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年一屆的奧運會今年如期在倫敦舉行。受到全球經濟衰退的影響,英國經濟近年來一路下滑,各項指標均表明英國是30年來在經濟上表現最差的奧運會舉辦國,奧運會對經濟的影響范圍小、力度弱。通過與往屆奧運會主辦城市的對比,除了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城市發展水平更是決定奧運會影響程度的關鍵因素。此外,在奧運遺產方面,倫敦發達的體育產業為奧運場館的賽后利用提供了便利條件。
關鍵詞:奧運:經濟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712 (2012) 10-0003-02
一、倫敦奧運會的經濟影響
(一)收入與支出
在申辦時,倫敦奧運會預算為23.75億英鎊。2007年3月,英國文化、媒體與體育部宣布奧運會預算增加到93.25億英鎊。2010年5月,為壓縮政府支出,奧運會預算減至92.98億英鎊。預算資金的來源以公共資金為主,在全部92.98億英鎊的預算資金中,中央政府投入62.48億英鎊,約占三分之二:其余資金主要來自國家彩票等渠道。
在支出方面,預計總支出72.61億英鎊,其中比賽場館建設占16.6%,媒體中心與奧運村建設占16.3%,基礎設施建設占26.2%,交通建設占12%。在奧運會籌備期間,由于比賽場館、媒體中心與奧運村建設支出不斷增加,基礎設施與交通的建設不得不一再被削減。
(二)經濟增長
Blake(2005)預測在2005-16年間,英國的GDP將增長19.36億英鎊。倫敦的GDP增長在奧運會年將實現9.25億英鎊,前奧運階段共實現33.6億英鎊,而后奧運階段共實現16.1億英鎊。
從奧運會前幾年的實際情況來看,由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以金融等服務業為支柱產業的英國經濟深受打擊。2005-11年間,英國GDP年均增長0.8%,明顯低于歐盟27國1.1%的水平。各年度的GDP數據均無法證明奧運會對英國經濟有任何積極影響。從以往奧運會的情況看,自1976年至2004年的各屆奧運會主辦國在奧運會前7年的GDP年均增長4.3%,其中韓國(1988年奧運會)的GDP年均增長最高,為8.7%;美國(1996年奧運會)的GDP年均增長最低,為2.5%。相比之下,本屆奧運會的主辦國英國的GDP年均增長率可謂是近30年以來最低的了。從城市層面看,在2006-10年間,倫敦GVA年均增長4.2%,明顯高于英國2.7%的水平,表明奧運會對主辦城市的影響似乎更深刻一些。
(三)就業
Blake(2005)預測奧運會將為英國創造8千余個就業崗位,為倫敦創造近3.9萬個就業崗位。這意味著,英國除倫敦以外的其他地區將受到負面影響,減少近3.1萬個就業崗位。
從實際情況看,在2005-10年間,英國年均就業率為70.95%,高于歐盟27國年均64.58%的水平。在此期間,英國的就業率從2005年的71.7%逐步下降到2010年的69.5%,雖呈現緩慢下降態勢,但變化并不明顯,沒有受到奧運會影響的跡象。
但在倫敦市層面,特別是在奧運會即將舉行的東倫敦地區,近年來的就業情況還是明顯受到了奧運會的影響。
由于奧運場館集中于東倫敦地區的Greenwich、Hackney、Newham、Tower Hamlets和Waltham Forest五個區,因此,這五個區被稱為奧運會主辦區,而倫敦的其他區為非奧運會主辦區。從就業增長率的情況看,2000-2010年非奧運會主辦區就業增長1.25%,奧運會主辦區就業增長1.52%,差別不大;但2005-2010年非奧運會主辦區就業增長0.88%,奧運會主辦區就業增長2.44%,奧運會主辦區的就業增長非常顯著。
從就業的行業情況看,2005-2010年間,非奧運會主辦區和奧運會主辦區的金融業與公共管理、教育及衛生行業的就業均呈現顯著增長,其中非奧運會主辦區的金融業就業增長29萬個職位,奧運會主辦區的金融業就業增長9.2萬個職位,均是各行業中就業增長最多的,表明奧運會對倫敦全市的金融業與公共管理、教育及衛生等服務性行業都具有積極的影響作用。同期,奧運會主辦區的物流與酒店業就業增長近3萬個職位,而非奧運會主辦區的物流與酒店業就業卻減少了14.8萬個職位,表明奧運會對奧運會主辦區的物流與酒店業具有積極的影響,而對非奧運會主辦區的物流與酒店業的積極影響并不顯著。
二、奧運遺產
倫敦作為世界城市,體育產業發達,賽事資源豐富,體育組織眾多,這些都為奧運場館賽后利用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本文僅以倫敦奧運會主場館——倫敦奧林匹克體育場——為例對奧運場館的賽后利用做一簡介。
根據申奧文件,倫敦奧林匹克體育場在賽后將被改造為有2.5萬坐席的以田徑比賽為主的多功能體育場。這意味著體育場在賽后將拆除5.5萬坐席,主要舉辦包括國際田徑大獎賽等大型體育賽事。為此,體育場設計并建造了永久跑道,并將2.5萬永久坐席安排在靠近跑道的下層看臺,上層看臺為可拆除的臨時看臺。除了大獎賽這樣的年度大型賽事,體育場還可以舉辦各類世界或洲際的各類錦標賽,這些錦標賽基本上是兩年一屆。
同時,體育場也在尋找與職業俱樂部合作的機會。在2008年之前,體育場已經與托特納姆熱刺、西漢姆聯隊等足球俱樂部以及橄欖球俱樂部進行了溝通。其中,托特納姆熱刺和西漢姆聯隊均有意將新主場安排在東倫敦,但他們要求場地容量超過2.5萬,而2.5萬的容量可以滿足橄欖球俱樂部的要求。在與西漢姆聯隊進行了多次會談后,雙方在場地的跑道、球迷設施及場地容量方面出現巨大分歧,體育場方面認識到田徑場地與英超足球場地存在巨大差異,不得不終止了與足球俱樂部的合作。2009年市政府組建了奧林匹克公園遺產公司(OPLC),負責處理包括奧林匹克體育場在內的奧林匹克公園所有場地的賽后利用問題。2010年,西漢姆聯隊又重提合作事宜,提出可以保留場內的永久跑道,容量降至6萬,并增加新的球迷設施。目前體育場的賽后利用問題仍然沒有最終確定。
關于賽后利用的收益,OPLC認為最好是通過自己創造的收入來彌補運行成本。這意味著體育場需要舉辦固定的大型賽事。因此體育場賽后利用的最初方案便遭到反對,因為舉辦田徑賽事無法創造足夠的收入,而招募固定的承租人顯然要好很多。在曼徹斯特,市政府每年可以在曼城足球俱樂部的門票收入提取固定的份額收入。
三、幾點啟示
(一)城市發展水平決定奧運影響程度
從數據上看,與以往奧運會相比,倫敦奧運會的影響范圍偏小,力度不足。究其原因,除了受到全球經濟衰退的不利影響,與倫敦市的性質與特點也有很大關系。
從歷屆奧運會主辦城市的投資情況看,發達城市由于基礎設施良好,投入以奧運會直接投入為主,因此總投入較少;而發展中城市更熱衷于借主辦奧運會之機改善當地基礎設施條件,因此在基礎設施方面的投入較多,進而也增加了總投入。如1992年奧運會主辦城市巴塞羅那的總投入大約是1984年奧運會主辦城市洛杉磯總投入的18倍之多,洛杉磯用于基礎設施方面的間接投資為零,而巴塞羅那的間接投資占總投入的73.8%。一般而言,總投入的增加,特別是基礎設施方面投入的增加,有利于帶動就業,促進經濟增長。如巴塞羅那奧運會巨大的間接投入使其產生的經濟影響是亞特蘭大奧運會的3倍,新增就業也是洛杉磯奧運會及亞特蘭大奧運會的3倍多。
從2012年奧運會的情況來看,主辦城市倫敦已經是世界城市,基礎設施已經非常健全,并不需要更多的投入。倫敦舉辦奧運會的初衷也是為了改善倫敦東區相對落后的經濟。從現有數據看,舉辦奧運會對倫敦東區的經濟,特別是就業,確實有明顯的幫助。但倫敦市整體健全的基礎設施也決定了其不可能借助奧運會對基礎設施再進行更深層次的改造,這也就決定了2012年倫敦奧運會對經濟的影響無法達到1964年的東京、1992年的巴塞羅那以及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所產生的影響力度。可見,由于城市發展水平的不同,各城市舉辦奧運會所產生的影響也是不同的;發展中城市可以借助奧運會進行城市建設,奧運會的影響重在促進經濟增長;發達城市更多地是借助奧運會對城市的某一局部進行改造,奧運會的影響重在進一步提高城市的國際知名度及影響力。
(二)體育產業狀況決定場館賽后利用前景
倫敦作為國際體育城市,擁有大量的體育賽事及職業俱樂部,為體育場賽后利用提供了廣闊空間。倫敦奧林匹克體育場賽后利用計劃的演變恰恰反映了目前很多大型體育賽事后體育場館的兩個主要使用方向。
第一,以舉辦固定賽事為主。倫敦作為著名的國際體育城市,每年均會舉辦大量國際著名賽事,如英國足總杯決賽、世界田徑大獎賽、溫布爾登網球公開賽、六國橄欖球賽等。此外,倫敦馬拉松賽及大學劃船賽也是為世人矚目的傳統賽事。豐富的體育賽事資源為奧運場館的賽后利用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近年來,相對于傳統的奧運會、世界杯等一次性賽事,包括國際田聯鉆石聯賽、職業網球巡回賽、F1大獎賽等多站式年度固定賽事蓬勃發展。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很多國際體育組織希望通過分站式比賽的方式,擴大本賽事在世界各地的影響;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各比賽場館通過舉辦這些固定賽事,穩定收入來源,提高場館的利用效率。因此,倫敦奧林匹克體育場的第一個賽后利用方案就是在盡量節省成本的條件下舉辦田徑大獎賽等固定賽事。
雖然舉辦固定賽事的思路是可取的,但應舉辦什么樣的固定賽事卻值得商榷。UK Sport曾對1997-2003年間于英國舉辦的16項大型國際體育賽事進行了研究并指出:
(1)門票銷售與經濟影響存在高度的正相關性。賽事的門票銷售量越大,觀眾數量越多,賽事的經濟影響也越大。從這個角度講,一些賽場容量大、比賽場次多的賽事往往會產生更大的經濟影響。
(2)賽事觀眾的駐留時間與其消費水平存在正相關性。賽事期限越長,觀眾駐留時間越長,觀眾的消費水平越高。可見,倫敦奧林匹克體育場舉辦田徑賽事或存在兩個弊端:一是體育場在奧運會后僅保留2.5萬人的容量,將直接影響到賽事的門票銷量;二是田徑賽事本身持續期限短,不利于提高觀眾的消費水平。盡管辦賽成本較低,但收入水平也較低,且影響力也不夠大。
第二,依靠職業體育發展。在體育產業發達的國家,職業體育俱樂部對體育產業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倫敦作為英國的首都集中了大量優質的體育資源,擁有眾多成熟的職業俱樂部。目前,位于倫敦的職業俱樂部涵蓋各個項目,尤以足球、橄欖球為主。在足球項目上,參加各級職業聯賽的倫敦俱樂部共有14支之多,其中阿森納、切爾西、托特納姆熱刺、西漢姆等都是歷史悠久的英格蘭勁旅,不僅擁有大量球迷,而且已經形成了獨特的俱樂部文化。此外規模較大的俱樂部還包括4個橄欖球俱樂部、1個板球俱樂部、1個籃球俱樂部、1個冰球俱樂部等。大量職業俱樂部的存在形成了對體育場館的特殊需求,因此將體育場館出租給職業俱樂部就成為解決奧運場館賽后利用的一條重要途徑。
對于倫敦奧林匹克體育場而言,如果在賽后出租給西漢姆這樣的職業足球俱樂部,那么舉辦英超比賽每年至少可使用20次,每次觀眾將超過4萬人,場地利用率及收益肯定要高于舉辦田徑賽事。但同時,為滿足足球俱樂部的需要,體育場容量需提高到6萬左右,而且需要增加足球專業設施。同理,如果將場館出租給橄欖球俱樂部舉辦橄欖球聯賽,則每年約有15個主場比賽,場均2.3萬觀眾。場館改造難度小于足球項目,但場地利用率及收益也會相應降低。
總之,由于倫敦擁有豐富的職業體育俱樂部資源及眾多國際大賽資源,體育產業發達,預計以倫敦奧林匹克體育場為代表的奧運場館在奧運會后無論采取以上哪種方案,都會有比較好的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1]Economic Development,Culture.Sport and Tourism Committee,2010,Legacy United?
[2]Oxford Economics(2007):The value of the London 2012 Olympic and Paralympic Games to UK tourism
[3]Adam Blake(2005):The Economic Impact of the London 2012 Olympics
[4]UK Sport:The Economic Impact of Major Sports Events
[5]Gavin Berman(2010):Financing the London 2012 Olympic Ga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