加復雜程度和成本,甚至散熱問題也會比較突出。
正是因為明確了預警機天線形狀和二維電子掃描天線的優劣之處,各國軍方才會根據實際需要和技術水平,做出不同的選擇。筆者認為,艦載預警機作為航母編隊的主要空情信息獲取手段,需要較強的戰區空情掌握能力,而且敵方攻擊機越來越傾向于從不同方向分批次發動攻擊,使得艦載預警機的全向探測能力比較重要。至于探測距離指標,根據雷達視距公式,敵方如果想在較遠的距離上探測到我方航母編隊,那么其飛行高度不會太低,這樣也比較容易被我方水面艦艇的對空雷達(尤其是防空導彈驅逐艦配備的大型相控陣雷達)探測到。至于圓盤狀天線對于高度探測精度低的缺點,由于現代艦載戰機一般配備有性能較好的火控雷達(甚至機載相控陣火控雷達),探測能力較強,足以彌補預警機初始探測的若干缺點。綜上所述,加上預警機搭配圓盤狀天線的布局更成熟,我國海軍艦載預警機選擇圓盤狀天線也就可以理解了。
運-7難以承受之重
從相關圖片上看,艦載預警機選擇了國產運-7運輸機作為載機。運-7是我國20世紀70年代在蘇聯安-24運輸機的基礎上測繪仿制而成的。80年代西安飛機公司與美國波音公司合作改進運-7,保留了原來的總體布局,但取消了翼梢小翼和外翼下反角,修改了機翼前緣和后緣襟翼外形,并調整了襟翼使用角度,使翼展具備了不同的下垂量,能實現更有效的扭轉。此外,機翼上增加了擾流板,提高了可用最大升力系數,又取消了中央翼的4個附加軟油箱,使整體油箱擴展到外翼。當時我國學習并應用了先進的機體結構設計技術,運-7起落架采用新機輪,剎車及電子防滑系統得以減重169千克,換裝了先進電子設備,增強了著陸性能。為了從根本上提高運-7的潛力,又換裝了進口的渦槳發動機和復合材料螺旋槳,重新設計了燃油系統、除冰系統、電源系統等。就這樣,改進后的運-7在飛行性能、起降性等指標上有較大提高,成為我國新世紀的主力支線運輸平臺。
不過從相關數據來看,筆者對于運-7能否上艦持保留態度。運-7系列中最新的“新舟”600客機參數為:機長24.7米,翼展29.2,機高8.85米,空重14噸,最大起飛重量21噸,最大載油4噸,航程2600公里;作為對比的美國E-2C艦載預警機相應參數為:機長17.6米,機高5.58米,翼展24.56米,空重18噸,最大起飛重量24噸,最大載油量5.6噸,航程2850公里)。某些人看到運-7系列全重明顯低于E-2C,便信心滿滿地認為運-7足以成為中國艦載預警機的載機,但這卻是一個假象——E-2C已經包括了預警雷達、顯控臺、通信系統等,所以盡管其尺寸比運-7小,但重量卻比運-7大近4噸,實際上僅其機背的雷達罩(包括天線、旋轉機構)重量就達到2噸。運-7如果也改裝同類設備并對上機身接合部進行加固,顯然增重程度不會低于2噸,再加上為節省空間而折疊機翼,為適應艦上高過載起降而加強機身和起落架,為保證預警機有足夠的航程和滯空時間而增加載油量(E-2C為此增加燃料重量至少2噸),運-7改裝成艦載預警機所造成的重量增加可想而知。
既然飛機重量增加,為了保持必要的飛行性能,發動機功率顯然也要增大,以E-2C的發動機T-58A-427為例,其重量900千克,單臺功率達5100馬力。盡管我國已經研制出了功率和重量都與T-58-A-427相當的發動機,即運-8新平臺裝備的渦槳-6C,但飛機更換發動機并不是件簡單的事情,需要改進發動機短艙及相關管路,甚至修改機翼結構,更要換上新的發動機操縱系統、燃油/滑油系統等。
此外,運-7想改裝成艦載預警機,還要進一步修改氣動布局,抵消圓盤狀天線對于飛機巡航穩定性的影響,同時考慮到機庫高度限制,可能還要采用多垂尾等特殊構型。
由此可見,如果我國將運-7改裝為艦載預警機,理論上可以實現,但這型預警機極有可能在尺寸和重量方面都大于E-2C,鑒于航母的空間可以用“寸土寸金”來形容,顯然在運作方面會有不利影響,首先就是飛行甲板的限制——出于安全考慮,艦載機在航母機庫中一般不會裝油裝彈,因此正常情況下能夠使用的艦載機一般就部署在飛行甲板上,那么在尺寸相對較小的飛行甲板調度飛機、快速整備、迅速出動的能力,就成為保持航母戰斗力的關鍵,如果飛機的尺寸較大,就會導致起飛區和降落區更容易相互干擾,影響甲板運作效率。
具體到我國航母試驗平臺“瓦良格”號,還要受到滑躍甲板的制約。根據美國海軍80年代E-2C滑躍起飛試驗所獲得的數據,在一般情況下,其起飛距離不低于200米,那么對于“瓦良格”號來講,至少要從第三起飛點(距艦首195米處)起飛。再考慮到艦載預警機的翼展和安全距離,導致很大一部分飛行甲板此時不能停放飛機,明顯降低了航母能夠使用的飛機數量。事實上,這就是滑躍甲板航母無法使用固定翼艦載預警機的根本原因。
即使未來我國航母采用彈射器,能幫助運-7改裝的艦載預警機使用較短的起飛點升空(這樣明顯減少了占據飛行甲板面積),但是還有其它障礙限制著運-7改裝的艦載預警機的甲板運作,比如航母甲板升降機——“瓦良格”號的甲板升降機約20米長、15米寬,升降能力低于40噸,根本無法容納運-7機體;即使是美國“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的升降機也不過26米長、16米寬,承載機翼折疊后的運-7改裝的艦載預警機也很有風險。以我國當前國力和海軍發展趨勢來看,可預見的時期內國產航母會小于“尼米茲”級,相應的機庫空間、升降機尺寸/承載、阻攔索的承載重量等也很可能小于“尼米茲”級的指標,想配置尺寸和重量都大于E-2C的艦載預警機,可謂困難重重。
事實上,既然將運-7改裝為艦載預警機需要對氣動布局、發動機、材料等等全面升級,那么相關工作量已經和設計新平臺區別不大了,與其還要受制于運-7某些原始缺陷,不如在已有科研成果的基礎上全新設計艦載預警機平臺。
新機展望
從目前我國航空工業的技術能力來看,研制中小型渦槳運輸機早已不成問題,加上渦槳-6C和新型復合材料槳葉解決了國產中小型運輸機發展中的最大障礙,相控陣預警雷達、指揮引導系統、數據鏈等都已發展成熟,因此很有希望發展出一型達到或者接近美國最新E-2D水平的艦載預警機,滿足可預見時期內我國航母的需要,成為我國海軍作戰能力提高的“倍增器”。
新型艦載預警機將會顯著提高我國海軍在深海大洋的作戰能力。在現代海戰場上,缺乏空中掩護的水面編隊面對敵方的飽和攻擊是非常脆弱,奪取制空權是必然要求。而要奪取制空權,必須擁有完善的指揮引導系統,因為現代戰場日益廣闊和復雜,最先進戰斗機的傳感器探測范圍也是相對有限的,必然需要外部空情信息/指揮引導系統來提前發現目標,并根據目標的位置、運動方向,將己方戰斗機引導至有利攻擊位置,避免己方戰斗機過早暴露。
早期海戰場上負責指揮引導的探測設備是艦載雷達,但雷達受到地球曲率的先天限制,對低空目標的探測能力有限,單部雷達能夠掌握的空域面積偏小,若使用較多雷達同時工作,會顯著增加系統成本和復雜性。如果裝備艦載預警機,艦隊總體探測效果就會出現倍增——根據雷達視距公式,探測距離和天線高度的平方根成正比,也就是說,若目標高度不變,雷達天線高度增加100倍,理論上對目標探測距離就可增加10倍。艦載雷達對于低空/超低空目標的探測距離不過40公里左右,艦載預警機可以將此距離擴展到兩三百公里,己方預警時間將提高幾倍,明顯提升對低空目標的防范能力。此外,由于空情信息獲取的完整性和及時性有所提高,一架預警機就可監控廣大戰區,能減少艦載雷達配置數量和編隊防空截擊機數量,從總體上降低系統成本。
新型艦載預警機倚仗強大的探測能力,還可以支持超視距反艦導彈的使用,即探測到較大海域范圍內的目標,進而將信息發送給己方編隊,后者調整中段指令,控制反艦導彈靈活調整航跡。另外,新型艦載預警機還可以提高己方艦空導彈的效能,即所謂協同交戰能力,由艦載預警機提供中繼信息,攔截位于載艦雷達視距外的敵方反艦導彈,從而將己方編隊艦空導彈的有效射程成倍提高。再考慮到現代反艦導彈為了保證末制導雷達能及時捕獲預定目標,導彈中段機動受到一定的限制,彈道相對呆板,己方艦空導彈如果能實現攔截正在中段巡航的敵方反艦導彈,會有非常高的成功概率,顯著降低己方內層防御系統的壓力。
隨著指揮控制系統的設備小型化進展,艦載預警機日漸成為活動的空中預警與指揮控制中心,可以伴隨航母到任何一個海區,建立戰區指揮控制能力。甚至己方航母逼近敵方沿海作戰,如果敵方沒有完備的陸空預警系統,那么戰區空情優勢仍在己方,進而形成戰場信息的單向透明,可以從容不迫地防范敵方飛向己方航母的攻擊力量,或者對地方縱深目標實施精確打擊。而建設完備的陸空預警系統對于中小國家而言,往往是異常艱難的,這也是超級大國海軍編隊“由海向陸”戰略的技術基礎之一。
結語
筆者認為,那架運-7改裝的艦載預警機只是一架技術試驗機,用于試驗未來艦載預警機的雷達天線以及內部設備布置,調節檢驗飛機重心變化情況等。不過這也表明我國艦載預警機已經完成了分系統設計階段,進展到總體設計集成階段,那么擁有固定翼艦載預警機已經不再遙遠。暢想不遠的未來,我國海軍將以國產航母為核心,以固定翼艦載預警機為“力量倍增器”,奔波于捍衛國家安全與利益的遠海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