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作文”是從寫信開始的,當然比在學校學習寫作早很久。因為我在入學之前,父親就教會我很多常用的漢字了。父親不僅要求我會認會寫,更要求我會用。那時候,農(nóng)村很少有文化用品,父親叫我用灶坑里的黑炭在木板上和地上寫,還告訴我怎么寫字才好看。有一天,我剛剛放學回家,父親叫我給鄰居伯伯的親戚寫回信。我愣在了那里。那伯伯對父親笑道:“兄弟,這孩子才上一年級,別難為孩子了!還是你給寫吧!”父親也笑著回答:“得讓孩子學著寫啊!”然后對我說:“來,先看看來信。然后先寫稱呼,再寫問候的話,接著回答問話,再寫你伯伯的問話,最后就是結(jié)尾了……”哦——原來就這樣寫信呀!我坐在炕沿上就按父親教的寫起來,雖然很費勁,但還是寫了出來。父親讓我先念給伯伯聽,看有沒有落下的。那伯伯大字不識一個,咧著嘴笑:“好好!這孩子這么大一點兒就會寫信了,真不簡單呀!將來一定有出息……”父親說:“我看看,有沒有錯字!”看完了,對我說:“那就把信封寫好吧。”寫完信封,那伯伯很高興地拿著信走了。父親把我抱起來:“好孩子,第一回寫信,寫得不錯!以后要多學著寫東西啊!”那伯伯和父親的夸獎和鼓勵使我感覺到學習寫作的樂趣,增強了我寫好作文的信心。
父親說的“想”,就是思想,就是意識。意識支配行動,是行動的思想動力。有了寫好作文的意識,就有了寫好作文的思想基礎(chǔ),就能夠把作文寫好。自然,這種意識是自己主觀的,要靠自己不斷地去樹立它、強化它。后來,老師要求寫作文了。開始都是寫老師命題的記敘文,我就按著老師的要求,反復(fù)“想”著怎么把作文寫好,連吃飯的時候也“想”。多想出智慧,就“想”出了素材,“想”出了寫法,“想”出了好的句子。有一回寫《我最熟悉的人》,我邊想邊觀察,邊觀察邊想,寫了一位優(yōu)秀的同學。老師在批改的時候打了好多的紅圈,寫了很好的評語,打了最高分——5分!老師還在班上宣讀了這篇作文,表揚了我。
我覺得,強化自己的作文意識,需要兩個方面:一是自己的主觀上一定要有寫好作文的“想法”,或者叫自加壓力,就是頭腦里要有這根弦——至少是不忘記作文,平時多學習、多觀察、多積累、多儲備,最好是主動地寫一些,常常寫就熟能生巧,就能把作文寫好。二是應(yīng)當有客觀上的鼓勵和壓力。我學習寫信的時候,父親的鼓勵一直在激勵著我,直到現(xiàn)在,它還是一種動力。壓力就是老師的督促,也包括編輯等朋友的約稿。這方面,我特別認真對待,必須在規(guī)定的時限之內(nèi)把“文”做好。就是靠這種作文意識的不斷強化,我學習了寓言、童話、詩歌、故事等文學體裁的寫作,自然也從中獲得了許多的歡樂。
楊福久,于20世紀50年代第一個“雨水”節(jié)氣生于遼寧省西豐縣金星鄉(xiāng)寶興村下樂群屯一農(nóng)民家庭,當過教師、廣播編輯,現(xiàn)為中國寓言文學研究會理事、遼寧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鐵嶺市政府辦公室副縣級調(diào)研員。已出版《紅眼睛冠軍》《楊福久寓言》《狗拿耗子:楊福久“二人轉(zhuǎn)”寓言集》和《補月亮——知識童話20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