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我跟廣東不少改革開放后的第一代和第二代企業家打過交道。1990年,作為健力寶集團的總顧問,我與當時的老板李經緯、體操王子李寧到北京去,時任北京市常務副市長張百發親自到人民大會堂門口迎接我們。那會兒北京正在籌辦亞運會,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整個社會并不看好。李經緯代表粵商也代表廣東人民,拿出上千萬元支持亞運會,這個舉動讓張百發感動得熱淚盈眶,他滿足了健力寶提出的幾大要求,其中包括在天安門放一只健力寶的充氣罐作為廣告,這在當時是破天荒的舉動。
那個時候,白云山制藥廠的貝兆漢、萬寶冰箱的鄧紹深、科龍空調的潘寧等一大批企業家,是珠三角第一代老板中的佼佼者。他們的名氣,不僅在廣東、在中國,甚至在世界上,都是擲地有聲的。但彈指一揮間,我們發現一個令人心酸的事實,這些老板,如今安在哉?留下來的,是雙眼噙滿淚花的李經緯抱恨長天的照片,在全中國全世界廣為傳播。
回頭看同時代的浙商,青春寶的馮根生、萬向的魯冠球、橫店影視的徐文榮,講能量、講影響,一開始根本無法與李經緯等粵商相提并論,但現在他們卻成了民營企業家中的常青樹和不死鳥。
粵商的一大問題,是只有“廣東經濟”,而沒有“廣東人經濟”。浙江人口大約只有廣東的一半,但遍布全國每個角落的浙江老板,至少有300萬以上,還有數以百萬計的浙江人,分布在世界各地,他們共同組成了龐大的市場網絡和血脈網絡,這就是“浙江人經濟”。反觀廣東,到了僑鄉江門五邑,當地人會告訴我,五邑在國內有800萬人,海外有800萬人,到了順德,他們也會說,順德人在國內有120萬,海外有150萬。但是,我沒有看到海外的廣東人跟廣東的廣東人在生意上有多大的關聯性,頂多是開放之初,回來投點資辦個廠,遠沒有形成內外互動、優勢互補的商業網絡。所以在世人眼里,雖然粵菜館開到了全國,廣東貨賣遍了神州,但廣東經濟依然是“小販經濟”。
如今,論財富、論實力,浙江依然不如廣東,但說到銳氣,浙江似乎已經超過廣東。到了浙江,機場附近公路的廣告牌,全被浙江企業占用,他們都在自己企業名字前冠以“中國”一詞,比如中國萬向集團、中國橫店集團,氣沖斗牛,基本上每一個企業家都在考慮,我怎么才能夠打造百年老店,怎么才能成為中國的奧運隊,在世界上爭雄,這就是當今浙商的氣魄。但在廣東珠三角,我們很少見到類似的招牌,盡管他們也有資格冠以“中國”二字,卻很難聽到同樣的豪言壯語。為什么廣東企業更多是得過且過、隨遇而安,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游擊心態?是不是粵商積累的多是“浮財”,怕見光,于是發了財趕快移民,近的去香港,遠的就去美國、加拿大?他們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會不會有些敏感過度?
我們可以說廣東人謙虛、內向、務實、不善張揚,但我覺得這只是一個表象,骨子里是缺乏一種氣概、一種精氣神、一種追求。坦率地說,這是廣東文化基因里面的缺失。
廣東人,尤其是珠三角的人,得天時地利之便,借政策之勢先行一步,于是產生了中國最早最大的民營老板群落。但賺錢太容易,起蘿卜快了不洗泥,久而久之形成定式,寧為雞頭,不為牛后,恥于先從孫子做起,再當大爺,始終放不下身段。其次,這種靠“地頭好”的發家方式,也決定了粵商小富即安、落袋為安的“小販思維”。再次,粵商沒有經過浙商那樣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白天當老板、晚上睡地板”的艱難進化過程,在駕馭人才和運作企業方面有莫名恐懼,特別是很多北方來的人,能力很強,控制不住,萬一他跳槽了,成為自己的對手了,怎么辦?與其讓他成為對手,還不如不用他,可不用他企業又長不大。這是一個怪圈。難怪有人說,廣東只有商人,沒有企業家。(作者系經濟戰略專家,兼任廣東私企商會及廣東工商聯直屬商會首席顧問)
編輯 家英宏 xjjyh_32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