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今,歐洲和非洲兩地的戰火都已沉寂,亞洲地區的硝煙卻日益漸濃。隨著美軍從伊拉克和阿富汗兩地撤軍,美國發動的這兩場戰爭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可是,朝鮮半島、敘利亞和伊朗三處又似乎來到了戰爭的邊緣,這三處哪一個地區會最先爆發戰爭或沖突呢?這是人們最關心的問題了。
朝鮮半島:小沖突不斷,大戰爭難現
通常認為朝鮮戰爭已是過去的事了,但實際上朝鮮戰爭雙方在1953年7月只是簽署了停戰協定而不是和平協定,這就意味著戰爭之火隨時都可能重新燃起。近年來,朝鮮半島南北雙方沖突不斷,甚至還出現了劍拔弩張的緊張氣氛,但大戰終究沒有打起來——多種因素決定了朝鮮半島“小沖突不斷、大戰爭難現”的奇特景觀。
朝鮮半島是大國利益的交匯處,各種強力影響因素都力圖阻遏朝鮮戰爭再次燃起。在影響東北亞安全的強力因素中,俄羅斯是一個重要的因素。俄羅斯推行的對外軍事政策如同其國徽的雙頭鷹圖案一樣搖擺于東西方之間。
蘇聯解體后,俄羅斯推行親西方的政策,“一邊倒”向西方。結果西方國家并不領情,放出接納俄羅斯的信號的同時,也加大了對俄羅斯的軍事遏制,北約組織不斷向東擴張。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期,俄羅斯有了一種上當受騙的感覺,開始推行“現實遏制”戰略。其戰略目標是通過提高軍力來遏制西方國家對俄羅斯不斷加大的軍事威脅。這決定了俄羅斯開始出現“精神分裂”:一方面,俄羅斯仍然保持親西方之路,繼續與北約眉來眼去,通過“伙伴國”等形式來進一步密切與歐洲國家的關系。另一方面,俄羅斯開始在亞洲地區尋找與北約討價還價的砝碼,以便改善西部的安全。從俄羅斯外部安全來講,歐洲仍然是其戰略重點,亞洲方向為其次重點,亞洲方向的問題要服從其歐洲方向的需要。所以,俄羅斯要全力維護亞洲方向的穩定。而朝鮮半島問題是其關注的重心所在。維護朝鮮半島的穩定是俄羅斯亞太安全政策的主要目標。在俄羅斯眼里,朝鮮這里不能出事兒。
就美國而言,隨著美國推動北約東擴的成功以及巴爾干地區的穩定,美國基本掌控了歐洲地區的安全形勢。這促使美國將其全球稱霸戰略重心從歐洲向亞太方向調整。這主要是因為作為惟一超級大國的美國是決不能僅僅主導了歐洲安全形勢就完事。雖然美國一直將朝鮮視為眼中釘肉中刺,但美國還是希望在朝鮮問題上實現不戰而屈人之兵之效果,主要原因是:一、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戰略重點是防止出現一個威脅美國地區霸權的國家存在,朝鮮的力量在美國眼中還不算一盤菜,對付中國以及印度、控制住日本和韓國等,才是美國亞太政策的核心。一旦對朝鮮開戰,朝鮮半島周邊國家借機迅速提高軍力,直逼美國,那是美國所不希望的。同時,一旦朝鮮半島出現戰爭,遭殃的將是美國的盟國韓國和日本。韓國和日本是發達的工業國家,其高技術工業和人口等都非常集中,朝鮮使用其已經掌握的中遠程導彈對其可以構成嚴重威脅,這是韓國和日本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所以,美國不管從其自身利益考慮還是其盟國的阻力,都是力求朝鮮半島不發生戰爭。
就中國而言,中國主張通過談判協商的和平方式解決問題,力求維護東北亞的安全與穩定。僅從這一點和60年前的戰爭就可以看出,中國絕不希望朝鮮半島出現戰火的。
對朝鮮而言,戰爭同樣是一個燙手的山芋,扔不得,要不得。朝鮮推行“先軍”政策,軍隊決定著政權的政治生命。因此,朝鮮希望不時地出現來自外部因素引起的軍事緊張,這可以使朝鮮從上到下能夠找到目標來提起軍隊的注意力來維持國家穩定。正如有關媒體報道所言,朝鮮領導人交接班進程中出現了2010年11月的“延坪島炮擊”事件。這次事件顯示了朝鮮年輕一代領導人的魅力與雄才大略。這對于朝鮮年輕一代領導人維護領導地位不能不說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朝鮮兵整體軍力卻不及韓國和日本了,真的要大打起來,常規軍事力量可能會吃大虧的。所以,朝鮮方面需要把握打與和的度,這是有些難度的。
敘利亞:內戰或許日益激烈,多種因素遏制大戰
近來,中東地中海東岸的敘利亞形勢不斷趨緊。由于敘利亞國內沖突問題引起國際社會不斷向其施加壓力,某些國家向敘利亞頻頻發出戰爭威脅。這使人們擔心:敘利亞會不會是第二個利比亞,敘利亞總統阿薩德是不是第二個卡扎菲?截止3月15日敘利亞內亂一周年之際,據聯合國統計,敘利亞境內在沖突中死亡的人數已超過8000人。這一數字的發布讓人們有理由認為某些國家可能會以此為理由動用軍事手段來解決敘利亞問題。實際上,敘利亞由于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在阿拉伯地區發揮的獨特作用,其面臨的最主要問題是如何平息國內日益激烈的武裝沖突,而不是來自外部的軍事打擊。
外部因素遏阻著可能的對敘利亞動武,這意味著外部勢力對敘利亞的戰爭爆發的可能性不大。首先,敘利亞不同于利比亞。從政府控制能力看,前卡扎菲政府控制國家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利國地方政府的權力基本由部族控制,這使中央政府的領導力非常有限;敘利亞政府由總統控制權力,地方政府的權力十分有限,這使阿薩德在國家緊急狀態時完全有能力掌控整個國家的力量。從軍事實力來看,利比亞雖然號稱非洲軍事實力最強的國家,但其有兩個致命的因素削弱了其所謂的實力:一個是利比亞軍隊中有大批雇傭軍,這些人在戰爭打響后不肯為卡扎菲賣命,另一個是卡扎菲親自掌握的軍力有限,大部分軍隊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敘利亞軍力則由阿薩德親自掌握,軍力也比利比亞軍力要強得多。從在阿拉伯世界的地位看,利比亞名聲并不好,而敘利亞卻具有較好的口碑,并在地中海東部地區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些因素都是外部勢力軍事干預敘利亞時不能不考慮的。可以說,這些因素在阻遏著外部勢力動用軍事手段干預敘利亞。
其次,敘利亞掌握著威脅以色列的砝碼。自二戰結束以來,中東地區就一直沒有遠離過戰火的折磨。導致這種狀態的主要因素是領土分歧、石油開采權利、地區霸主地位和以色列問題等。其中,以色列問題是中東地區動蕩的主要因素。以色列與阿拉伯世界之間打過至少五次戰爭,這五次戰爭中每次都有敘利亞的參與。目前,以色列仍然占據著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地區,這些導致敘以之間成了世仇。如果外部勢力用軍事手段干涉敘利亞,以色列不可能不被拉進來。一旦以色列動手,將產生不好的后果:一是對美國不利。以色列動手打敘利亞,伊朗就可能軍事上支持敘利亞,伊朗問題將非常棘手。二是以色列打敘利亞,阿拉伯國家將選擇打擊以色列,以色列的力量就將被削弱,這是美國和以色列都不愿意看到的。三是以色列動手,敘利亞極可能放手打擊以色列。敘利亞與黎巴嫩和巴基斯坦境內的反以武裝有著這樣或那樣的關系,一旦以對敘動武,敘將全力支持巴、黎境內的反以武裝力量打擊以色列,這也是以色列不愿意看到的。所以,敘利亞有許多威脅以色列的籌碼,以色列不大可能輕易對敘利亞動武的。
第三,俄羅斯像對待南聯盟一樣對待敘利亞的可能性不大。人們不曾忘記,在北約空襲南聯盟時,俄羅斯并沒有給南聯盟太多的支持,只是在戰爭即將結束之時,派出一支小分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搶占了科索沃地區的普里斯蒂納國際機場,使自己在與北約的討價還價中有了一個小小的籌碼。當然,這時的俄羅斯也有難言之忍:俄羅斯獨立后軍力不斷下降。雖然葉氏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推行提高軍力的政策,俄軍在北約空襲南聯盟時的實力并沒有多大的提高,致使俄羅斯無力與西方抗衡。目前,敘利亞是俄羅斯在境外有著軍事基地的少數的幾個國家之一。在中東地區,敘利亞境內有俄羅斯惟一的海外軍事基地。俄羅斯對處于危難境地的敘利亞不會視而不見的。所以,俄羅斯時常與敘利舉行聯合軍事演習,時常又派海軍船只到敘利亞訪問。同時,俄羅斯還向國際社會宣布,俄在敘國存在著重大利益。
現今的俄羅斯與昔日的俄羅斯已經不同,自從普京接替葉利欽成為俄羅斯總統后,大抓軍力的提高,深入部隊了解真實情況,并親自駕駛戰機激勵部隊士氣,俄羅斯軍力開始大幅上升。隨著普京再次成為俄羅斯的總統,俄羅斯在關切俄羅斯利益的問題上是不會軟弱的。從這點看,俄羅斯在敘利亞問題上將會提供更多的支持,在遏制外部勢力軍事干涉敘利亞時一定會做出強硬的姿態。
最后,如果敘利亞起事兒,伊朗可能“聯動”。美國與伊朗之間的問題在于伊朗想向著核武器方向繼續邁進,美國則強力遏制伊朗這種發展勢頭,于是,伊美之間的矛盾不斷升級。隨著敘利亞問題日益成為中東地區的另一個焦點,伊朗則希望敘利亞形勢的惡化,以便使美國為首的西方勢力被拴在敘利亞問題上來減輕其本身受的壓力。在這種情況下,伊朗即便不公開支持敘利亞,也會在私下里全力支持敘利亞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勢力周旋。可以說,敘利亞問題是伊朗擺脫西方國家對其糾纏的一個重要棋子。
實際上,敘利亞內部武力沖突是威脅敘安全的關鍵。從敘利亞國內的武裝沖突看,外部勢力還是傾向于通過敘內部沖突來達到使敘政府演變的目的,這也是西方國家的最佳選擇。這主要是因為:一是支持內部反對派有利于敘政府演變后培植親西方的政權。二是支持敘國內的反對派使用武力解決西方國家想要解決的問題,可以減少敘問題對以色列的壓力,穩定阿拉伯世界的穩定。三是通過內部反動派來實現敘國的演變可以加大對伊朗的壓力。所以,敘利亞政府與反對派武裝之間的沖突是目前威脅敘國安全的主要因素,外部的直接軍事干預列于次要地位。
伊朗:受到軍事壓力不斷增大,打擊或再所難免
目前看,美國及西方國家對伊朗的壓力不斷增大,尤其是美國對伊朗施加的軍事壓力更為突出。與此同時,伊朗不斷進行導彈試射,連續進行各種規模、各種科目的軍事演習。美伊之間大有針尖對麥芒之勢。實際上,在亞洲地區的三大熱點問題中,伊朗問題極可能率先爆發,成為第一個戰火點燃之地。
伊朗發展核武的立場不見軟化。二戰后,美國成為西方世界的頭號霸主后,極力想在中東地區擴展勢力范圍。美國開始便在中東地區采取拉一個打一個的辦法力圖擠入中東地區。在蘇聯想向伊朗擴張時,美國支持伊朗。在伊朗想成為中東地區的大國時,美國又支持伊拉克打伊朗。在伊拉克侵吞科威特時,美國又打擊伊拉克,同時明里暗里與伊朗勾搭。當伊拉克實力受到削弱以及目前被美國主導后,美國又開始看伊朗不舒服。隨著伊朗在核問題上不斷向核武器方向發展,美國加大了對伊朗的壓力。但是,伊朗在總統內賈德強硬路線指導下,展開與美國周旋,不放棄核發展的立場。美國則絕不想讓伊朗在核武器方向上走下去。這是目前伊朗核問題徘徊不前的癥結所在。
由于1990年8月薩達姆領導下的伊拉克公然吞并科威特,這給伊朗提供了一個發展的機會。在過去20多年的時間里,伊朗不斷提高自主研發武器裝備的能力,使其軍隊擺脫了對進口武器裝備的依賴。從伊朗軍隊近幾年的頻頻演習中,人們不難看到,伊朗軍隊幾乎在每次軍演中都要展示新的武器裝備。這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伊朗與西方國家搏弈的信心和勇氣。
美國遏制伊朗發展核武的立場不會改變,動武是最后一招。伊朗堅持在發展核武問題上繼續下去,美國則堅決想遏止住伊朗對核武器的追求。美伊兩者任一方都看不到有妥協的跡象。怎么辦?雙方都想堅持本國的立場。同時,雙方都想使用武力“鎮住”對方。在這種情況下,美伊兩國之間發生軍事沖突或戰爭的可能性大大上升。美國對伊動武較其它兩個熱點大的原因還有:一是美對伊動武,敘利亞策應的可能性不大。這主要是因為敘利亞已經陷入內部沖突的動蕩之中,敘政府無力再使用軍隊力量來支持伊朗,而只有維持其本身政權之力。二是伊朗的周邊環境便于美國使其隔離。從伊朗周邊環境看,美國可在伊朗的西邊的伊拉克和土耳其發動打擊,可以從東邊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發動打擊,還能夠從南部的海上打擊。此外,美國還可軍事進入中亞地區。這種形勢之下使伊朗完全處于美國的軍事包圍之中,伊朗則沒有了戰略縱深和回旋之地。這讓伊朗完全與周邊“隔離”開來。從這點看,在亞洲地區的三個突出“熱點”中,美國對伊朗使用軍事手段的可能性是最大的。由于伊朗擁有讓美國感覺“威懾”的軍力,美國對伊朗動武的方式極可能是“點穴”式的打擊。實施這種打擊可能性最大的是無人機。一方面,美國已經在阿富汗戰場上成功使用無人機對恐怖分子的空中打擊有了豐富的經驗;另一方面,美國使用無人機對伊朗進行打擊還可以對戰爭烈度進行控制,為后來的行動留有余地。據此,筆者認為,美國使用隱形無人機對伊朗采取動作的可能性是最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