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子技術課程是電類相關專業的基礎課程,是一門理論與實踐性都較強的課程,長期以來,人們對電子技術理論與實踐課程進行了不斷的探索改革與實踐。本文以我校電子技術系列課程(理論課與實踐課)創新型教學改革為前提,介紹電子技術系列課程的教學模式、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教學評價特色,說明專業基礎課程適應高職教育教學目標進行教學改革的特點,與大家共勉。
關鍵詞:電子技術;課程體系;教學改革;創新
中圖分類號:TN71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712 (2012) 10-0232-01
電子技術課程是電類各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是學生掌握電子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重要核心課程。傳統的電子技術課程存在:教學模式陳舊,課程體系設置不合理,理論與實踐脫節;教學內容與崗位任務關聯度低,課程內容沒有建立起與崗位實際工作任務的聯系,使學習的知識不能適應實際工作崗位的需要,學生職業能力沒有得到有效的培養;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中心,學生主要以聽為主被動的接受知識,沒有真正讓學生通過做來獲取知識和技能;學習評價手段單一,學習成績不能完全放映學生的綜合能力。因此,我校電子教研室教師于2006年開始探索與實施先進的教改模式,對電子技術的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學習評價等進行了一系列的創新性改革與實踐,較好的解決了理論與實踐操作之間、知識和技能應用與實際工作任務之間、課內學習與課外活動之間、學習成績與職業綜合能力之間的關聯關系,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一、電子技術系列課程改革的主要實踐
(一)確定“1515”教改模式,突出學生職業能力與素質的培養。教研室教師通過學習國內外先進職教理念,進行廣泛的行業調研和反復研討后,確定了“1515”教學改革模式,即,一個目標,五個模塊,一條主線,五種能力。一個目標就是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與素養為目標;五個模塊就是把電子技術教學分為電子技術1(模電)、電子技能1(實操)、電子技術2(數電)、電子技能2(實操)、綜合實訓五門課程;一條主線就是電子技術的五門課程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實踐活動都圍繞以實際工作崗位需求,以實際工作任務為主線開展;五種能力就是整個電子技術教學過程強調資料的查閱與收集,常用電子儀器儀表的使用,電子元器件的識別與測試,小型電子產品的分析、制作、改進與設計,認真嚴謹、團結協作、開拓創新精神五種能力與素質的培養。
(二)實施“221”課程體系改革,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如何讓學生在自已‘動手’的實踐中,掌握職業技能,習得專業知識,從而構建屬于自己的經驗和知識體系是電子技術系列課程改革的重心。按照電子技術“1515”教學模式的要求,我們把電子技術分為“221”五門課,第一學期電子技術1(模電)和電子技能1平行上;第二學期電子技術2(數電)和電子技能2平行上,最后再進行1周的綜合實訓。將過去模電實習和數電實習專用周取消,改為電子技能1和電子技能2,以每周3學時聯排上課。改革后的課程體系,使整個電子技術課程理論與實踐教學同步進行,目的是理論與實踐操作有效融合,通過理論教學指導實踐,而又通過實踐操作學習理論知識,相互相成的進行理實一體化教學,實現“學中做”和“做中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己分析問題、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進行教學內容改革,實施項目化課程教學,將知識、技能融合到教學項目中。由我校教師自編并由西南交通大學正式出版了《模擬電子技術應用及項目訓練》、《數字電子技術應用及項目訓練》兩本教材。該教材不再是傳統形式上的章節,而是以項目為載體,教材的主要內容是完成項目所需的知識和技能資料、操作規范要求及指導,融“教學做”為一體的教材。結合“221”課程體系,將教材中基礎訓練(包含知識和實驗性技能訓練)作為電子技術1、2的教學內容,將每個項目完成作為電子技能1、2的教學內容,而將最后一個綜合項目作為綜合實訓項目。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像電子元器件的識別、檢測和選用,電路圖的繪制,電路的裝配與調試,電路的檢測與排故,電路的分析與估算等都無疑是實際崗位中具體完成的工作任務。這種知識與工作任務的有機結合,才能有效的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和素質。
(四)探索課內學習、課外學習、技能競賽三結合的電子技術混合式學習模式。要達到培養學生綜合職業能力和素養的目標,實施電子技術教學模式的改革,就必須改進教學方法和學習模式。電子教研室的老師們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利用學院豐富的實驗實訓資源和開放式實驗實訓環境,以完成項目任務和學期電子技能競賽為依托,有效利用課內和課外時間開展教學。通過課內(完成電路的分析、調試與測試、故障的排除及功能擴展)學習、課外(完成電路的裝配和檢查)學習以及每學期開展的電子技能競賽(完成競賽作品)相結合的混合式學習模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把實踐活動的空間延伸到學習各個角落,有效地引導學生在業余時間進行課程學習討論,并強化技能訓練。
(五)改革評價方法,實現終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的結合,全面考核學生的綜合能力與職業素質。電子技術系列課程新的教學模式客觀上必然要求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新的評價系統。幾年來,我們在教學的實踐過程中,逐漸改變了過去只重結果的評價辦法,初步建立了電子技術學習檔案。在電子技術1、2課程評價中,通過設立缺席情況、課堂表現、平時作業情況、實驗情況、實驗報告、階段測試、期中考試和期末考試等考核項目,對學生學習的過程進行全面的評價。在電子技能1、2和綜合實訓課程評價中,除考核學生出勤、課堂表現外,每個項目都有評價指標,以小組為單位,通過作品完成情況、PPT匯報情況、以及回答問題情況,采用學生自評、小組互評和教師評價的方式客觀公正評價學生的綜合能力與素質。評價既包括對學生的學段成績,又有對學生發展狀態的評價。我們注重通過形成性評價考查教學發展和學生發展過程,同時,把評價過程作為改進教學、推進教學發展和學生發展的過程。
二、電子技術系列課程改革的主要特征
(一)創新的教學模式。過去的電子技術教學改革往往是孤立的、局部的和單一的,對于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收效甚微。我們創建的“1515”新的教學模式,即一個目標,五個模塊,一條主線和五種能力。是注重電子技術教學的整體建設,把電子技術教學模式看作是一個系統,而這個系統最終是以學生專業知識、職業技能和綜合素質的培養為目標。
(二)創新的課程體系。打破傳統的理論課后再安排實習課,確定新“221”課程體系,即第一學期電子技術1(模電)和電子技能1平行上;第二學期電子技術2(數電)和電子技能2平行上,最后再進行1周的綜合實訓。從整體上將理論與實踐操作融合,使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能更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己分析問題、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創新的學習模式。積極探索“課內學習、課外學習、電子技能競賽”三結合學習模式,充分利用學院實驗實訓設備資源優勢,有效利用學生課余時間,因時、因地開展電子技術系列課程的學習,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創新意識。
通過幾年的教學改革與實踐,本校電子技術課程已初見成效,畢業學生在電子企業工作受到好評,學生參加市級及全國電子技能大賽獲得好成績。電子專業幾門主要課程已成為市級精品課程,按照改革思路編寫出版了系列改革教材并被多所高職院校所使用。
參考文獻:
[1]劉守義.將“以學生為主體”貫穿于實踐教學始終[J].職業技術教育,2004,9
[2]郝超,蔣慶斌.試論高職教育項目課程的基本內涵[J].中國高教研究,2007,7
[3]徐國慶.職業教育項目課程的幾個關鍵問題[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2
[4]王瑾.高職教育一專多能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07,6