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Photoshop軟件(以下簡稱Ps)處理圖像教學屬高一《信息技術基礎》必修模塊。知識點繁多操作方式多種多樣,學生興趣高但無從下手,教學效果也不甚理想。因此本文針對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
關鍵詞:任務驅動教學;演示教學;自主學習法;Ps 教學;信息素養
中圖分類號:TP317.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712 (2012) 10-0225-01
一、存在問題
Ps的圖像處理功能異常強大,編輯手段和技巧層出不窮,學生要熟悉它不可能一蹴而就。筆者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發現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1.高一學生的計算機基礎水平參差不齊,學生對上機操作感興趣,但對老師講授的理論與實操知識內化程度不高。
2.“只見技術不見人”:教師就軟件的功能從頭到尾演示,再學生操練一遍……背離了“高中信息技術新課程標準”:明確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作為課程總目標。
3.“任務驅動”、“分層教學”、“范例教學”、“講、演、練”等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已經被教師熟練地掌握及應用,但教師對任務設計的梯度、合理性掌握不好,致使在課堂上出現了“吃不到”、“吃不飽”的現象。
二、實施對策
(一)教學內容的設計:
高中必修《信息技術基礎》第五章第三節圖像的設計與加工,筆者以圖層為主線,分成4節課講授,具體如下:
第1節課“初嘗設計體驗”:學生在圖像采集方法中了解圖像的類型與格式;過渡到Ps圖像的選擇為切入點展開教學,通過多個小作品的制作體驗,引導學生學習常用工具。不但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讓學生慢慢地對知識進行積累。
第2節課“初當設計師”:以Ps的圖層教學為學習主線,學習圖層面板處理圖像的方法,熟悉作品的簡單設計技巧,在漸進學習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技術能力。(本論文是此部分教學探究)
第3節課“再當魔術師”:著重濾鏡與圖層蒙版的靈活組合。設計了以小組為單位的學習與制作活動,學生在熟悉技術操作和提升創作技巧的學習中,嘗試進行平面作品的創作設計。
第4節課“評價作品”:以“通道是核心,蒙版是靈魂”總結本章節的學習。完成“圖像的設計與加工評價表”的填寫,使貫穿了始終的評價活動通過最后的自評得以升華,同時兼顧了知識與技能的追思回溯,使學生能夠在信息素養、技術能力以及藝術素養等方面均有所獲。
(二)具體一堂課例:
第2節課“初當設計師—CD光盤封面制作”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教師借助網上帖子《“合影帝”or“PS帝”》引發的爭論,引導學生利用上節課知識分析Ps的技巧。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新知一:展示案例,從圖層角度“讀圖”提出基本任務“建立三個圖層”選用恰當工具將素材放置不同圖層。
設計意圖:“磨刀不誤砍柴功”修改不同圖層素材,為設計完成作品做好輔墊。
新知二:作品設計技巧、設計方案了解。
設計意圖:學習從圖片的構思、創意、色彩、整體效果等審美角度分析。學生體驗技術服務于主題設計的表達方法,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設計技巧。
布置進階任務:選用用圖層樣式、圖層蒙版修改作品。
設計意圖:Ps編輯手段和技巧花樣百出,學生在探索學習中,更好地體會所學知識。
【選做】拓展任務:以生為本,關注學有余力的學生。
(三)課例中教學方法的運用:
1.任務驅動教學法。任務驅動教學法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為出發點,將所學習的新知識、新技能隱含在一個或幾個任務中,學生對任務進行分析,明確涉及哪些知識和技能,在教師的引導下找出解決辦法。“初當設計師”將一個總任務細化成三個分任務:
基本任務:能修改、增加、刪除圖層,進而在不同圖層中選擇常用工具處理圖像素材。這一環節把任務難度降到最低,不至于讓學生一開始就有畏難情緒。
進階任務有吸引力:利用圖層面版提供的特效對作品進行加工,簡單的圖層蒙版應用可展示不一樣的效果。筆者會挑選出學生的作品展示,以鼓勵創新,學生會有意想不到的創意展示:雙胞胎搶球或二人上下頂球特技、倒立籃球上跳街舞,“自由變換”操作技巧讓大家豁然開朗!課堂教學效果明顯。
拓展任務:考慮到一些能力較強的學生“吃不飽”,筆者特意設計了拓展任務,讓學生自主探究,提前預習下節課濾鏡與圖層蒙版的組合運用。
2.演示教學法。本節課教學核心是理解圖層概念,Ps軟件中任何操作都是基于圖層進行的。早期筆者采用單純的講理論、演示操作的教學,花費時間過多,學生仍是一知半解!因此筆者制作了多張透明塑料片讓抽象的圖層知識具體化、形象化。將人臉的五官用油性筆分別畫在多張透明塑料片上,合并疊加即是一張人臉!再找來一張綠色不透明塑料片,放在最上層、中間、底層顯示出不同的效果,完美演繹了上層圖層是如何覆蓋下層圖層;改變嘴巴微笑、哭的狀態又讓學生明白一定要在當前圖層才可以進行操作!只用不到一分鐘,即可將枯燥的理論知識生動形象地理解!學生很快就能“讀圖”——以圖層的角度去分解作品、預設創作流程,為后續的教學打下堅實基礎。
3.自主學習法。由于Ps的操作性較強,操作步驟復雜,老師無法一一解答以照顧到全體學生,極易陷入本文開頭提出的“只見技術不見人”的惡性循環中!因此,筆者從學生角度反復體驗操作過程,對于操作步驟較復雜的、易出錯的地方,以截圖、文字、視頻制成學習指引。效果:教師從技術講解中解放出來,既有時間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又能關注個體進行具體指導;同學可帶著疑問去鞏固加深知識;學有余力的同學可選擇更多的操作技巧完善作品。
(四)教學評價的藝術
及時、恰當的評價是為課堂增色添彩,但如果評價僅留于形式,最多是學生知道自己上節課所做的作品獲得了什么等級,對于自己的作品有什么優點和存在的缺點,卻不能像其它學科那樣了然,對學生獲取信息是具有極大的破壞力的。因此要注重對于學生作品評價的反饋。筆者在教學中發現,可利用校園博客、科技節作品評比等多種形式進行作品評價。利用課余時間,筆者把學生的作品放在網上,讓學生留言進行作品互評。
三、結語
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設計中教師雖然由場上的“主演”改變為場外的“指導”,教師在整個活動中的作用并不是淡化了而是更為重要,教師擔負著整個教學過程的導向作用,只是教師對學生的直接灌輸減少了甚至取消了,但教師的啟發、引導作用和事先的準備工作都大大增加了。
今后課堂上給學生更多的時間體會Ps加工和處理的技巧,設置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層次性任務是教學中比較困難的問題,也是筆者努力改進提高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