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細看海灣的最狹窄處——霍爾木茲海峽,北岸的伊朗經常引得世界矚目,南岸的阿曼其實也不應該被忽視,它被譽為“海灣門神”,一旦出現地區動蕩,就難免“池魚之殃”。
2010年4月和6月,筆者有幸兩次抵達阿曼參觀,所見所聞,深感其矛盾之處:看似地面荒蕪,實則蘊藏著令人垂涎的石油資源;看似產業基礎薄弱,實則國民相當富裕;看似地域狹小以致無發展空間,實則擁有運作效率極高的港口;看似封閉保守以致女性一身黑紗,實則對外界充滿了好奇與熱情……這個國家似乎“踩著和平的鋼絲”,小心翼翼地周旋于形勢復雜的中東要地。
聲名顯赫
阿曼的本意為“寧靜的土地”,事實上,這或許只表達了一種愿望——阿曼是阿拉伯半島最古老的國家之一,公元前2000年就已跟周邊廣泛開展海陸貿易。其首都馬斯喀特東南瀕阿拉伯海,東北臨阿曼灣,扼住海灣的唯一門戶——“世界油庫閥門”霍爾木茲海峽,戰略位置極其重要。很不幸的是,正因為其關鍵位置,歷史上屢遭入侵,或許正驗證了老子所言:“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2011年12月,中國海軍第九批護航編隊“武漢”艦和“玉林”艦抵達阿曼首都馬斯喀特,進行了為期5天的友好訪問。之前中國海軍第二批護航編隊“深圳”艦、“黃山”艦和“微山湖”艦曾在阿曼的第二大城市塞拉萊港分別輪流休整三天,那是中國軍隊首次成建制在國外休整,此后多批中國護航艦艇靠泊此地,其中2010年4月和6月,筆者就隨第五批護航編隊“廣州”艦在此分別休整5天,對這座充滿異域風情的城市留下了深刻印象。
就在進港前的晚上,第五批護航編隊通過相關圖片和視頻,讓官兵進一步了解阿曼和塞拉萊,特別是當地的風俗習慣和人文景觀:塞拉萊位于阿曼最南端,是一座歷史名城,古代以盛產香料而聞名,也是海灣地區民眾最喜愛的避暑勝地之一。據記載,600年前中國航海家鄭和的船隊曾5次造訪阿曼一帶,想必也不會漏掉塞拉萊。
目前各國有數十艘軍艦在塞拉萊港進行周期性休整補給,常常能不經意間碰到外國同行。塞拉萊不僅里是中東難得的避暑勝地,而且當地環境整潔,治安穩定,民眾生活水平較高,可購買的物品種類豐富,屬于一個離護航海域不太遠的穩定補給港口。
“塞”而不亂
2010年4月1日,“廣州”艦進入塞拉萊之前,被迫在外港漂泊了大半天,周圍美國、印度的軍艦以及多艘商船也跟我們“共患難”,顯然港內實在是騰不出泊位了。
剛開始還不太理解,頗有些抱怨地進港后,筆者著實見識了塞拉萊港的繁忙:大致數了一下,六七艘大型集裝箱船、三四艘軍艦以及一些漁船停泊在港內,幾乎把碼頭都“塞”滿了,有的甚至是兩艘船停靠在一起。再仔細看,船舶前后距離才十幾米,船首緊挨著船尾,操作起來真有點危險。到了晚上,更能感覺到港口的繁忙,通透的燈光把整個碼頭照得如同白晝一般,裝載集裝箱的卡車一輛接一輛地在碼頭奔波,數十臺大型橋吊不間斷地工作,一箱又一箱的貨物在碼頭和船泊之間轉移。當時了解到,塞拉萊港碼頭的所有大型橋吊設備都是我國振華等企業投資興建的,望著龐大的重型機械矗立在異國他鄉,筆者胸中一種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在塞拉萊港,人們會不由自主地有一種緊迫感:隨時有軍艦從外面駛來,一轉眼,另一艘軍艦又開動遠去了。就說4月1日這天,美國“麥克福爾”號驅逐艦、印度“比阿斯”號護衛艦、意大利“埃特納”號補給艦和英國“查塔姆”號護衛艦同時在塞拉萊港休整。之后兩天,意大利、印度和美國軍艦走了,馬上進來了澳大利亞“帕拉瑪塔”號護衛艦和韓國“忠武公李舜臣”號驅逐艦以及阿曼本國1艘護衛艦。接著英國軍艦和“廣州”艦也因為泊位緊張,被迫移動了位置。4月5日中午11時,“廣州”艦離開塞拉萊,迎面又駛來了馬來西亞“金花5號”軍輔船。四五天內,塞拉萊港內的軍艦完全換了一遍。
商船也是如此繁忙。由于泊位少,租金貴,大型集裝箱船一般都在一兩天內卸貨、裝貨完畢。記得4月4日上午,筆者參觀一艘大型集裝箱船,上面有幾位中國籍船員,能說家鄉話,大家異常興奮。不久筆者回艙室寫稿子,傍晚再到后甲板,猛然發現靠在我們艦尾的商船已經換了!碼頭龐大的橋吊伸下繩索,一下拉起一個集裝箱,放在卡車上,不停地重復著,看得我眼花繚亂。
打造“海灣門神”
打造小而精的海軍,充當“海灣門神”,保衛國家免遭外敵侵略,一直是阿曼的強烈愿望。
“廣州”艦緩緩駛進塞拉萊港時,筆者站在艦橋上拍攝,迎面便是阿曼“卡希爾”(又譯“卡亞”)級護衛艦,這是中東較早的擁有隱身外形的戰艦,滿載排水量1450噸,最高航速28節,10節續航力4000海里,法制“響尾蛇”NG防空導彈與“飛魚”反艦導彈賦予其不弱的近海戰斗力。遠遠望去,該艦非常簡潔美觀,如同優雅的游艇般高速馳騁。
阿曼皇家海軍成立于1950年,當時僅有近岸巡邏能力。自80年代后期開始,隨著石油財富膨脹,阿曼加強了海軍的現代化建設,現役包括“夏米赫”級和“卡希爾”級輕型護衛艦、“佐法爾”級快速攻擊艇,以及若干巡邏艦艇、教練艦等。值得一提的是,阿曼皇家海軍還從英國采購了“薩拉姆”號兩棲運輸艦,1987年4月3日服役,全長125米,寬14.3米,吃水5.8米,航速19.5節,滿載排水量近萬噸,能運輸全副武裝的士兵240名,飛行甲板可同時起降2架“超美洲獅”直升機。該艦堪稱阿曼皇家海軍的主要投送力量平臺。
我們乘坐的中巴車駛出塞拉萊港區不遠,路旁就出現了龐大的天然氣廠和煉油廠。阿曼自60年代開始采煉石油,截止2010年探明石油儲量約7.5億噸,天然氣儲量0.83萬億立方米,出口石油和天然氣約占其財政總收入的75%。
再看看阿曼與霍爾姆斯海峽的相對位置:“霍爾木茲”在波斯語中意為“光明之神”,這條海峽是進入海灣的惟一水道,被稱為“海灣咽喉”,沙特、伊朗、伊拉克、阿聯酋、科威特、卡塔爾等國的油氣出口量90%要經由此路,長期相當于世界出口石油總量的40%。海峽的北岸是伊朗阿巴斯港,南岸就是阿曼,東西范圍約150千米,南北范圍約125千米,最寬處97千米,最狹處不足40千米,平均水深70米,最淺處僅10.5米,最深處219米。海峽北岸附近還有隸屬于伊朗的格什姆島,成了天然的反艦導彈基地,每次伊朗海空軍演習威懾一番,國際油價都要動蕩一陣,產業結構單一的阿曼也頗為緊張,打造一支精銳的海軍捍衛本國利益也刻不容緩了。
祈禱和平
4月3日上午,筆者參觀了由現任蘇丹卡布斯捐款建造的塞拉萊大清真寺(阿曼共有清真寺近14000座),其坐落在市中心,是一座宏偉的伊斯蘭建筑。脫鞋踏進清真寺大門,就會被莊嚴肅穆的氣氛籠罩著,油然而生一種寧靜致遠的心情——光亮的大理石地板,米色的墻壁,可容納千余人的大廳,整體格調是簡潔而素雅的,卻在不經意間滲透出對于真主的敬畏與祈禱。
卡布斯蘇丹1940年11月18日出生在塞拉萊,曾留學于英格蘭桑德赫斯特軍事學院,他有一句名言:“政府和人民是一個整體,如任何一方沒有盡到他的責任,那么另外一方就會受牽累。”這是他自1970年7月23日繼位以來,帶領阿曼走向未來的關鍵原則——伙伴關系原則。
塞拉萊的政府機關、寺院、酒店等到處懸掛這位蘇丹的畫像,因為他成功地實踐了一個繁榮時代:阿曼政府實行全民免費醫療和教育,對特殊人群(寡婦、孤兒、離婚婦女、老人、未婚少女、殘疾人、罪犯家屬以及缺乏有形資產的人)發放津貼,給予基本生活保障,所以在塞拉萊街上是看不到乞丐的。在全球和平指數中,阿曼被列為最和平的阿拉伯國家之一,令人想起卡布斯蘇丹又一句名言:“如果一個人感到自己、家人、社區及人民的生活不夠穩定和安全,他在智力、科技、文學和藝術上的潛能就不能得到發揮,或發展提升到更高層次。”
夜幕降臨,筆者站在七層樓頂上,凝望著沐浴在潔白燈光下的塞拉萊大清真寺,這座建筑顯得更加寧靜安詳。突然,清真寺頂端的擴音器傳出一陣禱告,筆者情不自禁地閉上眼睛,默默地祈禱:人類更和平,世界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